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法院《关于如何确定借款合同履行地问题的批复》-范文模板 (2页)

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法院《关于如何确定借款合同履行地问题的批复》-范文模板 (2页)

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法院《关于如何确定借款合同履行地问题的批复》-范文模板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最高人民法院法院《关于如何确定借款合同履行地

问题的批复》

篇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定借款合同履行地问题的批复

?

?

?

?

?

?

? 【法规标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定借款合同履行地问题的批复【颁布单位】最高人民法院【发文字号】【颁布时间】1993-11-17 【失效时间】【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定借款合同履

行地问题的批复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定借款合同履行地问题的批复

1993年11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鲁高法函〔1993〕44号《关于如何确定借款合同履行地问题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合同履行地是指当事人履行合同约定义务的地点。借款合同是双务合同,标的

物为货币。贷款方与借款方均应按照合同约定分别承担贷出款项与偿还贷款及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翻译

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时空动态变化分析学院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班级0701 学生杨慧荣 学号0710010111 指导教师竞霞 二〇一一年六月一日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 摘要:文章概要介绍国际地圈-生物圈(IGBP)的核心计划之一——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LUCC)的科学计划。阐述了该计划的形成历史、科学目标以及主要研究内容。指出LUCC研究目的是改善对全球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动态过程(或动力学)的认识,以着重提高规划土地覆盖变化的能力。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国际地圈-生物圈(IGBP)计划全球变化 1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形成历史 全球环境变化组织逐渐认识到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重要性,也意识到对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这一课题跨学科研究的迫切性。全球环境变化组织对这一课题的重视目的在于提高我们对这种变化的模拟和研究的能力,这也吸引了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人文计划”(HDP),探索对这一课题研究的合作的可能性,他们目的在于改变人们对全球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动态变化的原始理解。这两大国际组织委托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核心项目计划委员会”和“研究项目计划委员会”(CPPC/RPPC LUCC)拟定一个关于共同发起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核心项目的科学计划。这项计划由“核心项目计划委员会”和“研究项目计划委员会”(CPPC/RPPC LUCC)联合一个大的研究组织通过多次的研习会和探讨会拟定并最终于1996年4月29-31在美国阿姆斯特丹展开讨论。 2就全球环境变化下的土地利用/覆被的目标 LUCC研究的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提高人们对LUCC动态变化的理解,提高人们对LUCC动态变化的研究能力。由于人们对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引的变化起了全球行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变化,所以LUCC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变化导致了地圈和生物圈之间的交互作用、生物多样性的遗失,而且也是影响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对这种全球变化做出反应的主要因素。因此,洞悉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机制对模拟和评估环境方面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对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一个明确理解对于理解全球环境改变是不可或缺的。进一步说,洞察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机制需要选择人类能够进行干预的可行路线,通过改变需要和数量来改变全球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转变。LUCC的研究能够提供与土地利用、土地资源、环境政策与规划相关的资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地信息提取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提取实验报告 1. 实验目的 利用TM/ETM3个时相卫星数据,应用ENVI软件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动态变化特征。 2. 实验内容 金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信息的提取。采用决策树分类法提取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它通过分析地物光谱特征和其他图像特征,充分利用高程、坡度等地理辅助信息可以有效地提高分类精度,比较适合于江南丘陵地形破碎、地物分布复杂的地区。和传统的监督分类法相比,它可以消除园地和林地、建设用地和裸地光谱相似所带来的影响。 (1)TM影像数据的预处理。本文的遥感数据处理主要包括大气校正、几何校正和图像增强,并利用行政边界矢量图对影像进行裁剪。 (2)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首先对其中的一期影像(2003年)分别采用最大似然法、决策分类树法进行分类,提取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并对二者的提取精度进行比较,选择精度最高者作为最终的提取方法,进而提取1988~2003年金华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信息。 (3)利用空间叠加获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面积转移矩阵,进而通过面积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数量变化、空间结构变化和土地利用程度。 3. 实验方案 4. 数据预处理 4.1 数据源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包括:两景金华市的Landsat TM和一景Landsat ETM陆地卫星影像,一景半SPOT 全色影像;该地区1:50 000地形图;该地区81m*81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1:100万中国行政边界矢量图等。具体的见表4-1和4-2所示。 表4-1 研究区遥感影像数据 获取时间传感器类型数量(景)空间分辨率(m) 2003年3月9日SPOT-5全色 15 1/25 2003年3月26日LandsatETM+ 1-8波段 1 15m(全色) 30m(多光谱) 1996年9月6日LandsatTM1-7波段130 1988年12月5日LandsatTM1-7波段130 表4-2 研究区其他资料及应用说明 数据类型应用说明 大比例尺地形图最新时相的1:50000地形图,用于进行卫星遥感资料的几何校正 野外调查资料野外控制点的测量,土地利用/覆盖分类训练样本区的调查,建立判读标志,进行分类及信息提取精度检验等工作 土地利用现状图对比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及遥感影像分类精度参考 4.2 图像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部分主要包括:对遥感影像进行大气校正、几何纠正、以及对研究区进行边界裁剪和图像增强。主要工作流程如下(图4-2):

