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储层地质学课后习题答案

储层地质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1、碎屑岩储层的八大沉积作用及其与层内非均质的关系是什么?答:1)垂积的层内非均质性:无规则或具有叠加正韵律的非均质,变异系数中等,极差大。

2)前积的层内非均质性:明显的反韵律非均质性,变异系数中偏大。

3)侧积的层内非均质性:强烈的正韵律非均质性,变异系数和极差大。

4)漫积的层内非均质性:似均质层,变异系数和极差小。

5)筛积的层内非均质性:“贼层”的严重非均质性,变异系数和极差大。

6)选积的层内非均质性:反或复合韵律非均质性。

7)填积的层内非均质性:较弱的正韵律非均质性。

8)浊积的层内非均质性:无明显的规律,多为偏正的复合韵律非均质。

2、不同河道类型的主要砂体及砂体特点是什么?答:1)顺直河道内大量发育转换沙坝,该河型以侵蚀作用为主且不稳定。

2)辫状河砂体以心滩为主,可划分为纵向沙坝、横向沙坝和斜列沙坝,另一类是废弃河道充填砂。

3)曲流河砂体以点沙坝为主,其构成了一定的向上变细的粒序,沉积构造由大型交错层理向流水小型沙纹演化。

还发育有天然堤、决口扇、牛轭湖等砂体。

4)网状河以河道砂体为主,河道内的不断填积形成了多层叠加式的小型复合正韵律,砂体中具有中型交错层理,其他伴生砂体为小型决口扇和天然堤。

3、不同河流沉积储层特征是什么?答:1)辫状河砂体。

储层砂体厚度为中厚层状——厚层状,范围在几米到几十米之间;砂体呈多层式垂向重叠;砂体宽,横向连续性好;砂体的连通性好;隔夹层不常见,且不连续;垂向物性无明显的规律,多呈现出高、低相间的分段特征;平面物性具成带、分段的特征好储层快断成带出现。

2)曲流河砂体。

砂体储层呈中厚层状,几米到十几米;砂体以单边或多边式侧向叠置;砂体较宽,横向连续性好;砂体连通性好;隔夹层常见且连续;垂向上的物性表现在自下而上,孔隙度降低,渗透率变差;平面物性具分带、分块的特征,可划分出若干好储层区带。

3)网状河砂体。

砂体储层呈厚层状,十几米到几十米;砂体以孤立式叠置;砂体窄,横向连续性差;砂体连通性较差;隔夹层常见,很多;垂向上物性变化特征与辫状河储层类似;平面上砂体呈窄条带状储层交织成网状。

4、湖盆的主要储集砂体类型即砂体特征是什么?答:1)浊流砂体:暗色深湖泥岩中夹正递变层理砂砾岩,常见鲍马序列与泄水构造;层状叠置、砂泥互层朵状分布;近岸或远岸浊积扇与浊积水道砂体,鲍马序列。

2)三角洲砂体:砂岩夹泥岩,常具三层结构,以板状交错层理、浪成沙纹交错层理及复合层理为主;砂体呈层状叠置、朵状展布;砂体类型为长河流三角洲、短河流三角洲,以反韵律为主。

3)扇三角洲砂体:砂砾岩夹泥岩三层带结构,大型交错层理和浪成沙纹交错层理及递变层理;砂体呈块状堆积,扇状展布砂包泥砂体发育在湖盆短轴陡岸,水退型三角洲,正反韵律均可。

4)水下扇砂体:砂砾岩夹泥岩,无三层结构混杂堆积、大型板状交错层理与递变层理;呈块状堆积、扇体展布砂泥混杂;湖盆陡岸,以正韵律为主。

5)滩坝砂体:砂体和粉砂岩与泥岩频繁互层。

浪成小型沙纹交错层理;砂体呈层状延展,砂夹泥层;湖盆边缘;正反韵律均有。

5、冲积扇的沉积物类型及其砂砾岩储层特征是什么?答:1)泥石流:岩性大小混杂,分选很差;层理不发育,多呈块状可具粒序层;形态上呈叶瓣状的舌状体,夹杂在片巳沉积之中。

2)河道沉积:岩性上由砾石及砂组成,分选中等偏差;层理不太发育,单层厚度变化较大,可发育板状交错层理、水平层理及叠瓦状;呈下切——充填透镜体状,底部凹凸不平或呈上凹状与片巳沉积过度。

