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浦东新区高三语文二模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或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1)传统中国画的一个特点是文化性。
南宋美术史家邓椿有云:“画者,文之极也。
”国画讲究历史文化的积淀,既有与时俱进、笔墨当随时代的一面,又有丰厚积累的一面。
鉴赏齐白石的几幅“趣作”,便可从中了解中国画蕴含的这种独特的艺术之美。
(2)齐白石有三绝——画虾、画蟹、画鸡,他画其他的画,也画得很好。
《自称》是一幅非常有趣的画,在这幅画里可以看到画家在观察大自然时,没有把物理当成画理、把自然规律当成艺术规律。
“奥理冥造”是宋代沈括的说法。
沈括既是文人学者,又是自然科学家,他非常懂画,“奥理冥造”是他对中国画家想象的一种概括。
在这幅画中,齐白石画的小老鼠,跳到秤钩上去了,想要掂掂自己的分量,旁边写着“自称”。
老鼠不可能跳到秤上称自己的重量,这是齐白石的一种想象,很有创意,而且创意里带着幽默和讽刺,好像在说你这个小耗子,你偷油吃、偷粮食吃,别以为自己了不起,你上秤看看自己有多大分量?非常有趣。
(3)画既有好坏高下,也有真假之分。
我在台湾就看到过这幅画的赝品图版,但真假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中国画讲笔墨,笔墨有两种功能,第一要造型,塑造形象。
齐白石画老鼠,肌肉是紧的,外边的皮也是紧的,尾巴是有弹力的。
而在这幅假画里,老鼠仿佛就剩皮了,没有骨头,这个尾巴,笔不从心,仿佛快要断开一样。
笔墨的另一种功能是用于审美的,要善于操纵中锋的线。
秤砣有重量,拴秤砣的绳必然抻得很直,齐白石画秤砣的线就抻得很直,秤杆也能一笔画下来。
假画中的线,画得不直,那么沉的秤砣,系秤砣的绳还能弯弯曲曲吗?更糟糕的是,造假者怕小老鼠在秤钩上掉下来,给秤杆的另一头挂了一条线。
挂线之后,秤砣便不能挪动,分量也就称不出来了。
秤杆上的准星是标记分量的,系秤砣的绳,靠着移动中的平衡,才能根据准星知道分量。
造假者没有见过秤,没有生活经验,完全凭自己的想象。
这样画,老鼠是掉不下来,但也不用“自称”了,画得非常笨、非常蠢,造假造得破绽百出。
这权当是题外话。
(4)齐白石还曾在他87岁的时候画过一幅画,是给三儿子齐子如(齐良琨)的媳妇王紫佩画的,题跋为“鸡不仅能鸣”。
汉代《韩诗外传》中记载,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
齐白石画里有来自民间的生动活泼的气息,他画公鸡,将其作为“德禽”来歌颂。
(5)而在另一幅作品中,齐白石画小鸡夺蚯蚓,小鸡旁边写着“他日相呼”,明明是两只小鸡在抢蚯蚓,为什么是“他日相呼”呢?原来如上所述鸡有五德,其中一德——仁德,就是见食相呼,意思是鸡有团队精神,不吃独食,看到好吃的,把同伴招呼过来,大家一块儿吃。
然而,齐白石看到的小鸡,不具备这种美德,它们在抢蚯蚓,比较自私。
齐白石在生活中看到的小鸡是这样,书上写的鸡是有美德的,那么美德是怎么得来的呢?是教育的结果,是历练的结果,将来长大了,受过教育,就懂得有团队精神了。
齐白石画画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简练的笔墨和生动的形象,最重要的是,他有深刻的思想,有来自生活的哲理性思考。
他对那些古代的典故作了全新的解释,是来自实践的解读。
(6)还有一幅很有意思的作品——《盘蜂》。
齐白石在题画中说:“能喜此帧者,他日不能无名。
”意思是不管你现在是不是一个名人,只要你能懂得这张画,将来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名人。