武汉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演变

武汉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演变(1996——2006) 1. 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分析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空间变化和质量变化。面积变化首先反映在不同类型的总量变化上,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量变化,可了解土地利用变化总的态势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幅度计算公式为: K1=Ub-Ua (1) K2= Ub-Ua/N (2) 式中:K1 为研究时段内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总幅度。K2 为研究时段内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幅度。Ub、Ua 分别为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N 为研究时段间隔年数。根据公式(1)和(2)可得 1996—2006 年武汉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情况,结果如表1和图2所示。从表 1 可以得知: 11 年来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幅度主要表现为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减少,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的增加。耕地面积减少了 73 072 hm2,年减少量为 6 642.91 hm2,变化量占2006 年年耕地总量的 19.92%。草地减少了 7 625.75 hm2,变化量占 2006 年草地总量的 62.32%。未利用土地是面积最少的土地利用类型,减少了 787.25 hm2。林地面积增加了 17 876.25 h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 38 351 hm2,年增加量为 3 486.46 hm2,变化量占 2006 建设用地总量的 30.25%。水域面积增加了 25 257.75 hm2,增加量占 2006 年水域总量的10.46%。 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分析表 土地利用类型 1996 年 2006 年总幅度年变化幅度占2006 年百分比耕地 439 959.3 366 887.3 -73 072 -6 642.91 -19.92% 林地 85 254.75 103 131 17 876.25 1 625.11 17.33% 草地 19 861.25 12 235.5 -7 625.75 -693.25 -62.32% 建设用地 88 420 126 771 38 351 3 486.46 30.25% 水域 216 296 241 553.8 25 257.75 2 296.16 10.46% 未利用土地 5 782.25 4995 -787.25 -71.57 -15.76% 2.地利用类型转移分析 武汉市1996——2006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情况分析如下: (1)耕地明显面积减少。耕地转移的主要去向为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转移百分比分别为 5.15%、6.90%和 7.42%。 (2)林地面积有所增加。林地面积增加主要靠耕地转换而来,转换百分比为 21.95%。可见,在 1996—2006 年这 11 年间,武汉市实施的退耕还林效果明显。 (3)草地面积明显减少。耕地、林地和水域是草地的主要转出方向。转移百分比分别为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提取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提取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利用TM/ETM3个时相卫星数据,应用ENVI软件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动态变化特征。 2.实验容 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信息的提取。采用决策树分类法提取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它通过分析地物光谱特征和其他图像特征,充分利用高程、坡度等地理辅助信息可以有效地提高分类精度,比较适合于江南丘陵地形破碎、地物分布复杂的地区。和传统的监督分类法相比,它可以消除园地和林地、建设用地和裸地光谱相似所带来的影响。 (1)TM影像数据的预处理。本文的遥感数据处理主要包括大气校正、几何校正和图像增强,并利用行政边界矢量图对影像进行裁剪。 (2)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首先对其中的一期影像(2003年)分别采用最大似然法、决策分类树法进行分类,提取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并对二者的提取精度进行比较,选择精度最高者作为最终的提取方法,进而提取1988~2003年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信息。 (3)利用空间叠加获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面积转移矩阵,进而通过面积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数量变化、空间结构变化和土地利用程度。 3.实验方案 4.数据预处理 4.1数据源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包括:两景市的Landsat TM和一景Landsat ETM陆地卫星影像,一景半SPOT全色影像;该地区1:50 000地形图;该地区81m*81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1:100万中国行政边界矢量图等。具体的见表4-1和4-2所示。 表4-1研究区遥感影像数据 获取时间传感器类型数量(景)空间分辨率(m) 2003年3月9日SPOT-5全色 15 1/25 2003年3月26日LandsatETM+ 1-8波段 1 15m(全色) 30m(多光谱) 1996年9月6日LandsatTM1-7波段130 1988年12月5日LandsatTM1-7波段130 表4-2研究区其他资料及应用说明 数据类型应用说明 大比例尺地形图最新时相的1:50000地形图,用于进行卫星遥感资料的几何校正 野外调查资料野外控制点的测量,土地利用/覆盖分类训练样本区的调查,建立判读标志,进行分类及信息提取精度检验等工作 土地利用现状图对比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及遥感影像分类精度参考 4.2图像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部分主要包括:对遥感影像进行大气校正、几何纠正、以及对研究区进行边界裁剪和图像增强。主要工作流程如下(图4-2):