3)筛积物:次棱角状粗砾组成,分选较好,多级颗粒支撑;块状构造;呈透镜体状。

4)片巳沉积:砾石、砂或者少量的含粘土的粉砂组成,分选中等;呈块状,可见交错层理或平行层理;单独的砂体呈透镜体状,共同组成板片状。

6、三角洲的主要储集砂体有那些?论述三角洲为何有利于形成油气聚集带?答:三角洲平原中的分流河道形成的砂体,天然堤砂体,泻湖砂体,决口扇砂体;三角洲前缘形成的河口坝砂体,席状砂体,潮汐水道砂体,远沙坝砂体;前三角洲中的浊积砂体等。

三角洲沉积既有沉积厚的生油层,又有质纯、分选好的储油层,加之三角洲沉积过程中局部的水进水退比较频繁,幅度也较大,这样就可以形成众多的、良好的生储盖组合,进而形成丰富的油气聚集带。

7、简述滨岸储集砂体的特征及勘探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答:滨岸砂体孔隙度、渗透率较好,尤其是无障壁海岸砂体储层,但这类储层通常由于夹层不太发育,开发中往往在正韵律的砂岩中会出现水窜的现象,而在勘探中由于缺泥,其该层的发育情况十分值得考虑和研究。

一旦这类储层形成油气藏,往往具有较高的产能和储能,其储层的侧向连续性也很好。

8、简述主要的重力流砂体储层有哪些?答:1)海底扇:形成于陆坡和海底平原地区发育的海底扇中。

2)湖盆中形成的砂体:①近岸水下扇砂体。

发育在陡岸靠近断层下降盘的深水区,在盆地的深陷扩张期有较多的分布。

②湖底扇。

在湖泊中带有较长供给水道的重力流沉积扇。

③滑塌浊积岩砂体。

由浅水区的各类砂体在外力的作用下沿斜坡发生滑动、滑塌,在搬运而形成的浊积岩体。

④重力流水道砂体。

在平面上呈不均一的带状,剖面呈透镜体分布的砂砾岩体,具有重力流沉积的特点。

9、海相碳酸盐岩与湖相碳酸盐岩的异同是什么?答:相同点:都是生物作用、化学作用、机械沉积作用相互综合作用的结果。

不同点:1)海相碳酸盐岩。

①潮坪沉积:其中发育的泥——粉晶白云岩中晶间孔等,构成了主要的孔隙空间,在超咸型碳酸盐岩中发育有石膏、石盐、等。

②颗粒滩沉积:形成于浅水区的高能环境中,包括台地边缘、台内局限、缓坡近岸带。

在较强波浪和潮汐作用的淘洗和磨蚀下有利于内碎屑、鲕粒、生物碎屑等颗粒的堆积和灰泥组分的带出,构成形态不一、厚度变化较大的颗粒滩。

③生物礁沉积:整体上礁体的非均质性极强,礁核的原始储渗条件最好但后期的胶结导致孔隙消失,礁坪中的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使其储层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2)湖相碳酸盐岩。

在发育时间和分布规模等方面远远逊色于海相中的碳酸盐岩沉积,其沉积环境常是湖盆发育历史过程中特殊阶段的产物,多出现在构造活动的宁静期。

①湖泊生物礁含较多的原生生物体腔孔和格架孔,具有良好的原始储层性能,经过后期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的改造,其储集性能更加优良。

②湖泊颗粒滩在沉积时可发育一定数量的原生粒间孔和生物体腔口,经过后期建设性成岩作用的改造,形成具有一定储集性能的储层。

10、论述有利于碳酸盐岩储层形成与演化的沉积相带?答:主要形成于温暖、清洁的浅海海洋环境。

有利于碳酸盐岩储层形成与演化的沉积相带主要是浅水区的潮坪、颗粒滩和生物礁沉积,其次是局限台地和滨浅湖中的生物礁和颗粒滩沉积。

第五章第六章1、次生孔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答:次生孔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1)溶解(或溶蚀)作用;2)成岩收缩作用;3)构造应力作用。

2、碎屑岩的成岩作用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标志?答:碎屑岩的成岩作用可以划分为同生成岩阶段、早成岩阶段、中成岩阶段、晚成岩阶段和表生成岩阶段。