这幅画的玄机在哪里呢?是工写结合、题跋简练、蜜蜂工细,还是构图不一般?齐白石的好朋友陈师曾在其著作《中国绘画史》中提到,“固然画存形者也”,但是不能满足于形。
就像钱钟书说的,要利用通感,通过视觉形象,表现声音、表现嗅味。
其中“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故事,记载宋徽宗时画院进行考试,以诗题考画家,出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画,这个很难画,怎么画出香味呢?有一个画家很高明,他画一只蝴蝶在追逐马蹄,马蹄踏了芳草鲜花有香味,于是这个人就得了冠军,受到奖励。
齐白石这张画告诉人们,这个老先生不是一般人啊,他是继承了中国画最优秀的传统,又用农民的思想感情画生活里面的感受、画时代的精神、画人与自然的和谐。
《盘蜂》这幅画中的蜜蜂在盘中爬啊爬,显然盘里放过东西,也许留有花香,也许有桃子的果汁,也许放过鱼,引人无限遐想。
做到“意在象外”,不是画你看到的,而是画你没有看到的,让你去想象,这就需要人们细心地去欣赏中国画里的无穷韵味了。
(选自薛永年《画者文极——谈齐白石的几幅“趣作”》,有删改)1.第①段中的“文之极”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2.从全文看,第③段是不是多余的,为什么?(3分)3.第④段齐白石为画作题跋“他日相呼”,表达了怎样的哲理思考?(2分)4.下列推论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自称》是非常有趣的画,其画趣在于小老鼠的分量太轻,不能与秤砣形成力的平衡。
B.第④段介绍齐白石给儿媳题跋为“鸡不仅能鸣”的画,在全文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C.第⑥段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作类比,说明《盘峰》继承了中国画“意在象外”的传统。
D.全文多处引述中国画论和诗文,论析齐白石书画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绘画特征。
5.请为文中插图“小鸡抢夺蚯蚓”写一段描写性文字。
(80字以内)(3分)6.请以齐白石几幅“趣作”为例,简要说明作者对传统中国画的文化性认识。
(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1分)石磨忆和谷①山塬上的故乡人,无论是小康的日子,还是困顿的家境,自古都少不了有一盘石磨的遗产。
富则磨麦面,穷则磨靡谷,吃粗咽细,人总是要吃五谷茶饭的。
②故乡人将石磨叫做“磑子”,磨坊也就成为“磑窑”。
磑窑不宽展的人家,石磨只好盘在窑院里外的露天里。
这种景况,加上窑洞和窗花以及门楣上挂的辣子串儿,通常被异乡客与诗画之人作为山塬风情的标志。
③距村子十里不到的磑子河,兴许是出石磨的地方。
父亲年轻的时候,常吆喝着骡子,驮上磑子去陇东一带换粮食。
上下扇石磨,有二百来斤行当,各搭在骡背的两侧,摇摇晃晃,风里雨里,走哪儿天黑在哪儿歇脚,来回一趟得四十余日。
脚夫们为了生计,奔波的路径像磨道一样,循环重复,曲迂旋转,印满疲惫的足迹。
石磨毕竟是粗石头凿打成的两个简单圆圈状的石器,既沉重笨势,又很廉价,生意也便趋渐萧条。
再说,一盘石磨可以耐过几辈人,谁又能需要多少盘呢?④我记得家里是有一盘很好的石磨的,安置在村头窑便的磑窑里。
因崖势低矮,窑口只露出缺月似的上部的弧形。
进了窑内却也不小,属于地窑之类。
尽管面朝东南,却很少照进日观,潮湿而黯淡,显出几份粗朴与丑陋。
只有窑畔上酸枣刺长得极盛,到了开花与结果的时节,磑窑上下才似乎有了彩色的衣冠。
米茨的小花,嫩绿的叶片,殷红的果子,散发出清芬和酸甜的气息,惹来蜜蜂和顽童的笑声。
⑤石磨却总是默默地呆在磑窑里,像一尊石雕。