(完整版)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研究

§7.3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研究 一、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 ㈠对区域气候及大气质量的影响 1.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土地表面性质发生变化时引起能量的重新分配,从而影响气候的变化。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改变了地表反射率,从而影响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增加反射率,使更多的能量返回到大气中,使对流层温度增加,大气的稳定性增强并减少对流雨。如西非的沙化。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气候的影响还在于土地表面是温室气体和痕量气体的重要来源。 人类大规模地破坏植被,还可能引起更严重的后果,即它有可能破坏全球大气中的氧循环。人们知道,在距今20亿年以前的原始大气中是缺乏游离氧的,只是在绿色植物出现后才产生了游离氧。而绿色植物愈发展,则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游离氧也愈益增多,并逐步达到占大气圈总容积的21%。由于绿色植物特别是森林在氧循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果没有森林大量造氧,则大气中氧的循环就可能遭到破坏。 2.对大气质量的影响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可以改变大气中气体的含量和组成,从而影响大气质量。 人类活动对化学元素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大加速了地表化学元素迁移规模。人类从地壳开采出许多矿物元素(最多的是碳,其次是钙、铁、铝、氯、硫、氮、磷等),制造许多新的物质(化肥、农药以及“三废”等),并把它们散布到地球表面,又通过种植各种农作物和经济果木等从土壤中直接取走各种元素(碳、氮、钾、钙等等)。每年随生物物质一道从土壤取走的各种矿物质有几千万吨。每公顷收获物一年从土壤中取走的基本物质约为300一700kg,其中每公顷小麦平均从土壤中取走的氮为70kg;磷为30kg;钾为50kg;钙为30kg;每公顷玉米从土壤中取走氮为90kg;磷为30kg;钾为160kg;钙为76kg。一般中等肥力的土壤,大约经过15—20年,矿物养分就会丧失殆尽。矿物质平衡最不稳定的是湿润气候和强烈风化条件下形成的灰化土和砖红壤。这类土壤在开垦之后养分丧失更快。此外,由于人类通过各种途径增强了物质的重力迁移和机械搬迁,所以更扩大了化学元素的迁移量。二是增加了元素迁移中的有害物质,如硫化物、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这些物质比自然状态下的循环速度加快。进入人为循坏系统中的元素的迁移是非常复杂的。其中有许多元素在循环系统的各个环节中逐渐消失,主要是逸散到大气中去了。气态环境的流动性大,人为的抛出物大多扩散到广大的空间因而逐渐改变着大气的组成。监测结果表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氮氧化合物和一氧化碳等气体正在逐年增加,有的地区每年增加竟高达7%。参与大气循环的某些化学元素,又随降水落到土壤里,渗入到地表水和地下水之中,进人食物链,特别是那

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的起因

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的起因、过程和效应 土地是地球陆地的表层部分,包括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等水体,它是由气候、水文、基础地质、地貌、生物、土壤和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所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土地是一个立体空间系统,由地表上层和地表下层构成,各层次之间存在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土地生态系统。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根据一定的社会经济目的,采用一定的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长期性或周期性的开发利用、改造、保护和经营等,也就是把土地的自然生态系统改造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包括自然、社会、经济诸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社会生产方式往往对土地利用起着决定性作用。土地利用方式必将与一定的土地覆盖相联系,土地利用的改变实质上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而带来土地覆盖的相应变化。 土地覆盖是指地球表层的自然营造物和人工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冰川、湖泊、沼泽湿地及道路等,例如与前面土地利用方式相关的物理现状包括各类作物、森林草地、房屋、水泥和沥青路面则不属于土地覆盖。土地覆盖具有特定

