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放管服”改革,大幅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推行审批服务集中办理和网上办理,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广大群众对营商环境的期望值不断提高,“放管服”改革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差距需要进一步改进,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简政放权有效性仍需提升。
部分事项审批环节依然繁多,特别是建设项目手续繁杂、落地较慢。
个别专业性较强的审批权下放后,由于基层专业队伍薄弱,还存在“接不住”或“接不好”现象。
二是监管机制还需完善。
事中事后监管不够及时,社会信用监管和联合惩戒机制不健全,存在监管真空和多头执法问题。
三是信息共享存在壁垒。
网上联审联批系统一定程度促进了部门信息共享,但不少部门的核心业务系统都是纵向网上运行,没有完全实现互联互通,影响了审批效率。
四是政务服务效能有待提高。
个别部门仍然存在“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问题,“不作为、慢作为”的现象时有发生,个别部门单位在招商引资中还存在政策兑现不及时、不到位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政府公信力。
我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
迫切需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将“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全市经济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追赶超越。
为此,我建议:
一、推进简政放权,“放”出活力与动力
一是全面承接上级下放事项。
严格程序,规范操作,在规定时限内完成中省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衔接落实工作,对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不能“一交了之”,要持续开展跟踪评估,加大培训指导,确保基层接得住、管得好,下放事项安全“着陆”。
二是加快投资审批制度改革。
分类清理投资项目审批事项,细化工程建设领域事项审批时限,优化审批流程,改变原有的“串珠式”审批方式,将发改、住建、国土、环保、行政审批等部门的项目审批职能有效集中,大力推行一窗受理、多评合审、多图联审、并联推进、限时办结等措施,提高审批效率,使项目审批过程变“接力跑”为“齐步走”,实现“服务跟着项目转”。
三是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按照中省统一部署,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不断缩减清单事项,除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禁止、限制外都要放开,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创新准入方式,畅通“大数据”等高效快捷准入渠道,巩固商事制度改革“一照一码”、“多证合一”、“先照后证”等成果,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激发市场活力。
二、创新市场监管,“管”出公平和秩序
一是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推动市场监管日常检查“双随机”方式全覆盖,动态管理“一单、两库”,加强业务培训力度,提升执法水平和抽查质量,构建以“双随机、
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面推开、事项全项进入、执法全程留痕、结果全部公开,不断提高信用监管和联合惩戒力度。
二是推进综合执法改革。
整合执法机构、职责和队伍,深化市场监管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重点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进一步推动执法力量下沉、重心下移。
梳理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检查等执法类职权事项,规范程序、行为和自由裁量权,推进严格公正、规范文明执法。
三是创新监管方式。
探索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采取既具弹性又合规范的管理措施,量身定制适当的监管模式和标准规范。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大信用信息共享力度,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推进“互联网+监管”,实现综合监管、“智慧”监管。
三、优化服务方式,“服”出便利和品质
一是聚焦“一网通办”,打造更快服务平台。
深入开展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加快全市政务服务网建设,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构建“横向部门联通,纵向三级联动”的电子政务服务体系,建成全市政务服务“一平台、一张网、一个库”,并加快与省上平台对接。
推动各级各部门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推行政务服务从网上咨询、网上申报到网上预审、网上办理、快递送达的全程网办服务模式,实现政务服务“一网审批不见面”。
二是聚焦“一门通办”,打造更优服务体系。
不断总结“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改革和
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经验,优化市县(区)政务服务大厅“一站式”功能,整合更多审批服务事项进驻大厅,简化办事环节,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运行模式,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
三是聚焦“一次通办”,打造更高服务标准。
及时更新并公布“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审批服务事项目录,规范和完善办事指南,通过“一次告知”推动“最多跑一次”。
整合涉及多部门事项的共性材料,推广多业务申请信息共享互通。
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推进“事项下沉,服务到户”工作,规范镇(办)便民服务站运行模式,积极构建“15分钟审批服务圈”,让群众办事少跑腿。
四、凝聚改革合力,“改”出群众获得感
一是强化协调配合。
“放管服”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增强协作意识,建立协调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格局,切实解决好改革不同步、不配套、不到位等问题,推动各项改革扎实有序实施。
二是鼓励探索创新。
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支持各级各部门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大胆实践,谋划实施一批具有突破性、含金量高的改革举措,为全市改革探索经验、摸索路子,不断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是严格督导检查。
把“放管服”改革作为督查重点,建立常态化的督查机制,督促各有关部门按时保质完成改革任务。
严格考核问责,对工作不力、不作为乱作为的,严肃追责问责。
同时,充分发挥专家评审作用,适时开展第三方评估,强化跟踪问效,实地检验各地的改革成
果。
四是加大宣传引导。
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和下放权限都通过各类媒体公开公示,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各地“放管服”改革的典型经验,加大政策解读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举措的解决力度,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群众诉求,推动形成全社会关注改革、参与改革、推动改革的良好氛围。
改革永远在路上,“放管服”改革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和行动自觉,增强改革韧劲,主动倾听市场主体和群众呼声,敢为人先,积极探索,不断把“放管服”改革推向纵深,促进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