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摘要只有当学生对某种学习感到兴趣的时候,他才能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才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关键字小学生;语文;兴趣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357-01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有其特殊的意义。

小学生年龄小,道理懂得少,各种心理过程常带有很大的无意性。

因此,经常保持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兴趣就成了他感知事物、发展思维的强大内动力。

只有当学生对某种学习感到兴趣的时候,他才能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才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只有当学生有兴趣学习的时候,他才能集中注意,积极思考,对知识掌握得快,记得牢,学习效果好。

语文课也是一样。

如果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一上课就叹气”,“一做作文就头疼”,这怎么能学好语文呢?对兴趣重要性的认识是一码事,在实践中能不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又是一码事。

兴趣不是先天的东西,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教育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觉得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这种感染作用更为突出。

学生对老师是真诚尊敬的,充分信赖的。

如果老师不尊重学生,不爱护学生,学生就会产生反感,或者望而生畏,或者厌恶。

这种反感的情绪,也会直接影响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上,从而引起他们对该门学科的反感。

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严格的,但从不发脾气,总是亲切地启发诱导他们,即使是对他们的批评,也使他们感到这是老师的关怀和爱护。

2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诱发学习兴趣
新大纲强调:“小学各年级要重视阅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阅读中整体感知,在阅读中整体感悟,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做到精讲,应合理安排阅读时间,让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尝试到读书的乐趣。

要变以往的“要我读”为“我要读”,只有产生了阅读的兴趣,才能自觉地读,方能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境界。

兴趣的形成来源于教师的诱导和引发,而这种诱导恰恰是紧紧捕捉学生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瞬间,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生发过程。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高的地位是有根据的。

应该怎样让小学生成为语文的“乐之者”呢?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新的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多下功夫。

为此,备课时就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同、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
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言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良好条件为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训练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对语言训练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3注意课堂教学艺术,引导学生勤思多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过程的主要形式。

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特别要注意课堂教学的艺术。

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例如老师讲话,如果声音太高,学生受不了,但老是低音对小学生也不合适;快了学生听不清,慢了学生不爱听。

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该高得高,该低得低,要高、低、快、慢适中。

在课堂教学艺术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设问,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勤思多练。

学生学习兴趣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于有一定难度,但又不是太难的问题愿意自己想一想,亲手做一做,一旦当他想出来或者做对的时候,他就会体验到一种十分愉快的情感,这种情感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

因此,要让学生多想想,多练练。

想什么?练什么?小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差,教师要帮助学生设问,要为学生想想、练练提供明确的目标。

当然,让学生想的、练的问题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更不能负担过重。

过易学生不必思考,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难学生无从思考,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负担过重只能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反感。

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到难易适度,多少适度。

所谓难易适度,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通
过努力能获得一定答案的问题。

4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用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来吸引学生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生动、具体的东西要比抽象的知识更感兴趣。

语文学科较之数学、常识等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课文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形象。

因此,充分利用语文课中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就可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极有利的条件。

例如,有不少古诗内容丰富,语言精练,诗中有画,情景交融,有声有色,十分动人。

小学生记忆力强,十分爱学爱背优美的诗歌。

三年级下学期,我教了一首诗《咏柳》:“碧玉装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我收集了一些有关春天的图片、准备有关春天的课件让学生欣赏,这样学生对诗句内容产生了兴趣。

前两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

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赋予巧妙的想象,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

学生很感兴趣,等我讲完,他们已经会背了,而且,他们在家背,在学校背,上楼也要背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把学诗、背诗当作精神上的享受。

学生称它“是一种休息”、“娱乐”。

5要让学生不断地学有所得,学到真本领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只有当某种知识领域中的实际知识的积累达到了一定水平时,才能产生对这一领域的兴趣……教材内容过深或过浅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都会妨碍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发展。


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学有所得,就能不断地体验到一种愉快的情感。

反之,就会感到“没意思”。

特别是当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进行学习检查的时候,好的成绩赢得了表扬、奖励和荣誉,学生就会感到有了前进的力量,从而激起更大的学习兴趣去探求新的知识;相反,因成绩不好,得到的是责骂或讽刺,学生就会感到非常痛苦,甚至会失去对学习的信心。

有时我们问学生为什么对语文不感兴趣时,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回答:“语文太难了,我不会分析,又不会作文”等等。

“不会”就是没有学到真本领。

没有真本领就不会有对该门功课的兴趣。

兴趣与学习成果往往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千方百计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

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感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兴趣是知识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机和欲望。

即使参与了也是被动的。

虽然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我们能够正视小学生的实际,从小学生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的捷径和不断创新自我的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就能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