的时间和空间属性,其形态和状态可在多种时空尺度上发生变化。 中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因子辨析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驱动因子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功能,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反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非线性关系共同对土地利用/覆盖产生着一定影响。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一种最为显著的表现形式,它的产生有两个必要的前提:一是环境的容许;二是人类的活动。自然环境条件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客观物质基础,制约着土地利用开发的方式、结构、水平及地域差异,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起到决定性限制作用;人文与社会经济因素被普遍认为在一个时期内对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起到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是建立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之上的。 一、自然环境条件及驱动机制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地形、土壤、气候、植被等呈现明显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变化规律,从而在总体上控制我国土地利用/覆盖的类型、数量、质量以及分布特征。 (1)地形地貌

实验七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遥感解译

土地利用/覆盖(LUCC)变化遥感解译 1、资料的准备 2、遥感影像的处理 3、遥感影像的解译(初步解译) (1)解译的指标体系 解译的指标用土地利用/覆盖分类系统,采用全国二级分类系统:一级分为6类,主要根据土地的自然生态和利用属性;二级分为25个类型,主要根据土地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耕地根据地形特征进行了三级划分,即进一步划分为平原、丘陵、山区和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 分类系统及含义为: ①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耕地、新开荒地、休闲地、 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农果、农桑、农林用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 11、水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以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稻和旱地作物轮种的耕地。 12、旱地:指无灌溉水源及设施,靠天然降水生长作物的耕地;有水源和浇灌设施,在一般年景下能正常灌溉的旱作物耕地;以种菜为主的耕地;正常轮作的休闲地和轮歇地。 ②林地:指生长乔木、灌木、竹类以及沿海红树林地等林业用地。 21、有林地:指郁闭度>30%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包括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等成片林地。 22、灌木林地:指郁闭度>40%、高度在2米以下的矮林地和灌丛林地。 23、疏林地:指郁闭度为10-30%的稀疏林地。 24、其他林地:指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及各类园地(果园、桑园、茶园、热作林园等)。 ③草地:指以生长草本植物为主、覆盖度在5%以上的各类草地, 包括以牧为主的灌丛草地和郁闭度在10%以下的疏林草地。 31、高覆盖度草地:指覆盖度>50%的天然草地、改良草地和割草

地。此类草地一般水分条件较好,草被生长茂密。 32、中覆盖度草地:指覆盖度在20-50%的天然草地和改良草地,此类草地一般水分不足,草被较稀疏。 33、低覆盖度草地:指覆盖度在5-20%的天然草地,此类草地水分缺乏,草被稀疏,牧业利用条件差。 ④水域:指天然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 41、河渠:指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的河流及主干渠常年水位以下的土地。人工渠包括堤岸。 42、湖泊:指天然形成的积水区常年水位以下的土地。 43、水库、坑塘:指人工修建的蓄水区常年水位以下的土地。 44、冰川和永久积雪地:指常年被冰川和积雪覆盖的土地。 45、海涂: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 46、滩地:指河、湖水域平水期水位与洪水期水位之间的土地。 ⑤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指城乡居民点及其以外的工矿、交通 等用地。 51、城镇用地:指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及县镇以上的建成区用地。 52、农村居民点用地:指镇以下的居民点用地。 53、工交建设用地:指独立于各级居民点以外的厂矿、大型工业区、油田、盐场、采石场等用地,以及交通道路、机场、码头及特殊用地。 ⑥未利用土地: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包括难利用的土地。 61、沙地:指地表为沙覆盖、植被覆盖度在5%以下的土地,包括沙漠,不包括水系中的沙滩。 62、戈壁:指地表以碎石为主、植被覆盖度在5%以下的土地。 63、盐碱地:地表盐碱聚集、植被稀少,只能生长强耐盐碱植物的土地。 64、沼泽地:指地势平坦低洼、排水不畅、长期潮湿、季节性积水或常年积水,表层生长湿生植物的土地。 65、裸土地:指地表土质覆盖、植被覆盖度在5%以下的土地。 66、裸岩石砾地:指地表为岩石或石砾,其覆盖面积>50%的土地。 其它:指其它未利用土地,包括高寒荒漠、苔原等。

