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粹】武术汉字“武”是一个会意字。
从止,从戈。
据甲骨文解释,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
如:《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
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
”《易·履》:“武大为于大君。
”《诗·郑风·羔裘》:“孔武有力。
”《楚辞·九歌·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
”甲骨文金文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
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综合来看,武术的“武”表示勇猛、猛烈、气势,“术”是指技艺、方法、动作。
武术包含套路和攻防两部分。
套路是武术的基本组成部分,看起来没什么技击作用,但可以锻炼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平衡、力量、耐力等,是基本功训练;攻防是指在防守的基础上抓住战机进行反击,搏击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攻与防的转换,有攻有防,防中有攻,训练有素,灵活自如,这才叫武术。
中华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
那时的人们要同自然作斗争,防备野兽袭击和猎取野物,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在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后,又产生了一些徒手和使用器械的搏杀技能。
古人还要同部落之间斗争,抢夺资源和财富。
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
”蚩尤部落在东方,以野牛为族徽,崇尚武技,勇猛善斗,特别善于徒搏角抵——蚩尤戏。
蚩尤的角抵是一种徒手搏斗,包含踢、打、摔、抵、拿等多种方法,对后世对抗性项目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久而久之,人们积累了击、刺、劈、砍等技能,并相互模仿、传授、练习,后来又发明了杀伤性的武器,这就是中华武术的萌芽阶段。
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和生产力水平提高带来兵器的改进,中华武术进入到了蓬勃发展阶段。
商周时期青铜器业的发展,出现了矛、戈、戟、钺、刀、剑等兵器,兵器出现催生器械使用方法训练和比赛,如《礼记·王制》所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裸股肱﹐决射御”﹐意即较量武艺高低。
当时的夏王桀、殷王乙和纣王都是徒手生擒猛兽的高手。
《周易》面世,其太极说奠定了中国武术体系的理论基础。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诸侯各国兵刃相见,各国重视拳技、臂力,体魄方面的人才,每年都有“春秋角试”。
那时的比武已很讲究技巧﹐拳术打法有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荀况向赵王献强国之策时要求仿效齐国:“齐人隆技击”。
而剑在吴越也十分兴盛。
到此,武术的体系基本形成,并在此后数百年间蓬勃发展,不断壮大。
秦汉以来,盛行角力、击剑。
比赛时较规范,有裁判、赛场﹐还有专门服装。
汉时流行“宴乐兴舞”,有了剑舞﹑刀舞﹑双戟舞﹑钺舞等。
此时的武舞已有明显的技击性﹐有招法和套路,并形成了多种技术风格的流派。
《汉书·艺文志》收入了“兵技巧”类就有13家﹑凡199篇﹐都是论述“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的武术专著。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官僚贵族沉溺于酒色和长生不老之术﹐人们视剑为神秘色彩的法器﹐甚至以木剑代之﹐习武冷落,武术停滞不前。
唐朝实行武举制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武举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有一技之长的士兵授予荣誉称号,如“猛殷之士”﹑“矫捷之士”﹑“技术之士”﹑“疾足之士”等。
裴民将军的剑术独冠一时,以至于同李白诗歌、张旭草书并称唐代三绝。
宋代,民间武艺社团蓬勃兴起,如有习枪弄棒的“英略社”,习射练习的“弓箭社”等,有不少浪迹江湖、习武买艺为生的“路歧人”,那时的街头巷尾,打场演武﹐十分热闹,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枪﹑舞剑以及打弹﹑射弩等﹐还有“打套子”、“枪对牌”﹑“剑对牌”等。
但受宋理学家倡导“主静”的影响,武术的对抗性的攻防技术逐渐走向衰微。
到元代,民间私藏武器都会带来杀身之祸,无人习武,只有武艺世家在暗地里冒着生命危险传后。
明朝是武术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拳种纷显,拳术、器械都得到了发展,出现了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如《纪效新书》﹑《武篇》﹑《耕馀剩技》等,拳种有长拳、猴拳、少林拳、内家拳等几十种之多,洪武拳开始流行。
