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则天作文素材

武则天作文素材

武则天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代曾出现另一个民间起义的女皇帝陈硕真),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

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

武氏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

于称帝后上尊号“圣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

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

历史评价整体评价惟不可否认的是,武则天对历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第一个贡献是打击了保守的门阀贵族。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一个一个的都赶出了朝廷,贬逐到边远地区。

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杀鸡儆猴,但这些关陇贵族和他们的依附者,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

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贵族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第二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虽然,早在贞观年间就提出过“劝农桑”的政策,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很好的施行。

因此,武则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建议“劝农桑,薄赋役”。

在她掌权以后,又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

她还注意地方吏治,加强对地主官吏的监察。

对于土地兼并和逃亡的农民,也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

因此,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人口也由唐高宗初年的380万户进一步增加到615万户,平均每年增长9.1%。

这在中古时代,是一个很高的增长率,也是反映武则天时期唐代经济发展的客观数据。

第三个贡献是稳定了边疆形势。

武则天执政后,边疆并不太平。

西方西突厥攻占了安西四镇,吐蕃也不断在青海一带对唐展开进攻。

北边一度臣服的东突厥和东北的契丹一直打到河北中部。

武则天一方面组织反攻,恢复了安西四镇,打退了突厥、契丹的进攻,同时在边地设立军镇,常驻军队,并把高宗末年在青海屯田的做法推广到现甘肃张掖、武威、内蒙古五原和新疆吉木萨尔一带。

以温和的民族政策,接纳多元文化的发展。

对在屯田工作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娄师德,武则天特更致书嘉勉。

书中特别指出,由于屯田,使得北方镇兵的粮食“数年咸得支给”。

第四个贡献是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唐人沈既济在谈及科举制度时说到:“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

”“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已成风”。

沈既济的这些话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一是武则天重视科举,大开志科。

有一次策试制科举人时,她亲临考场,主持考试。

二是当时进士科和制科考试主要都是考策问,也就是申论。

文章的好坏是录取的主要标准。

三是武则天用人不看门第,不问你是否是高级官吏的子孙,而是看你是否有政治才能,因此特别注意从科举出身者中间选拔高级官吏。

科举出身做到高级官吏的越来越多,这就大大刺激了诗人参加科举的积极性,更刺激了一般人读书学习的热情。

这就是沈既济所说的“浸已成风”。

开元、天宝年间“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气,就是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的。

正是文化的普及,推动了文化的全面发展,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崔融、李乔都是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雕塑、绘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史称武则天当政时期为“贞观遗风”。

史书评价《旧唐书》评价:史臣曰:治乱,时也,存亡,势也。

使桀、纣在上,虽十尧不能治;使尧、舜在上,虽十桀不能乱;使懦夫女子乘时得势,亦足坐制群生之命,肆行不义之威。

观夫武氏称制之年,英才接轸,靡不痛心于家索,扼腕于朝危,竟不能报先帝之恩,卫吾君之子。

俄至无辜被陷,引颈就诛,天地为笼,去将安所?悲夫!昔掩鼻之谗,古称其毒;人彘之酷,世以为冤。

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妇之恒态也。

然犹泛延谠议,时礼正人。

初虽牝鸡司晨,终能复子明辟,飞语辩元忠之罪,善言慰仁杰之心,尊时宪而抑幸臣,听忠言而诛酷吏。

有旨哉,有旨哉!赞曰:龙漦易貌,丙殿昌储。

胡为穹昊,生此夔魖?夺攘神器,秽亵皇居。

穷妖白首,降鉴何如。

《新唐书》评价:昔都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其于杀君篡国之主,皆不黜绝之,岂以其盗而有之者,莫大之罪也,不没其实,所以著其大恶而不隐欤?自司马迁、班固皆作《高后纪》,吕氏虽非篡汉,而盗执其国政,遂不敢没其实,岂其得圣人之意欤?抑亦偶合于《春秋》之法也。

唐之旧史因之,列武后于本纪,盖其所从来远矣。

夫吉凶之于人,犹影响也,而为善者得吉常多,其不幸而罹于凶者有矣;为恶者未始不及于凶,其幸而免者亦时有焉。

而小人之虑,遂以为天道难知,为善未必福,而为恶未必祸也。

武后之恶,不及于大戮,所谓幸免者也。

至中宗韦氏,则祸不旋踵矣。

然其亲遭母后之难,而躬自蹈之,所谓下愚之不移者欤!名人评价毛泽东的评价: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

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

郭沫若的评价: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

宋庆龄的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但就家庭角色而言,不难看出武则天也是个好妻子。

如何评价武则天好的一面:修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从传统上和舆论上打击和削弱士族官僚集团,扶植和依靠新兴的庶族地主阶级。

