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精准备考核心考点系列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人教版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时间:1978年底安徽开始
2、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1)国情决定:农村人口多,农村生活贫穷,中国稳定的关键;
(2)风险小:农村没有关系国计民生的现代化生产;
(3)发展早:改革开放前,已经有农民自发行动起来了。
3、改革的方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
4、措施
(1)经营方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显著的特点是“集体所有,分户经营”。
(2)经济管理:改革统购统销制度,允许农副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
(3)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济和乡镇企业。
(4)行政管理:撤社建乡镇,撤队建村委会。
5、意义
(1)促进了全国农业的发展。
(2)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有利于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6、局限
(1)承包责任制是小农经济形态,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落后,农民致富难度大;
(2)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低,跟不上工业发展的要求。
7、农村改革的四步走
(1)1978年-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单干”摆脱公社束缚;
(2)1985年-1992年:发展乡镇企业“离土不离乡”摆脱土地束缚;
(3)1993年-2005年:城乡一体化,离土又离乡,摆脱乡村束缚;
(4)2005年至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