清代统治者禁止练武﹐民间只得秘密结社传授武艺﹐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劈挂拳等著名的拳种多在此时形成。
同时,回族武术广泛传播,影响力很大。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提高,成立了各级武术协会﹐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1990年武术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届“亚运会”竞赛项目。
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成员,2008年,武术作为为北京奥运会的特设项目,共决出了7枚金牌,虽然这7块金牌不占用奥运会的金牌名额,也不计入最终的奖牌榜,但获奖运动员享受了奥运项目冠军的同等待遇。
武术不仅是一项民族体育运动项目,而且是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光芒的文化遗产。
中华武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自己的文化体系,受传统文化的文学、哲学、佛学等的影响十分深刻。
文学与武术,同根同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双碧,尤其是武侠文学更是以武术承载着流传千古的武侠形象而深得众人喜爱。
作为“成人童话”,武侠文学借博大精深、变幻无穷的武术和武侠豪爽浪漫的传奇色彩,作家们创作了一部部经典之作。
从司马迁《史记》中的《游侠列传》、《刺客列传》,到唐传奇,再到小说巨著《水浒传》、《七侠五义》和宫白羽的代表作《十二金钱镖》以及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的作品,对众多武艺高强、义薄云天的侠客进行了栩栩如生的描绘。
他们身怀绝技,或杀富济贫,或打家劫舍,或扶弱携老,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们“不但坐而论剑,而且起而行侠”,他们既苦修内功,又除魔行善,体现了“无为”与“无不为”。
兵家对武术的影响,更多的体现在其战略战术上。
兵家的有关培养作战勇气、抓住先机掌握对抗主动权、因敌而制胜等思想和方法,是建构武术技战术体系的基础。
“兵以正出而谲用之”,这是明代兵学家尹宾商的著名论断;“正合奇胜,奇正相生”,《孙子兵法·奇正虚实》对“奇”和“正”更有精辟的论述:“有正无奇,虽整不烈,无以致胜也;有奇无正,虽锐无恃,难以控御也。
”武术学习兵家思想,在实战中讲求基本功和绝招的结合、攻和防的结合。
道家对武术的影响一是方法,二是养生观念。
一些拳种采纳了道家“反动与弱用”的方法论而成为其重要的战略战术。
道家的“复归于无极”,被作为传统武术的超级心理训练的原则。
一些武林高人,手中之剑有神无形,达到优雅的境界。
李小龙所创造的“截拳道”,其总原则是精简、直接、非传统,“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是其最高宗旨和哲学核心基础,即反对任何固定的形式,强调“无形之形、无式之式”,抛弃套路这种传统武术特有的形式。
武术所尊崇的“以静制动,后发先至”的“静”,其实就是道家的“无”。
“以静制动”,就是“以无为制有为,以无法胜有法”;“后发先至”,是说无任何预设的自然动作,必然随机应变、先敌而发出,从而做到因敌而制胜。
佛家与武术的因缘,最典型的恐怕要算达摩与少林寺的故事了。
外境僧人达摩一苇渡江来到少林后留下许多故事,“达摩创拳”就是其中一例。
“达摩,天竺人。
……其所创十八罗汉手,即为后世少林拳之滥觞。
盖达摩在少林时,见僧徒类皆精神萎靡,筋肉衰弱,每一说法入坐,则徒众即有昏钝不振者。
因为立一强身之术,使徒众于晨光熹微之时,起而练习之,以为强精壮骨之用,固极合于生理之体操术也。
达摩师之言曰:‘灵魂欲其静而悟,躯壳则欲其健而通。
非静则无以证悟而成佛,非健则无以行血而走气。
故体须勤劳得中,使筋畅神怡,而后灵魂无拘滞瘁弱之苦。
’肉体精神之关系,达摩阐发甚明。
”达摩创拳一说虽早已被否定,但达摩所言拳法与修佛的内在联系,却不用置疑。
佛家认为:禅定即内功。
在练武时,如果不能禅定,如果不能排除杂念、心无旁骛,生理与心理就会发生某些变化甚至出现偏差,就会练偏,就会身心失调、走火入魔,从而导致禅病。
儒家对武术之影响的主要表现为以儒家的礼教来教育习武者的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从而建构起传统武术的武德系统。
仁,是儒学的理论核心——“仁者爱人”。
习武,旨在健体防身,再高的武艺,也不是用来杀戮,迫不得已时,也是“苟能制侵陵,”不在多杀伤。
相传春秋时期的欧冶子用铁英、寒泉和亮石混合起来造的湛泸宝剑,全身漆黑,让人感到的不仅仅是它的锋利,还有它的宽厚和慈祥。
它就象老天爷一只目光深邃、明察秋毫的黑眼睛,注视着君王、诸侯的一举一动。
“君有道,剑在侧,国兴旺。
君无道,剑飞弃,国破败。
”所以有人把它称作仁道之剑。
武道倡导的就是“仁道之剑”,而不是杀气腾腾和血光剑影。
有着几千年历史和沉淀着优秀的东方文化内涵的中华武术一直无缘奥运项目且几次檫肩而过,一些人在扼腕长叹,有说宣传推广不够影响武术走出国门,有说项目设置、竞赛形式、规则方法、打分标准等与奥运项目难以接轨,还有权威人士提出“两条腿走路”的看法:规范项目评分与体现民族文化特点相结合,提高竞技武术国际影响力和照顾广大武术传习者和爱好者相结合。
话说得很正确,但担心有因附炎趋势而削足适履之嫌。
还是回到这个“武”字,止戈为武,高悬仁道之剑,维护世界和平。
仗侠执义,扶贫济困,走自己的路,让人家打的士去吧!2011-7-26于城步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