(1)同生成岩阶段的主要标志有:①岩石(沉积物)疏松,原生孔隙发育;②海绿石主要形成于本阶段;③鲕绿泥石的形成;④同生结核的形成。

⑤沿层理分布的微晶及斑块状泥晶菱铁矿;⑥分布于粒间及粒表的泥晶碳酸盐,有时呈纤维状及微粒状方解石;⑦有时有新月形及重力胶结;⑧在碱性水介质(盐湖盆地)中析出的自生矿物有粉末状和草莓状黄铁矿、他形粒状方沸石、基底式胶结或斑块状的石膏、钙芒硝,可见石英等硅酸盐矿物的溶蚀现象等。

(2)早成岩阶段可分为A、B两期,下面分别对A期和B期进行阐述。

1)早成岩A期的主要标志有:①古温度范围为古常温小于65℃。

②有机质未成熟,其镜质组反射率R o小于0.35%,最大热降解峰温T max小于430℃,孢粉颜色为淡黄色,热变指数TAI小于2.0。

③岩石弱固结—半固结,原生粒间孔发育。

④淡水—半咸水水介质的泥岩中富含蒙皂石层占70%以上的伊利石/蒙皂石(I/S)无序混层粘土矿物(有序度R=0),统称蒙皂石带;碱性水介质(含煤地层)的砂岩中自生矿物不发育,局部见少量方解石或菱铁矿,颗粒周围还可见少量绿泥石薄膜;碱性水介质的自生矿物有粒状方沸石、泥晶碳酸盐,无石英次生加大。

古温度低于42℃是石膏及钙芒硝析出,本期末,泥晶含铁方解石和含铁白云石析出;泥岩中粘土矿物以伊利石—绿泥石(I—C)组合和伊利石—绿泥石—伊利石/蒙皂石混层(I-C-I/S)组合为主,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为有序混层,也有无序混层,少见蒙皂石,砂岩中可见高岭石。

⑤砂岩中一般未见石英加大,长石溶解较少,可见早期碳酸盐胶结(呈纤维状、栉壳状、微粒状)及绿泥石环边,粘土矿物可见蒙皂石、无序混层矿物及少量自生高岭石。

在碱性水介质中可见石英、长石溶蚀现象。

2)早成岩B期的主要标志有:①古温度范围为大于65℃~85℃。

②有机质未成熟,镜质组反射率R o为0.35%~0.5%,最大热解峰温T max为43℃~435℃,孢粉颜色为深黄色,热变指数TAI为2.0~2.5。

③在淡水—半咸水水介质中,由于压实作用及碳酸盐类等矿物的胶结作用,岩石由半固结到固结,孔隙类型以原生孔隙为主,并可见少量此生孔隙;在酸性水介质(含煤地层)中,由于缺乏早期碳酸盐胶结物,压实强,颗粒可呈点—线状接触,压实作用使原生孔隙明显减少;碱性水介质中颗粒间以点接触为主,部分线接触,此生孔隙发育,形成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共存的局面。

④淡水—半咸水水介质的泥岩中蒙皂石明显向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粘土矿物转化,蒙皂石层占70%~50%,属无序混层(有序度R=0),称无序混层带;酸性水介质(含煤地层)的砂岩中胶结物少,局部可有少量早期方解石,粘土矿物以伊利石/蒙皂石(I/S)无序混层为主,还可有少量绿泥石和伊利石,在富火山碎屑的岩石中可见蒙皂石;碱性水介质的泥岩中粘土矿物以伊利石—绿泥石(I—C)组合和伊利石/蒙皂石混层(I—C—I/S)组合为主,少见高岭石或蒙皂石,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为有序混层(蒙皂石可占20%~25%)。

⑤淡水—半咸水水介质的砂岩中可见Ⅰ级石英次生加大,加大边窄或有自形晶面,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石英小雏晶,呈零星或相连成不完整晶面,书页状自生高岭石较普遍,有的砂岩受火山碎屑颗粒的影响,仍可见蒙皂石;酸性水介质(含煤地层)在早成岩阶段B期末出现早期石英加大,有的具有明显加大边,使颗粒在单偏光下观察呈线状接触,自生高岭石也相当发育,还可见少量粒内溶孔及铸模孔;碱性水介质的自生矿物有亮晶方解石、白云石、含铁方解石、含铁白云石和泥晶铁白云石、孔隙式胶结的硬石膏和钙芒硝,石英次生加大属Ⅰ级,加大边窄且不连续,偶见自形晶面,部分长石次生加大,可见长石、碳酸盐和方沸石溶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