土地利用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土地利用/覆被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土地利用: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目的的长期改造、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的一切人类活动。如:农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居住用地等。 土地覆被:地球陆地表层和近地面层的自然状态,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各类作物、土壤、冰川、水面、森林、草地、水泥及沥青路面等。 1.地理位置因素的影响, 2.气候条件因素的影响, 3.温度高低因素的影响, 4.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5.年降雨量大小因素的影响, 6.海拔度高低因素的影响, 7.道路交通因素的影响, 8.土壤肥沃与贫瘠因素的影响, 9.土地面积大小因素的影响, 10.土地坡度大小因素的影响, 11.土壤有机质含量因素的影响,12.土壤酸碱度因素的影响, 13.水资源灌溉配套设施因素的影响, 14.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 15.种子品种因素的影响, 16..农作物管理技术因素的影响, 18.肥料多少因素的影响, 19.各种病虫草害因素的影响 20.各种突发性天气气候灾害因素的影响 在交通快速发展的时期,交通的不断发展对土地利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对交通发展和土地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交通对于土地利用的作用机理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交通发展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过程可以总结为:交通的发展提升区域的可达度,区域的区位优势得到提高,人口和投资的增多使得土地的经济价值增长,引起土地空间的重新布局,产生交通的廊道效应。 (2)从土地经济效益方面对交通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进行实证分析表明:交通发展对土地经济效益存在十分显著的影响,其中交通密度以及距离交通干道距离对地价的影响尤其显著,交通站点对地价的影响较前两者略小。

四种流行的土地覆盖数据对比研究

四种1KM全国土地覆盖数据产品 对比分析报告 冉有华李新 ranyh@http://biz.doczj.com/doc/209192463.html, lixin@http://biz.doczj.com/doc/209192463.html,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研究室 基金委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2006年7月

目 录 1前言 (4) 2四种土地覆盖产品简介 (4) DISCover数据集 (4) 2.1 IGBP 2.2马里兰大学土地覆盖数据集 (4) 2.3GLC2000数据集 (5) 2.4中国科学院1:100万土地利用数据集 (5) 3分类系统比较 (5) 3.1IGBP DISCover分类系统 (6) 3.2马里兰大学土地覆盖数据集的分类系统 (7) 3.3GLC2000数据集 (8) 3.4中国科学院1:100万土地利用数据集 (10) 4分类方法比较 (11) 4.1IGBP DISCover数据集分类方法 (11) 4.2马里兰大学土地覆盖数据集分类方法 (13) 4.3GLC2000数据集分类方法 (13) 4.4中国科学院1:100万土地利用数据集分类方法 (14) 5面积比较 (15) 5.1重分类总面积比较 (15) 5.2空间分布比较 (16) 5.3混淆矩阵分析 (17) 5.4局部对比验证 (19) 6结论与讨论 (21)

图目录 图1. The working process of the GLC2000 land covers products (14) 图 2. 五种土地覆盖数据中国部分重分类的面积对比 (15) 图 3. 四种土地覆盖数据产品高矮两种类型空间一致性 (17) 图4. 局部对比样区分布图 (19) 图5. 四种土地覆盖数据在1:100万的显示比例下的显示效果 (21) 表目录 表 1.四种土地覆盖产品分类系统比较 (6) 表 2.IGBP土地覆盖产品分类系统定义 (7) 表 3.马里兰大学土地覆盖产品分类系统定义 (8) 表 4. GLC2000土地覆盖产品分类系统定义 (10) 表 5. GLC2000土地覆盖产品分类系统定义 (11) 表 6. IGBP-Discover, UMd, GLC2000, CAS1990 土地覆盖产品的特征 (11) 表 7. WESTDC_LUCC1.0 和CAS1990混淆矩阵 (17) 表 8. WESTDC_LUCC1.0 和IGBPDISCover混淆矩阵 (17) 表 9. WESTDC_LUCC1.0 和UMd混淆矩阵 (18) 表 10. WESTDC_LUCC1.0 和GLC2000混淆矩阵 (18) 表 11. 四种土地覆盖数据集精度对比 (18) 表 12. 局部验证结果 (20) 表 12. 全球IGBP/UMd土地覆盖数据的一致性 (22) 表 13. 中国IGBP/UMd土地覆盖数据的一致性 (2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