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经典之三字经教案

国学经典之三字经教案

国学经典之三字经教案五年级下册国学《三字经》教学计划陶真慧一、指导思想国学是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旨在以传统文化来熏陶学生,以古典之美来陶冶学生,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风气。

二、教学内容及教材简析五年级下册国学以传统幼学教材《三字经》为教学内容。

《三字经》全文1128字,它言简意赅,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讲述历史,介绍知识,鼓励学习,它采用三言韵语,朗朗上口,便于记忆,通俗易懂,有“袖里通鉴纲目”之称。

三、教学目标1. 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基本的人文常识、历史知识、人物典范。

2. 通过教学进行阅读积累,培育高尚的审美情感,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四、教学重点《三字经》教学的重点在于理解意蕴,反复诵读,了解文史常识,学习人物典范,并在生活学习中以古代典范人物为榜样指导自己的行动。

五、具体措施认真备课上课,在思想上重视国学课程,不占用国学课教学时间,不应付,不走过场,把国学教学落到实处。

在读原文的基础上,引入历史故事,联系当今社会生活。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校本课程上成一门学生喜欢上、积极学的课程。

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积累。

帮助学生用各种方法进行记忆,进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多背。

对朗读也进行专门指导。

要求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学习中以之指导自己的行动。

六、课时安排1、人之初——名俱杨1课时2、养不教——习礼仪1课时3、香九龄——千而万1课时4、三才者——应乎中1课时5、曰水火——七情具1课时6、匏土革——人所同1课时7、凡训蒙——当讲求1课时8、自羲农——迁夏社1课时9、汤伐夏——七雄出10、赢秦氏——与高齐11、迨至隋——宋犹存12、至元兴——若亲目13、口而诵——宜早思14、若梁灏——勉而致15、犬守夜——宜勉力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xx-9-1 五年级上册国学《三字经》教学总结陶真慧一、总体情况按学校规定,校本课程——“国学诵读”在五年级开设《三字经》。

我本期教学内容是《三字经》后半部分和五年级春季版《中华经典诵读》,使得经典诵读在学生中逐步掀起高潮。

一学期下来,学生都大有收获。

二、教学效果显著。

《三字经》的教学效果已经在同学们身上显现!学生懂得了教育子女贵在专心致志,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学生懂得了从小要接受教育,努力学习才能有知识懂道理;学生懂得了孝悌与和顺,仁义礼智信五常,五伦十义;懂得了要做有用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学生还知晓了三才四季五行五谷六畜七情八音等常识,知晓了从古到今历史朝代的兴替,知晓了古代勤学的典范如赵普、孙敬、苏秦、孙康朱买臣、李密、粱灏、李泌、蔡文姬、谢道韫、刘晏等。

总之,开设国学课意义深远。

学生们受到了一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对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修养起了很大作用,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积累的经验1、深入理解原文思想意义。

《三字经》包含了《孝经》《礼》等的儒家传统思想和文化,它教会人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姐妹与同学,如何勤学增长才干。

也包含了历史知识和古代典籍介绍。

我在教学中进行一定的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并增长见闻。

2、以故事增强趣味性。

在教学中,插入一些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故事,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生动性。

如“孟母三迁”“五子登科”“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仓颉造字”“女娲补天”“高山流水”“湘妃竹的传说”“愿者上钩”“烽火戏诸侯”“陈桥兵变”等故事。

3、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因为《三字经》本身就具有韵律性,三字一句,很适合学生的诵读,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对对碰、同学接龙、师生接龙、男女对抗赛等形式进行诵读教学,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悟其中所蕴含的道理,知晓其中所包含的知识。

4、我在教学中贯彻“三化”的理念,即诵读化、情境化、生活化。

诵读化即诵读为主,理解为辅。

情境化就是用优美的古典音乐,富有情趣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喜闻乐见的表演活动,从而创设氛围把学生引入经典文学的情境。

生活化是指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5、坚持不懈地检查诵读背诵。

每节课留出15分钟给学生朗读背诵,一节课所学内容做到当堂成诵。

背诵做到人人过关。

设立《三字经》学习组长,组员到组长处背诵过关,组长到学习委员处背诵过关。

这几名组长工作认真负责,对教学效果的达成起到推动作用。

6、我们还组织了不少国学课外活动。

活动有:国学写知识竞赛、朗诵经典比赛、国学手抄报比赛、国学绘画展示、讲国学故事比赛、国学学习心得等,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国学的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xx年1月22日国学启蒙之《三字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理解三字经前四句的内容。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积累名句:人之初,性本善。

了解典故:孟母三迁、燕山教子。

背诵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

授课基本内容1、《三字经》相关背景介绍。

2、本课时授课内容如下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3、结合内容,讲解中国古代关于人性善恶的辩论,及衍生的哲学思想。

4、详细讲解课程内容,贯穿与内容相符的小故事,提高可听性,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拓展思维。

教学过程一、导入《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

他一共有1288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相传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王应麟的人,他是南宋的一个著名学者,祖籍是河南开封的。

他在南宋作了很大的官,但是他为人非常耿直,看不惯官场上的一些人和事,因此得罪了其他人,所以后来他就不做官了,回了老家。

在老家他过着隐居的生活,一家人在山林里过得非常快乐。

后来他的小孙子们逐渐长大了,他必须要让他们学习知识,所以他为了教育他的子孙就编写了一本歌谣,都是三个字一句,很押韵,容易朗国学经典《弟子规》教案《弟子规》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全书共360句(1080字)。

二、教学目的: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体谅父母。

2、培养学生的爱心,爱长辈,爱老师,爱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3、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4、教育学生诚实、守信。

5、指导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

三、教学内容:《弟子规》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流利背诵。

难点:理解含义,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应用。

五、学习时间:1、每周安排一节诵读时间,平均每节课学习16句。

2、利用中午课前预备时间复习巩固。

六、方法措施:1、借用生动的故事来打动学生的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讨论中真正理解含义。

3、举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含义。

4、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七、学习内容具体安排:第一周:学习《弟子规》“总叙”第二至六周学习“入则孝”第七至九周学习“出则弟”第十至十四周学习“谨”第十五至十八周学习“信”第1课《弟子规》总叙学习目标1、从总体上了解《弟子规》。

2、会背《弟子规》总叙。

3、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重点会背《弟子规》总叙。

难点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教具准备《弟子规》音频教学过程一、介绍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弟子规》中的“规”,当然就是指规矩、规则。

你们知道“弟子”指的是谁吗?明确:实际上这个“弟子”是泛指,也就是针对每个人而言的。

所以《弟子规》中谈到的规矩礼节是同学们甚至是老师都应该遵守的。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古训——《弟子规》。

《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今天我们学习总序。

二、学习《弟子规》总叙1、听泛读《弟子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

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理解“总叙”的意思。

“总叙”概括了《弟子规》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

如果以上的事都做了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做学问了。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

四、讲故事:《大舜的故事》——孝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五、礼仪1、回答问题要举手,回答问题要起立。

2、学习鞠躬。

六、作业1、背诵《弟子规》总序。

2、回家给父母捶捶背。

第2课“入则孝”之“父母呼”学习目标1、复习《弟子规》总序。

2、学习“入则孝”之“父母呼”。

3、理解意思,教育学生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

不但孝,关键是顺。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重点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孝道的重要性。

难点理解意义,能在生活中做到。

教具准备音频教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齐声背诵。

2、是否为父母捶背。

二、学习“入则孝”之“父母呼”1、听泛读“入则孝”之“父母呼”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

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父母呼”,“呼”就是叫唤的意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