这样使士族官僚不再有人仕做官的优越条件,也不能因出身高贵而为所欲为。

而对庶族出身的官员,也不再因门第贫贱而受耻受辱于人。

修成的《姓氏录》再也看不到士族贵族的特权,则天称帝后,更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

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

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

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比如,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

对于农业生产,则天也非常重视。

她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

她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

这样,在她执政的年代里,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

人口不断增加。

据当时统计,永徽时全国户数为38O万户,到则天临终的神龙元年,渐增为6i5万户,几乎增长一倍。

仅此一点即可看出这一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高宗在位时,武则天曾上疏建言12事,其中有劝农桑、薄赋敛、息干戈、禁淫巧、省力役等进步的主张,高宗皆略施行之。

在武则天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由于隋末农民起义的作用及唐太宗贞观之治奠定的基础,也由于武则天沉重打击了旧士族和大贵族、大官僚集团,执行了一些具有进步性的政策,所以社会经济呈现出发展的趋势。

武周政权建立后,她感到整个西域过于阔远,不易管辖,遂于长安二年(702)把天山以北地区从安西都护府划出来,另置北庭都护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

安西四镇(即碎叶、龟兹、于阗、疏勒)自垂拱二年(686)起为吐蕃所占。

武则天不甘心失土,乃于长寿元年(692)遣王孝杰等大破吐蕃,恢复了四镇。

武则天还非常重视著述,召学士先后撰成《玄览》、《古今内范》、《青宫纪要》、《少阳政范》、《维城典训》、《紫枢要录》、《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内范要略》、《乐书要录》、《百寮新诫》、《兆人本业》、《臣轨》等书。

她另有《垂拱集》、《金轮集》等著述。

在抗击外来人侵,保护边境安宁,改善相邻各国的关系方面,则天施政时期也做了很多努力。

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则天给予坚决的抵御和反击。

长寿二年(692年)她派大将王孝杰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

之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

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

天授年间,娄师德检校丰州都督“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5-10 16:13 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凉州都督,坚持屯田五年,“军粮可支数十年”。

武氏的这种大范围的长期屯田。

对边区开发、减轻人民转输之劳,以及巩固边防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坏的一面:武则天掌权近半个世纪的较长时期内,也有很多过失。

执政后多疑臣民不忠于己,遂任用索元礼、周兴及来俊臣等酷吏,广事罗织,严酷逼供,奖励告密,虽然消灭了一些政敌,但也滥杀无辜。

使不少污吏横行一时。

他们刑讯逼供,滥杀无辜,诬陷于人,使不少文臣武将蒙受不白之冤。

到武周政权正式建立以后,斗争趋向缓和,此风才有所收敛。

虽然对武周政权的巩固起过一些作用,但是,搞的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人人自危,必然影响国家的治理和生产的发展。

她放手选官,使官僚集团急剧增大,官僚机构膨胀,必然要加重人民的负担。

她崇佛教、建寺院、筑明堂、造天枢、铸九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费大量财资和劳力。

宠爱男妾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二人狐假虎威,作威作福。

武则天重用武氏宗室武承嗣、武三思、武攸绪及武攸宁等人,并大封武氏宗人为王。

大臣吉顼等人深以嗣君之选为虑,武则天也感到作为女子,死后只能入李家宗庙享子孙祭祀,所以接受臣下建议,于圣历元年(698)迎还庐陵王李显,复立为太子。

武氏晚年神龙元年(705)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诛杀二张,逼则天退位,迎中宗复位。

中宗上尊号为则天大圣帝,后人因称她为“武则天”。

同年十一月去世。

不过,这些错误和过失,毕竟是武则天政治生涯中的支流。

她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够排除万难,在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年代,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改革的历史功绩相比,难以同日而语。

历史功绩,昭昭于世。

诚如宋庆龄对她的诚恳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她的历史功过,恰如她给自己立下的那块“无字碑”一样,只能由历史去作出评论和判断。

"无字碑上的智慧公元705年底,一代女皇武则天走完了她功过参半、荣辱参半、是非参半、褒贬参半、毁誉参半的一生。

她的一切,无不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笔下永远的传奇。

各种版本的正史野史层出不穷,各个时期各个影视剧种的常演不衰,各大明星名角儿的争相垂青,无不阐释着她的传奇,她的不凡,她的史学价值、文学魅力、艺术生命。

溺女,浸透着多少他人无法体会的辛酸与无奈?灭子,隐含着多少世人无法体谅的悲凉与痛楚?摄夫,郁结着多少常人无法体悟的失望与恨铁不成钢?宠张,苍凉着多少后人无法体味的孤寂与失落?垂帘,昭示着她足以令朝臣汗颜的谋略与胆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