十天半月之间,那么嚯嚯地响上一大响功夫。
那些一个个大半天,是童年时代的我,同母亲在这磑窑里度过了不少时光。
⑥推磑的时候,我从饲养室里牵来了性灵。
将眼罩踮着脚戴在性灵头上,在钻到性灵脖颈底下,系好轭头套绳,乞啾地吆喝着,石磨便缓慢地旋转起来。
指针似的拨子在磑顶上划,一遍着圆圈,麦粒从磑眼里漏着,被磨成碎沫,小瀑布似的垂落在磨盘上,积成一圈尖锥形的小山。
⑦母亲端着簸箕,一边揽着磨盘上磨碎的麦子,一边拢着磨顶上的麦粒,也习惯似的吆喝着磨道里缓慢行走的性灵。
而后又侧坐到木箱前,撬着用两根筷子似的木棍支着的罗圈。
面粉便被筛落正在木箱前,箩上的麸皮又倒在磨顶上去。
我也常争着箩面,看粉白的麦面雪...一样雾一样.....飘落,厚厚的积沉在木箱里。
待末了,满身满脸都成了雪白的,一种柔腻而绵润的感觉。
⑧拉磨的性灵,被蒙上了眼睛,据说是怕它晕眩。
但性灵因重负和缰绳的牵引,永远不会迷路似的,而沿着磨道的圆圈无休止地走着。
重复过无数次的路径和无数个蹄印,将磨道都要踏成一条沟了。
没有起点却有起点;没有终点却有终点。
尽管是绕着磨盘行进,半天也走不出磑窑,却也不是单调的枉然的旅程。
⑨我总爱数着石磨与性灵一圈又一圈地旋转,一响究竟能转多少圈儿,却从来没有一次数清过,觉得是一种颇有趣味的神秘。
可那粉雾弥漫的情景,麦香与性灵粪尘的气息,加上嚯嚯的磨声、哐当的箩面和母亲习惯性的吆喝声,以及性灵的响鼻,终是鲜亮而深切地留在我的忆念中。
⑩后来时兴起的食堂化,磑窑便成了蛛网、麻雀、老鼠的世界。
门前也长成了萋迷的蒿草,成为一处被人遗忘的角落,麦面馍成为记忆,从小学校里回家,只盼望着饱尝那半黑瓷碗豆腐渣的香甜美餐。
上顿完了愁下顿,故乡人生活的热情和希冀,似乎被沉重的压力所磨碎了。
11突然在一个春天的早晨,村上拉了电线,安装了电磨子。
一个残留已久的石器时代,○在日、月、地球的旋转中,从我的山塬上的故乡结束了!跨沟过梁的电线,套绳一样绷得紧紧,是新的时代在牵引着我祖祖辈辈所栖息的这一方磨盘似的山塬啊!刚磨子的形状不同于磨盘,滚动着,飞快地旋转着,故乡人叫做“钢滚子”。
这钢滚子转得那么急促,响声那么昂奋,节奏那么雄沉,一下子代替了全村上的几十盘石磨。
12这几年,故乡人有了粮食,上顿蒸馍下顿软面,电磨子黑明昼夜地运转个不停。
和日○月星辰,和地球以及地球的这一点的山塬,一起运转不停。
○13我家从塬底下的古窑院里搬住塬畔,住新庄园的时候,父亲和母亲,执意要把那盘遗忘了的石磨搬来。
我不借父母的意思,终还是搬了来,至今仍撂在新院的墙角。
7.故乡人把沉重又廉价的石磨视为“遗产”,是因为(2分)8. 第④段从孩童的视角描写磑窑外景色,是为了(3分)9.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6分)A. 第②段提到异乡客与诗画之人把石磨等看作“山塬风情标志”,洋溢着对故土的自豪感。
B.第③段画线句,用反问的语气,能够更为深沉的表达作者对特定年代父辈生计艰难的感慨。
C.第⑦段用“雪一样雾一样”的状语描写麦面飘落,照应了第④段,说明我家石磨很好用。
D.第⑨段画线句,运用一组情景列举,突出童年与母亲磨麦面的印象十分深刻,历历在目。
E.第○11段以石磨时代“突然在一个春天的早晨”结束,写出了乡亲们对时代变迁颇感意外。
F.本文以作者感情的变化作为线索,采用了倒叙式的叙事结构,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
10.第⑧段关于“拉磨”的文字耐人寻味,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牲灵“沿着磨道的圆圈无休止地”拉磨,象征了山塬上祖祖辈辈默默地承受苦难的坚忍。
B.牲灵拉磨“重复过无数次的路径和无数个蹄印”,暗示旧时代苦难人生漫长曲迂循环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