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经济法合同的履行(ppt 42张)
经济法合同的履行(ppt 42张)
二、协作履行原则
协作履行原则,是指当事人不仅适当履行自己 的合同义务,而且应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对方当 事人协助其履行债务的履行原则。 包括以下内容: 1、债务人履行合同债务,债权人应适当受领给付。 2、债务人履行债务,时常要求债权人创造必要的 条件,提供方便。 3、因故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时,应积极采取 措施避免或减少损失,否则还要就扩大的损失自负 其责。 4、发生合同纠纷时,应各自主动承担责任,不得 推诿。
1、债务人及其代理人履行 合同履行的主体,首先为债务人。除法律规定、当 事人约定或性质上必须由债务人本人履行的债务外, 履行可由债务人的代理人进行。 2、第三人代为履行 当事人可以约定由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当 事人约定由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的,第三人不 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债务人应当向 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合同法》第65条) 3、向第三人履行 当事人可以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当 事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的,债务人未 向第三人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应当 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 (《合同法》第64条)
四、履行地点
法定规则(以交付的标的为标准):
履行地点不明确,给付货币的,在接受
货币一方所在地履行; 交付不动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履行; 其他标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
五、履行法定——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 人可以随时履行,债权人也可以随时 要求履行,但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 时间。
节 合同的履行
合同的履行,是指债务人全面地、适当 地完成其合同义务,债权人的合同债权得到 完全实现。在许多情况下,合同的履行不单 指最后的交付行为,而是一系列行为及其后 果的总和。
合同的履行不仅是合同的法律效力的主 要内容,而且是整个合同法的核心,是其他 一切法律制度的归宿或延伸。
一、 合同的履行的原则
其他经济因素的变化这里的经济环境,包括 影响民事主体生产和经营的各种客观因素。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 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法释[2005]6号第十六条 因承包方不收取流转价款或者向对方支付费用的约 定产生纠纷,当事人协商变更无法达成一致,且继 续履行又显失公平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发生变更 的客观情况,按照公平原则处理。该解释的出台, 主要是由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得农业 税减免力度加大、进程加快,农业补贴政策的贯彻 落实。继续履行原来的约定,在当事人之间无疑造 成了显失公平的结果(当初的零流转费或负流转 费)。
第7条:下列情形,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 制性规定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为合同法所 称“交易习惯”: (一)在交易行为当地或者某一领域、某一 行业通常采用并为交易对方订立合同时所知 道或者应当知道的做法; (二)当事人双方经常使用的习惯做法。 对于交易习惯,由提出主张的一方当事人承 担举证责任。(《合同法》第二司法解释)
二、 合同履行的规则
(一)履行主体 (二)履行标的 (三)代物清偿 (四)履行地点 (五)履行期限 (六)履行方式 (七)履行费用
履行规则与适用顺序
约定优先 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可以协议补 充; 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 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法定规则
三、经济合理原则
经济合理原则要求在履行合同时,讲求经济 效益,付出最小的成本,取得最佳的合同利 益。 如:债务人选择最经济合理的运输方式,选 择合理期限履行合同,选择设备体现经济合 理原则,变更合同、对违约进行补救体现经 济合理原则。
四、情事变更原则
情事变更原则,是指合同依法成立后,因不可 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原因发生了不可预见的情事变 更,致使合同的基础丧失或动摇,若继续维护合同 原有效力则显失公平,允许变更或解除合同的原则。
2009《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第26条:合同成立以后客观情况发生了当事 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 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 合同对于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或者不能实 现合同目的,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 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公平原则, 并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变更或者解 除。
履行标的
债务人应为履行的内容,包括交付货物、转 移权利、提供劳务、完成工作等。
法定标准: 质量要求不明确的,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 准履行;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按照通常 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履行。 价款或者报酬不明确的,按照订立合同时履 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依法应当执行政府定价或 者政府指导价的,按照规定履行。
六、履行方式
履行方式不明确的,按照有利 于实现合同目的的方式履行。 债权人可以拒绝债务人的部分 履行债务,但部分履行不损害债权 人利益的除外。
一、合同的履行原则
1、适当履行 2、协作履行 3、经济合理 4、情事变更原则
一、适当履行原则
适当履行原则,又称正确履行原则或全面履行 原则,是指当事人按照合同规定的标的及其质量、 数量,由适当的主体在适当的履行期限、履行地点 以适当的方式,全面完成合同义务的履行原则。 《合同法》第60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应当按 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全面履行原则和实际履行原则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 实际履行原则强调债务人按照合同约定交付标 的物或者提供服务,至于交付标的物或提供的服务 是否适当,则无力顾及。因此,适当履行必然是实 际履行,而实际履行未必是适当履行。
情事变更原则的适用条件
1、须有情事变更原则的事实。 2、情事变更须发生在合同成立以后,履 行完毕以前。 3、须情事变更的发生不可归责于双方当 事人。 4、须情事变更是当事人不可预见的。 5、须情事变更使履行原合同显失公平。
货币贬值; 法律变动与行政行为法律变动通常为当事人 所不能预见;(如:征收、税法的变动、经 济管理法律的变动等) 灾难天灾人祸一般适用不可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