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台湾服务产业发展现状

台湾服务产业发展现状

台湾服务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前景探析林建宁 (漳州开发区统计局,福建漳州 363000)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甚至超过工业,成为拉动岛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但近年来服务业成长速度减缓,对台湾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创造的贡献度开始减弱。

本文认为要保持台湾服务业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加快服务业产业升级,加强海峡两岸合作,拓展海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台湾;服务业;知识服务产业一、台湾服务产业发展概述服务业也称为第三产业。

前者相对于农业和工业而言,后者则是相对于第一、第二产业。

“由于它由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行业构成,第三产业在开始分类之初也叫混合产业、复合产业或异种混成产业。

”[ 1 ]近十几年来,由于在世界范围内不断衍生出许多新兴服务业,服务业的范围界定也时有调整更新。

根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1996年12月第6次修订的行业标准分类,台湾服务业可概分为批发零售及餐饮业、运输仓储及通讯业、金融保险及不动产业、工商服务业、社2 会服务及个人服务业、公共行政业、其他不能归类的行业等7大类。

2001年1月第7次修订的“中华民国行业标准分类”,又将服务业进一步细分为11大类,包括批发及零售业、住宿及餐饮业、运输仓储及通信业、金融及保险业、不动产业及租赁业、专业科学及技术服务业、教育服务业、医疗保健及社会福利服务业、文化运动及休闲服务业、其他服务业、公共行政业等[ 2 ]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台湾经济的转型,台湾岛内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革,服务业占GDP比重持续增加,而农业及工业比重逐步减少。

具体变动见表1。

从表1可看出, 1980年代末至今,随着台湾传统产业(包括农业和传统工业)及电子信息产业的相继外移,台湾第一、二产业呈逐步萎缩之势,而现代服务业则迅速崛起,并成为推动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1988年服务业产值比重超过50%后, 1995年又突破60%,而据台湾“主计处”统计资料显示,至2005年底台湾服务业产值占岛内GDP的比重甚至已高达73. 6%,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性。

表1 台湾三次产业产值构成变化表单位: %产值构成年份农业工业服务业 1981 8. 7 45. 5 44. 0 1986 6. 6 47.1 44. 831991 4. 9 41. 1 52. 3 1996 3. 5 35. 7 57. 5 2001 2. 0 31. 1 67. 0 2002 1. 9 31. 0 67. 1 2003 1. 8 30. 4 67. 8 2004 1. 7 29. 5 68. 7 2005 1. 8 24. 6 73. 6 资料来源: (1) 1981 - 2000年数据根据台湾“主计处”资料计算整理( http: / /www. dgbas. gov. tw) 。

( 2) 2001 - 2005年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出版) 。

综观最近20多年来台湾服务产业迅猛发展的原因可看出,其与台湾当局不断制定的各项推动服务产业发展政策是分不开。

早在1986年当台湾经济逐步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过渡时,台湾当局就曾拟定“推动策略性服务业发展方案”,选择那些产业关联度大、市场潜力雄厚、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附加值高的服务行业,如超级市场、速食餐厅、连锁商店、商品及包装设计、征信及保全服务业、顾问服务业、资讯服务业、文化服务业以及机械设备租赁等14项策略性服务业作为重点扶持行业,在融资、投资奖励以及市场行销等方面给予扶持,为服务业的成长与壮大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1988年,为加速台湾服务业发展以及扩大内需的需要,台湾“行政院”经建会又出台“服务业发展推动方案”,选定 4 工商服务、资讯服务、工程顾问、现代化商业、休闲娱乐业、环境服务、医疗卫生等七大类为“重点发展服务业”。

1993年,台湾当局又提出了服务业发展的四大重点,希望通过健全金融体制、建立台北国际金融中心、建立西太平洋国际转运中心、推动商业现代化等,来提升台湾服务业发展层次。

近年随着台湾制造业优势的不断减弱,台湾经济一直徘徊于低谷,台湾当局寄希望于服务业的全面发展以再创台湾“经济奇迹”,遂于2004年9月,由台湾“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与相关部会推出了台湾“服务业发展纲领及行动方案”。

该方案以“让台湾笑得更灿烂”为服务业政策的识别标志。

其内容包括人才培训、法规松绑、建立有利服务业发展的机制、统合相关部门功能、投资奖励,国际化、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业及拟定旗舰计划等八大发展策略;以及推动金融、流通、通讯媒体、医疗保健及照顾、人才培训、人力派遣及物业管理、观光及休闲运动、文化创意、设计、资讯、研发、环保、工程顾问等12项服务业发展措施。

随着这些政策的深入实施,服务业进一步确立了在岛内第一大产业的地位,对台湾经济及就业的贡献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二、台湾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近年来随着台湾主导产业的加速外移,岛内产业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台湾服务产业逐渐承担起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作用,但由于自身存在的众多局限性,在发展过程中却面临5 着越来越严峻的问题。

首先,服务业内部结构中,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台湾GDP中占较高比重的服务业部门依次为批发及零售业、金融及保险业、不动产及租赁业、运输及仓储业等;而且除批发及零售业所占比重有逐年提高外,其它三部门占比均较为稳定。

