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探析
杭州市地处江南水乡,城市河道纵横交错,河网密布,共有市区城市河道470条(520个河段),全长1008公里,水域面积26平方公里。
其中,1公里以上河道291条,长约900公里。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杭州经济社会有了飞速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河道水资源不足、水体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恶化等问题相继出现,河道的综合功能效益难以有效发挥,城市河道水质改善的压力愈来愈大。
从水质监测情况看,Ⅱ类水占2.13%;Ⅲ类水占10.91%;Ⅳ类水占13.11%;Ⅴ类水占11.12%;劣Ⅴ类水占62.73%。
从监测指标情况看,氨氮劣Ⅴ类百分比最高,占67.5%,总磷次之,占48.75%,化学需氧量占26.2%,目前城市河道最主要的污染因素为氨氮、其次为总磷,城市河道富营养化趋势严重。
从片区水质情况看,运河西片水质改善幅度最大,半山片次之,上泗片水质下降幅度较大,江南片水质有所下降,下沙片仍不乐观。
主城区河道水质改善明显,城郊结合部的河道(上泗片、下沙片、江南片)水质依旧较差。
为了彻底改善城区河道水环境的面貌,适应城市对外开放的需要,杭州市委市政府从2007年起,大力实施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着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工作治理成效明显。
主要做法有:
一、转变观念,创新水质治理模式
突破现有河道治理的理念和模式,实现从按条(段)向按流域水系治理、从已整治河道到未整治河道治理、从统一管理到分级治理的转变。
坚持向水系、流域治理转变。
针对城市河道流经多个城区的情况,转变以往各个区单打独斗的治理策略,以整个水系、流域水质的改善作为主要目标,制定河流水系整体的整治规划和治理措施,除将交接断面的水质作为各城区整治工作的考核依据外,强化水系流域整体指标在考核中的权重,具体实施时,按水系、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做到整治一片,改善一片,巩固一片。
坚持向未整治河道治理转变。
将一些处在城市重点发展区域、市民热切关注、对周边环境影响重大的未整治河道纳入优先治理的计划,优先安排资金,优先动工整治,努力消除河道黑臭;对已整治和消除黑臭、水质达标、生态环境良好的河道则重点在巩固水质提升成果,总结治理经验,落实长效举措。
坚持向分级治理模式转变。
对于流程长、流域面积大、流经城区多、污染严重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河道,以市级河道管理部门为牵头单位,整合建设、环保、林水和各有关部门力量进行治理,对于流程短、对市容市貌影响相对较小的河道,以区级河道管理部门为牵头单位进行治理。
同时相关职能部门按照法定职责做好协同配合,共同做好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工作。
二、综合治理,促进水质全面达标
在河道水质、水位及流量在线监测系统基础上,不断完善河道水质模型,通过水质模型实时模拟,改变以往单一的治理手段,合理安排截污、清淤、生态、配水等多种组合手段和措施,恢复水生动植物群落结构,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截至目前,共有45条(段)城市河道已摘掉劣Ⅴ类水质帽子,城市河道总体水质呈现逐年好转的可喜变化。
寻源截污严控污染源。
有重点地推进河道截污纳管,争取截污一片、水质好转一片,按照“能截尽截、突出重点、远近统筹、多项结合”原则,坚持大市政管网建设与截污收集同步实施。
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污水设施建设,加快主次干道、支小路改造和泵房建设,新建道路污水管网与道路做到同步实施、同步到位,不断完善污水管网系统。
进一步实施城市雨污分流工作,在地块开发、项目建设中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划、标准实行雨污分流同步建设,确保不欠新帐。
近三年来累计下达并完成截污纳管工程项目计划1472个,新增污水量15.39万吨/日。
清淤疏浚消除污染物。
开展城市河道淤泥成因、沉积规律分析,统筹清淤河段和方式,引进使用高科技淤积及清疏测量检测技术。
严格按照清淤工作程序和实施细则的要求,严抓清淤的质量、进度和安全文明施工各项措施。
加强清淤工作机制方法创新,在夏季高温季节适时适地开展清除浮泥工作,采用人工罱泥、环保清淤等手段清除影响水质的浮泥。
采取治理与开发相结合、集中利用与分散利用相结合、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底泥的减量化、无害化与资源化利用研究,充分利用河道底泥的资源价值,将底泥变废为宝。
近三年来累计完成107条(段)、108.2万立方米河道清淤。
优化配水增强水循环。
根据“一轴(钱塘江)、三片(运东片、运西片、运南片)、三区(上泗、下沙、江南)”的总体格局,按照“科学引水、最优配水”的要求,不断优化配水方案,完善城市河道引水配水调控体系。
加大钱塘江水引入力度,扩大配水覆盖范围,对西湖沿线闸门,珊瑚沙引水入城工程,西溪湿地沿线闸门等进行统一调度。
采取“以动治静,以清释污”的方法,严格引水标准,提高引水水质,实施科学配水,加快水体置换,增加水环境容量。
各区落实分片区河道配水详细规划,充分挖掘小泵站、闸门及其他配水设施的潜力,在照顾重点区域的前提下尽量形成活水,调活各个区域河道配水。
近三年来累计完成主城区城市河道引配水15.39亿立方米。
生态治理保持水平衡。
紧紧抓住消除河道黑臭、改善水质这一主题,探索和引进实用性、适用性、科学高效的生态修复技术和方法,制订城市河道生态处理计划,组织、监督、指导相关单位开展各项水生态处理工程实施工作,构建健康稳定的城市河道水生态系统,降解水中主要污染物,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针对城区黑臭和严重富营养化两大污染类型河道,结合河道特点,提出配水型、城郊型和断头型河道治理模式,对每种模式采用的生态技术,推出2—3种经济、高效的配套设备及材料产品,加快了生态治理技术在城市河道的铺开。
近三年来累计在30条河道上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得到了居民和媒体的关注好评。
三、落实长效,保障水环境治理
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杭州市注重水质治理与日常养护相结合,短期突破与长效管理相结合,保障了水环境治理的扎实开展。
近期管理方面:一是建立市区联动工作机制。
在河道水质改善、长效管养、副城区河道管理上不断推进;二是推行一体化管理。
绕城内河道管理、养护责任主体均有落实,并推行综合一体化管理;三是深化养护机制改革。
通过养护市场招投标、规范养护管理技术标准、出台考核细则以及实行养护经费与考核挂钩等制度,推动了日常养护的专业化、市场化。
长效管理方面:一是加快河道养护市场化建设。
在现有养护企业基础上,招标一批养护企业,实施已整治城市河道河面、河岸一体化养护保洁工作,试点一批养护企业,实施水系片区内城市河道闸站整体运行维护工作,从业务水平、力量投入、养护效果、合同履行、内部管理、诚信记录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甄选,培育一批资质一体健全、业务过硬、诚信经营的城市河道综合养护作业队伍。
二是健全河道养护和岗位工作标准。
修订《杭州市城市河道养护管理技术要求》等4个养护标准,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制订《杭州市城市河道设施市场化养护管理发展意见》,修订《杭州市城市河道保洁养护经费定额(标准)》等7个规范、标准。
落实一批河道养护运行岗位职责和作业要求,加强内部自查自改和规范自身行为。
三是运用先进管理、技术手段。
通过市级城市河道监管机构或养护招投标备案部门平台,建立市区两级城市河道养护运行人员及机具设备信息库,对养护中标项目进行系统监控管理,努力推进杭州市城市河道养护运行专业化、职业化、机械化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