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844年经济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
一、《手稿》写作的历史背景
(一)《莱茵报》时期的亲身经历
(二)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分析
(三)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理论影响
(四)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或《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影响
二、《手稿》的主要哲学思想
(一)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
1、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所作的总的批判
国民经济学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

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

”(引自《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0页。

以下只注页码)国民经济学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

”(P50)
2、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不是马克思哲学特有的概念,而是近代欧洲哲学史上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

异化源自拉丁文,它有外化、转让、疏远、受异己力量支配、统治的意思。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希特首先使用,经过黑格尔发展,异化成为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其一般含义是:主体创造客体,但主体创造客体后,客体不受主体的支配,反过来支配、控制、统治主体。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做了四个基本规定:
第一,劳动者同他们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P51)“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

”(P52)第二,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本身相异化。

马克思指出,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是人特有的意志自由和创造力的表现,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根本特征。

可是在异化劳动中,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不是体现他的意志自由,而是被迫的、强制性劳动。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不是满足劳动者的劳动天性,而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需要,即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

马克思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对劳动的肉体强制或其他强制一消失,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

本来是动物的东西成了人的东西,而本来劳动是人特有的东西,倒变成动物性质的东西。

简言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就是说,劳动只是工人谋生的手段,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摧残自己。

第三,劳动者同他自己的类的生活、类本质相异化。

什么是“类生活”?马克思说:“生产生活就是类的生活。

这是生产生命的生活。

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就是人的类特性。

”(P57)
为什么人是“类存在物”?马克思认为,人的生产活动是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而动物的活动是一种本能的、不自觉的活动,“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

因而,“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P57)又说:“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P58)这里马克思仍然是抓住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生产活动来区分人类和他类,来表明人是不同于他类的“类存在物”。

人的类本质又是什么呢?马克思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
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

”“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致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P57)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就是生产劳动实践。

综上所述,所谓劳动者同自己的类生活、类本质相异化,就是说,生产劳动本来是人的类生活、类本质,是人特有的、高于其他动物的优点和特性,而劳动的产品则是人的类生活或类本质的结果,然而,“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是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类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P58)仅仅把生产劳动作为维持自己肉体生存的手段,人的生活降低到动物的水平,从而使人丧失了自己的类本质。

总之,“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P58)可以看出,异化劳动的第三个规定与第一、第二个规定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以说是从前两个规定中引申出来。

第四、人同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马克思说:“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P59)为什么?马克思分析道,如果劳动产品对我来说是异己的,是作为异己的力量面对着我,那么他到底属于谁呢?
如果我自己的活动不属于我,,而是一种异己的活动、一种被迫的活动,那么它到底属于谁呢?属于一个有别于我的存在物。

这个存在物是谁呢?是神吗?“但是神从来不单独是劳动的主人。

自然界也不是。

”(P59)“劳动和劳动产品所归属的那个异己的存在物,劳动为之服务和劳动产品供其享受的那个存在物,只能是人自身”。

“只有人自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P60)
综上所述,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四个规定性的论述表明,劳动者之所以同自己的产品相异化,原因是因为劳动本身异化了,而劳动本身的异化意味着人已经丧失了自己的类本质,异化劳动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同人相异化了。

3、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以及私有制的起源
马克思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私有制和异化劳动的关系:
首先,从既成的形态来看,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方面,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异化的手段。

没有私有财产,劳动就不能异化。

没有异化劳动,就不能产生私有财产。

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得非常明显:资本家通过异化劳动剥削工人,使异化劳动加剧,又通过异化劳动不断地积累和扩大私有财产。

其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马克思肯定异化劳动产生私有财产,是私有财产产生的根源。

马克思说:“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但确切地说,它是外化劳动的后果,正像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智迷雾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智迷雾的结果一样。

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

”(P61)
4、通过对异化劳动的表现与私有制产生根源的分析得出的重要结论
“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这并不是因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而是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着普遍的人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

”(P62—63)
5、有产者的异化(马克思提及三点)
第一,“凡是在工人那里表现为外化的、异化的活动的东西,在非工人那里都表现为外
化的、异化的状态。

”(P64)就是说,工人是生产者,所以他的异化是一种活动。

可是非工人的资本家也处于一种异化的状态,即自己不劳动,只是榨取、积累和挥霍别人的异化劳动成果,因而丧失掉了作为一个人的品德、本质。

第二,“工人生产中的现实的、实践的态度,以及他对产品的态度(作为一种内心状态),在同他相对立的非工人那里表现为理论的态度。

”(P64)就是说,工人与自己的劳动、劳动产品的相异化的现实、实践关系,在非工人那里则是以一种理论关系表现出来,即资产阶级的国民经济学就是对这种异化关系的反映。

第三,“凡是工人做的对自己不利的事情,非工人都对工人做了,但是,非工人做的对工人不利的事,他对自身却不做。

”(P64)就是说,无产者和有产者都是一种自我异化,但两者异化的情况是不同的,无产者的异化是一种被剥削、被压迫的异化,而有产者的异化是一种剥削者、压迫者的异化。

(二)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
1、对空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批判
2、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基本观点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
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P81)(1)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首先,共产主义就是要消灭私有制。

其次,共产主义不是单纯地通过物的扬弃就可以实现,而是要通过人即通过对异化了的人所具有的异化性质的扬弃才能实现,亦即通过工人阶级起来革命才能实现。

再次,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的目的是为了人,为了人自身的全面解放,全面占有人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人全面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