但是台湾当局近年一再鼓励扶持的高附加值、高层次的新兴服务部门,如金融、流通、通讯媒体、医疗保健及照顾、人才培训、人力派遣及物业管理、观光及休闲运动、文化创意、设计、资讯、研发等部门发展却较为迟缓,至今无法在台湾服务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次,台湾服务业对岛内经济增长、就业机会创造等未能发挥关键性作用。

美国经济学家R. K. 谢尔普在《服务技术在发展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农业、采掘业和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砖块’,而服务业则是把它们黏合起来的‘灰泥’。

”[ 4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看,服务业取代农业和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之后,必然要对一国经济发展起到更为显著的作用。

随着台湾制造业外移的速度日趋加快,作为岛内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服务业本应承担起火车头的作用,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带领台湾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但进入21世纪以来,台湾服务业却呈现出增长速度减慢的趋势,对GDP增长的贡献度明显下降(见表3) 。

表3 2000年以来服务业对台湾经济的贡献年份 GDP成长服务业成长服务业对服务业在服务业就业6率(% ) 率(% ) GDP的贡献度(% ) GDP中所占比重(% ) 人数比重2000 5. 8 5. 9 3. 8 65. 4 55. 0 2001 - 2. 2 - 0. 06 - 0. 04 67. 0 56. 3 2002 3. 9 3. 0 2. 0 66. 8 57. 3 2003 3. 3 2. 9 1. 9 67. 8 57. 9 2004 5.9 4. 8 3. 1 68. 5 58. 3 2005 4. 1 3. 8 73. 6 58. 3 资料来源:台湾“行政院”主计处《国民所得统计》, http: / /210. 69. 121. 6 /gnweb / statistics01 / reports.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服务业对经济成长、就业机会创造、政府税收增加、减缓景气波动等均起到重要作用。

以2002年为例,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比率均达2 /3,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甚至高达72% ,其吸纳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比率超过2/3,有的甚至高达3 /4 (如美国、英国、瑞典、挪威等) 。

[ 3 ]相比较来看, 2005年,台湾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高达73. 6%,对于人均GDP为1. 3万美元的台湾地区来说,该项指标并不低,高于韩国、新加坡及日本的水准,后三者分别为57. 2%、65. 7%及59. 1%。

然而反观台湾服务业在台湾经济中的地位,与上述国家尚有相当的差距。

当年,岛内服务业的就业比率仅58. 3% ,二者相差15个百分点,后者对前者的比率仅为0. 79,反映出台湾服务产业创造的工作 7 机会不足。

若与第一及第二产业对照,后二者产值占GDP比率仅26. 4% ,但就业人数却占总就业人数的42. 7%。

这说明台湾服务业的实质成长远低于整体经济,同时也显示其无法填补第一、第二产业外移后所留下的空间,尤其是外销与吸纳失业人口的能力。

再次,台湾服务业劳动生产力成长率较低,行业竞争力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台湾产业政策过度重视制造业轻忽服务业竞争力的提升,过度强调外销产业轻忽内需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过度保护与限制金融服务业,阻碍了服务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据台湾学者分析,在1993年以后,台湾服务业的劳动生产力成长率开始持续下滑,至2003年降至2. 4%的低点;其总要素生产力的成长也呈减缓的趋势(由1991的3. 9%降至2001年的1. 1% ) [ 5 ] 。

从而导致2002年以来服务业实质增长率均低于制造业的局面,因此,台湾服务业产值在GDP中的占比不断提高,主要是由于台湾制造业的日益萎缩(据表1数据显示,已从1991年的41. 1%下降到2005年的24. 6% )以及依靠当局保护的作用,而非台湾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从根本上说,台湾岛内服务业竞争能力仍然比较低下,仍未达到国际水平。

此外,受岛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 20世纪末以来台湾服务业发展开始面临新的挑战: 从供给面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由于长期以来台湾8 当局的产业政策多以制造业为主,对服务产业租税优惠与补助相对不足,甚至对其发展并不重视,以致服务业在筹资管道、融资或人才招募方面较为困难;二是岛内人才教育偏重高科技制造业领域,以致服务业高阶研发人才、具有创新性、跨领域整合与管理实务历练的人才相对缺乏;三是岛内研发市场诱因不足,技术交易相关产业未能健全发展。

从需求面来看,台湾的服务业是典型的内需型产业,岛内市场规模狭小,产能不易达到规模经济。

90年代开始的泡沫经济破灭以及人均收入增幅的趋缓,岛内民众消费扩张速度减慢,相应减弱了服务业扩张的动能。

此外,随着制造业主导部门的加速外移,过去服务业所服务的对象不断流失,服务市场需求呈现萎缩。

但岛内多数服务业者未有国际化水准,并未能追随外移的客户开拓新的市场领域。

从环境面来看,首先,当局对服务业仍持管制心态,规定限制严格,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对特许行业的核准,以及政府机关间相互协调及横向联系不足,有碍于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

其次,服务专业人才的培育及留任亟待加强,专业人才难觅、员工流动率高、人才教育培训不易等问题较为严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