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方法:
1、将灸柱点燃,对准穴位,以感觉温热舒适,灸至皮
肤潮红为度.一般灸二十至三十分钟为宜。
艾灸前
可在穴位涂抹汉医艾叶精油或者植物精油,以增强
药物的渗透性。
2、配合艾炙器具进行艾炙,更安全更便利(艾炙器
具配有介绍使用方法)。
艾灸注意事项:
1、施灸前要保持心情平静,较大情绪波动后,不宜
马上艾灸。
2、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
艾灸无论对于养生保健,还是治疗疾病,都要持之以桓。
3、艾灸后一般无不良反应,但由于体质和症状不同,艾灸初期可能出现发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
反应。
一般不需顾忌,继续施灸即能消失。
4、艾灸过程中应注意室内通风情况,避免着凉。
5、艾灸前后都要喝一杯温开水,有利于艾灸后排毒。
6、温和灸时,艾灸条燃后的烟灰温度也很高,注意
不要接触皮肤或衣物。
7、掌握施灸的程序。
如果灸的穴位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
进行。
8、掌握施灸的时间。
有些病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
失眼症要在临睡前施灸。
不要在饭前空腹时和饭后
立即施灸。
9、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
小量、小剂量,以后再加大剂量,如用小艾柱,或
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小一些。
不要一开始就大剂
量进行。
10、防止晕灸。
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现象,甚至发生晕倒。
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止,并躺下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1、对于皮肤感觉迟钝的大人或儿童,将食指和中
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确
保既不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疗效。
12、艾灸后的饮食以清淡为主,不要食用油腻生冷
的食物。
如果是保健养生,可以灸中脘、关元、腰阳关、足
三里四个重要穴位。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穴位
熏烤。
距离2-3厘米,温度适宜,要勤刮灰,注意
不要烫伤。
要注意的是:1,不能接触皮肤;2,开
始要有二厘米的距离。
根据自己的忍受能力和局部
充血红晕的情况,调整艾条的距离,如果不赶时间
的话,最好距离稍远一点,灸的时间长一点,效果
也会好一点;3,距离可以时近时远,就是见热了就
拉开一点,感到不够热又靠近一点,总之,以不灼
伤皮肤为原则。
艾灸的常用穴位
艾灸的常用穴位(穴道)很多但是最常用的穴位
(穴道)就是关元、命门、足三里、中脘是人体四
大养生要穴。
利用纯阳艾火长期温灸四大养生要穴,具有补益肾气,健脾和胃,促进脾。
肾运化的作用。
扶养一身
正气,使正气不绝,脾土肥沃,肾水充盈。
土沃、
水盈、气足便能生长万物,润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人自然会健康长寿了。
关元穴
关元穴又名丹田,任脉之穴,在脐下三寸处。
关元
穴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
主治:阳痿早泄、梦遗滑精、遗尿癃闭、小便频数、尿浊尿血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
痛经、崩漏带下、产后出血、阴挺等妇科常见病;
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
各种疝气、浮肿、中风脱证、一切虚劳损伤、四肢
厥冷等。
命门穴
命门穴又名精宫,督脉之穴,在第二腰椎之下与脐
相对,其气与肾通,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护生命的
门户。
主治:五劳七伤、虚损腰痛、尿频、遗尿、阳痿、
早泄及各种虚寒病症。
中脘穴
中脘穴又名太仓,任脉之穴,在脐上四寸。
具有调
胃和中、补虚益气、健脾化湿之功效。
主治:胃脘痛、恶心呕吐、呃逆、反胃、腹胀、腹泻、溃疡病、胃下垂、浅表性胃炎、胃痉挛、消化
不良、肠炎、胃神经官能症等一切胃肠病症,虚劳
百损,四肢乏力等症侯。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三寸一横指处。
具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功效,是养生保
健的第一要穴。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呕吐、便秘、腹泻、水肿、神经疾病、急慢性乳腺炎、肠痈等。
神阙穴:
位于腹部脐中,有调理脾胃、祛寒壮阳之功。
此穴
多用隔物灸。
《类经图翼》说:“若灸至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
”《医学入门》说:“凡一
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
”具体方
法是:以药末填脐,上放艾炷施灸。
艾炷每次3~5壮,药末可选用肉桂粉、附子泥、蒜泥等。
温和灸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
操作简便易学易会。
具体方法如下:将艾卷燃着
一端,在足三里(在膝下三寸。
以手掌心按膝上,
中指尽处向外侧横开一指即是此穴)、神阙(即肚
脐眼)等穴位上薰灸。
先反复测度距离,感局部温
热舒适而不灼烫,即固定不动(一般距皮肤约3厘米),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
作为保健可隔日
或三日一次。
清晨或睡前皆宜,每次10-15分钟。
终年灸此穴,不仅有助于调节人体神经系统及
内分泌活动,还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从而能
起到扶正祛病、益寿延年之作用。
一般来说,人身上的很多的穴位大多可以使用艾灸,只要长期坚持都可以起到养生保健、祛病延年的作用。
特级陈艾绒功效性能:
温经通络,益气活血,祛寒止痛,升阳举陷,补虚固脱. 特级陈艾绒适用范围:
肩周炎,腰肌劳损,腰腿疼痛,骨质丧生,椎间盘膨出,胃脘寒痛,咳喘,面瘫,痛经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