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英汉谚语中语言性别歧视

浅谈英汉谚语中语言性别歧视

浅谈英汉谚语中语言性别歧视
作者:李娟
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6期
摘要:英汉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谚语,它们对于语言使用者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使语言接收者获得更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加语言交流的有效性和顺畅性。

本文以英汉谚语实例为基础,分别从几个方面来对语言性别歧视在英汉谚语中的表现形式进行阐述,以说明语言性别歧视的普遍性。

关键词:性别歧视;英汉谚语;表现形式
对于女性的性别歧视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它有着很长久的历史性并且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以体现,因此,在语言中性别歧视问题也不例外。

谚语是某种特定文化中所特有的产物,所以,对于女性歧视的问题也会在某种语言的谚语中大量存在,可以说,只要是涉及性别主题,各文化语言中的谚语里都不难找出许多反映“男尊女卑”思想的内容,而英语和汉语虽然属于不同的语系,但是在此方面却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本文就从谚语这一内容为切入点,基于英汉语言中的谚语实例来对这种性别歧视问题进行探究。

一、言语类谚语中语言性别歧视
根据人们的惯性思维,但凡提到女性的言语行为,往往就是“琐碎、啰嗦”等印象,这在英语和汉语谚语中都大量存在例证。

汉语中有关女性性别歧视在言语类方面的例证有很多,如:“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舌头上没骨头”,“ 妯娌多了是非多,小姑多了麻烦多”,等等。

而在在英语中就存在以下谚语[1]:
Three women and a goose make a market.(三个女人一台戏。


Many women,many words;Many geese,many turds.(鹅的屎多,女人的话多。


A woman’ s tongue wags like a lamb’s tail.(女人的饶舌,羔羊的摆尾。


Women like to make irresponsible remarks.(女人家说三道四。


从以上的英汉谚语中不难发现,女人在言语类谚语中出现时通常会被拿来与动物进行类比,尤其是“鹅”时常用以比喻女人“喋喋不休”、“搬弄是非”、“恶意中伤”等,而此类比喻从未出现过有关男性的词语,可见,在英汉谚语中对女性的歧视是大量存在的。

二、社会地位类谚语中语言性别歧视
历史上,女性自古以来就是处于被奴役的地位,这就使得其社会地位不被重视,反映到语言中也是如此。

以下面的实例为证明:
A fair woman without virtue is like palled wine.(美女无德如酒无味。


A man of straw is worth of a woman of gold.(稻草男儿抵得上千金女子。


Man, woman and devil are three degrees of comparison.(男人、女人和魔鬼,三个等级有贵贱。


而在汉语谚语中,将女性社会地位表达的淋漓尽致的有:“娶到的媳妇买到的马由人骑来由人打”,“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等等。

在英语文化中《圣经》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女人在其中也只是被描述为“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这就奠定了女人是男人附属品的论调;而汉语文化中,“三从四德”是指导女子生活和行为的准则,女人们没有自我,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因此,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在英语和汉语两种文中,这种女性歧视性的谚语大量存在的原因了,因为语言就是社会文化的真实体现[2]。

三、品性类谚语中语言性别歧视
在英语和汉语中对于女性品性方面的谚语表达也是很多的,总的来说可以被分为恶毒类、善变类和脆弱类。

下面就分别进行阐述:
第一,恶毒类。

汉语谚语中不乏“最毒不过妇人心”、“女人蛇蝎心肠”、“红颜祸水”等,而这类谚语在英语中有以下实例:
Women are the snares of Stan(女人是恶毒的陷阱。


Women are the devil’s nets(女人是万恶之源。


There is no devil so bad as a she-devil(女人是最恶毒的恶魔。


Nothing agrees worse than a lady’s heart and beggar’s purse(女人的心和乞丐的钱包一样,糟糕透顶)。

以上这些英语和汉语谚语对于女性的描述都是恶毒、危害他人的,显然是将女性歧视彻底落实到语言之中。

第二,善变类。

女人很容易心情起伏波动较大,其实这本是很平常的现象,但是,在谚语中对于女性这方面的描述就变成了某种程度的歧视,如:“A woman’s mind and winter wind change oft.(女人变幻莫测)”;或者汉语谚语中的“女人心,海底针”,等等,这些都是在说明女性的心情不定。

第三,脆弱类。

自古以来,女人被认为是男人的依附,属于弱者,往往是不经风雨的脆弱性格。

例如,英语谚语中“Frailty,thy name is woman.”,“It is no more pity to see a woman weep than to s ee a goose go barefoot.”;而汉语谚语中也不乏此类实例,如:“易干不过女子泪”等(但是,男人们常常是“有泪不轻弹”、“男人膝下有黄金”等)。

实际上,女性情绪与其特殊生理结构和情况具有很大关联性,但是,却被拿来当成是一种软弱的证明,显失公平性。

四、才智类谚语中语言性别歧视
由于女子地位的低下,很多文化中,女子都被剥夺了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权利,还“美其名曰”说成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就使得在男人主导的世界中,女人一方面必须要遵从“女子无才便是德”,另一方面还要忍受男人们的“头发长见识短”的侮辱,可见,男人主导世界中的不公和虚伪。

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使得这种观点根植于语言之中,因此,在英语和汉语中对于女子才智的描述往往就更显现出性别歧视性[3]。

More hair than wit.
Women have no soul.
When an ass climbs a ladder,we may find wisdom in women
这些都是对于女性智慧的贬低,而在汉语谚语中也有大量实例,如:“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头发长,见识短”,等等。

其实,上述谚语,无论是英语谚语,还是汉语谚语,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了根深于英汉文化中的“男卑女尊”思想,女人就是男人们的附属品,没有了男人,女人们无法生存,所以,女人们社会地位低下,被当成是商品货物就不稀奇了。

只要是涉及性别主题,各文化语言中的谚语里都不难找出许多反映“男尊女卑”思想的内容,因此,文化的这种思想使得语言这种交流方式必然会受到烙印,反映在谚语中就是赤裸裸地贬低女性,女性歧视问题得以凸显。

然而,对于语言中的这种现象的研究就是为了说明语言性别歧视的普遍性并以此来督促今后语言使用过程中要尽量克服、甚至是零使用这些带有歧视性的语言,以显示出文明社会男女平等之语言交流。

参考文献:
[1] 林亚彬.论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J].海外英语,2015(24).
[2] 王达.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J].名作欣赏,2015(14).
[3] 薛淑妙.英汉谚语中性别歧视现象对比探析[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1(2).
作者简介:
李娟,长江大学文理学院英语5131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