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磁化率:它表征物质受磁化的难易程度,是一个无量纲的物理量。
P7.
2.热剩余磁性(TRM):在恒定磁场作用下,岩石从居里点以上的温度时受磁化所获得的剩磁,称热剩余磁性(温度顽磁性,逐渐冷却到居里点以下,在通过居里温度,简称热剩磁)。
P11.
3.化学剩余磁性(CRM):在一定磁场中,某些磁性物质在低于居里温度的条件下。
经过相变过程(重结品)或化学过程(氧化还原)所获得的剩磁,称化学剩余磁性(简称化学剩磁)。
P12.
4.频散率:描写交流激发极化效应的参数口既然交变电流场中的激电效应以总场〔或交流电阻率)的频率特性为标志,并且与稳定电流场中激电效应的时间特性有对应关系.P29
5.磁导率:是电磁感应法中利用的另一重要物性参数,它表征物质在磁化作用下集中磁力线的性质。
P34.
6.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而质量数(质子和中子数之和)不同的元素称为同位素。
P40.
7.重力异常:在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影响之后,仅仅是由于物质密度分布不匀而引起的重力的变化,就称为重力异常。
P55.
8.剩余密度:研究对象(勘查目标体)的密度σ与围岩的密度0σ之差称为剩余密度.P55.
9.应力:当弹性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时,总有一种阻止弹性体形变,欲恢复弹性体原状的内力,这种内力称为内应力,简称应力.P87.
10.光电效应:低能量的γ量子(能量小于0.5MeV)与原子核发生作用时,将能量几乎全部交给一个壳层电子,使电子脱离电子轨道成为自由电子,称为光电子,而γ量子本身被吸收,这种作用称为光电效应或称光电吸收.P91.
11.弹性散射:中等能量的快中子与原子核发生作用称为弹性碰撞或称弹性散射。
中等能量快中子与原子核发生碰撞时,一方面经多次碰撞后,中子能量损失,变为慢中子,即先变为超热中子,后变
为热中子;另一方面原子核在碰撞过程中获得能量,此部分能量只能使原子核做热运动。
P93.
12.电阻率法:是以地壳中岩石、矿石的电阻率差异为物质基础,观测和研究人工电场的变化和分布规律,进而进行找矿和解决构造、水文、工程地质问题以及进行环境监测等的一组电法勘查方法。
P189.
13. 视电阻率:一般情况下,视电阻率虽然不是地下某一种岩石的真电阻率,而是在电场作用的范围内,地下电性不均匀体的综合反映。
P191.
14.中间梯度法的装置:是将供电电极A和B固定在相距很远的地方,测量电极MN在AB中段1/3的范围内逐点观测。
如图6一1一
4(f).P194.
15.电阻率测深法的装置特点:是保持测量电极MN的位置固定,在不断增大供电电极距的同时,逐次进行观测。
电阻率侧深法简称电测深,是用来探明水平层状(或近水平层状)岩石在地下分布情况的一组电阻率法变种。
如图6一1一4(g)。
P195.P217.
16.等位体:电流在理想导体内流过时,不产生电位降,导体内电位处处相等,故又称理想导体为等位体。
P229.
17.激发极化法:是利用岩、矿石的导电性、激发极化特性差异,观测和研究人工形成的激发极化场的变化规律,进行找矿和解决其他地质问题的一组人工场源形式的勘查方法。
P235.
18.频率域电磁测深法:是通过改变电磁场频率进行测深的一类电法勘探。
它利用电磁感应的趋肤效应,即高频电磁场穿透浅,低频电磁场穿透深,在场源和接收点间距不变的条件下,改变电磁场的频率来达到测深的目的。
P272.
19.时间域电磁法或称瞬变电磁法:是以不接地回线或接地线源通以脉冲电流为场源,以激励探测目的物感应二次电流,在脉冲间隙测量二次场随时间变化的响应。
P282.
20. 面波:波动能量仅存在于弹性分界面附近的波称为面波。
P306.
21.惠更斯一菲涅尔原理:波前上的所有点,都可看作广义绕射源,此源发出二次子波,下一时刻的波前即为这些二次子波前的包络。
P316.
22.费马原理又称最小时间原理: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路径,满足时间为最短的条件。
也可表述为波沿垂直于波前面的路径传播时间为最短。
P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