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小班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关于小班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关于小班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申秀君皮亚杰理论核心思想是:思维产生于动作,因此他强调儿童要“高度活动”。

活动与认知结构的关系就象织网一样,活动越多,则经纬交错的越缜密,认知结构同化外来信息的智能就越强。

可是,要让小班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就必须注意在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把活动教育游戏化与游戏教育化相结合。

而小班幼儿是想象力较为丰富的时期,他们的创造性无所不在。

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应该时刻注意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富有创造力。

一、导幼儿的生活经验越丰富,游戏内容就越新颖,游戏水平也越高,幼儿在游戏中的兴趣也就越大。

为此,要努力引导幼儿,提升幼儿的以有经验。

(一)指导的前奏——观察先行只有认真的观察记录游戏的过程,才能充分地了解幼儿参与活动的情况,把握游戏的脉搏,进而有目的制定游戏的计划,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开展创造性游戏。

例如:在晨间活动时,让孩子玩圈圈,要是教师不进行观察、了解,小班的孩子们的已有经验的缺乏,只会拿着圈圈往自己的身上去套,把自己当成哪吒。

因为这对于小班的孩子,哪吒是他的已有经验。

在这时教师可以巧妙的进行引导,如教师可以运用平行游戏策略来引导孩子。

教师也拿几个圈子,也往自己的身上去套,然后圈子从头上进去,往脚底出来,一边玩一边说:“谁想和我一起来比赛,看谁套的比我快。

”就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就过来了。

(二)指导的进程——整合迁移幼儿游戏的发展和其他领域的发展是整合一体的关系,幼儿在各个活动中能实现知识经验、学习策略的迁移。

如:还是上面这个例子,针对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一种游戏学会了,他们一会就会厌倦的,所以给孩子增加难度,如:教师一边和孩子玩一边又进行引导,我还有玩法,我和XX小朋友的圈圈一起放在地上,可以从这个圈圈跳到另一个圈圈,你们会吗?幼儿肯定会说:“会”。

然后教师在此就引导孩子,自己去找个朋友,看谁最先找到朋友。

这样,教师还是以平行游戏的方式进行指导,一边跳一边数,让幼儿在活动中学数数。

(三)指导的深入——生成转换要想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就必须对游戏进行深入的指导,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幼儿独立思考、善于发现,生成各种主题和玩法。

如:在每天中午睡觉之前,孩子们都要到隔壁班去上厕所,由于每个班的设计风格不一样,隔壁班有一个与幼儿身高差不多的窗户,幼儿每次去上厕所,都会在那儿玩上一段时间的自主游戏,如:买雪糕了,你们想吃什么味的雪糕。

孩子们都不亦乐乎的叫卖着。

可是作为教师为了安全不要让幼儿的小手夹到,并且也可以让幼儿的活动能够多样化,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这时教师可以巧妙的引导,“老板,你们店里除了雪糕还有其他的点心买吗?”这时幼儿一时之间被教师的话任住了,这时教师就补上一句,没关系,那我等你的货进来了,我再来买。

这样,就巧妙的把整个游戏进程进行了挖掘,也进行了拓展,就不会出现每次只会买雪糕了。

二、探陶行知说过:“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理解了”探万物之妙,穷自然之理,满足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有什么游戏能与之相比呢?科学给孩子的快乐无与伦比,世界会因为这种快乐变得更加美好。

但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这是《新纲要》的主题。

因此,我们需要让科学在幼儿的自由活动中呈现。

(一)用问题引领探究的方向有一个引领探究的方向、指向一个科学概念的问题,就能让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活动中获得有意义的概念和经验。

如:小班第一学习的综合活动《落叶》,就可以让孩子到户外去捡落叶,然后把捡到的落叶,教师让幼儿跟着问题去观察,1、观察落叶的颜色的不同2、观察落叶的大、小不同3、每个孩子拿一片落叶放在一起发现“1”和“许多”这是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事物实质的探究不会走的很深,但是在大自然这个环境的情景中,孩子们确实初步体验到探索的过程和乐趣。

(二)用材料支持探究的展开《蒙台梭利教育法》强调应该让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通过环境相互作用达到发展。

因此,要想使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合理有效地提供操作材料是首要条件,只有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合理有效的操作材料,才能把枯燥的科学知识与幼儿的动手操作经验搭起一座桥梁,而不再是空白的“纸上谈兵”。

使幼儿能兴致盎然地一步一步主动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获取科学知识经验。

如:在一个科学活动中《认识正方形》。

在这个活动中,就可以提供一些木棒在区角,在上面提供一些图示,让幼儿去摆这个正方形。

这里教师起的只是一个观察者、了解幼儿在探索过程中问题的记录者。

之后,把在这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集中分析、解决。

问题解决之后再次探索,这样的科学活动就不会出现一个说教的过程,而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只起到观察、总结的作用。

这样活动下来,幼儿对正方形的认识肯定是很深的。

因为,在他摆之前就必须找4个一样长的木棒来摆,所以,对正方形这一难点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与探索。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创造能力幼儿科学教育不应只重视活动的结果,而是要顺应幼儿创造性思维,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保证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重视活动中幼儿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孩子向往科学,善于思考。

因此,鼓励幼儿大胆提问、积极探索,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如:一次自由活动中,孩子们在玩报纸的游戏,在老师的引导下,把自己的报纸都卷成一根棍子,孩子们马上就想到了孙悟空。

突然之间有个孩子却与他的朋友说,我们来采集圣火吧,然后他们两个放在脸盘里一起采集圣火了,没过多长时间其他的孩子就和他们一起玩这个采集圣火的游戏了。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自由活动中,给了孩子一个很大的自主性,以及想象的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小班的孩子主要是进行了生活经验的复制。

幼儿对大千世界充满了好奇,激发对探索的热情,是培养幼儿探索能力的前提。

“听会忘记,看会记住,做才能会”,因此,教师应该支持幼儿求异、三、悟悟性认识包含了人们从理性认识中提取出来的模式,是学透了能灵活应用活化了的知识,是完全属于自己个性所有的知识,更是人们在理性中认识亲切感受的真谛。

《三字经》里有这么一句话“昔仲尼,师项橐”。

这句话是讲述的一个这样的故事:当时孔子带着子路、子贡、颜回等高足,沿大别山邾国准备前往郢都。

他们乘着马车,奔弛在古栈道上。

一群孩子正在路中造城墙,挡住了去路。

子贡没好气地说:“小孩,你们见到马车来了,为何还不让道?”“凭什么要我们让道,你们不能走其它的道吗?”一个小孩答道。

孔子见状亲自下车抚摸着一个这个小男孩的头,和颜悦色地说:“小公子,请你们将石头搬开,让我们过去行吗?”小孩仰望着孔子说:“我们正在筑城,怒不从命。

”接着小孩理直气壮地说:“请问先生,自古以来,是城让车,还是车让城?”孔子堂口结舌。

这个小孩就是后来孔子的弟子项橐。

可见他已经在游戏中悟出一种跳跃性思维,一种发散性思维。

(一)悟出创新这就必须注意平时培养儿童掌握丰富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皮亚杰的“冲突法”,也就是让儿童学习那些与自己已经具有的知识有所不同的新事物。

任何规律都是从具体的事物和理论里推导出来的。

要发现观念和事物之间的不同,不了解、不认识事物是不行的。

知识掌握的越多,教师才越有可能注意幼儿新旧知识衔接,承启和组织,提出对他们具有一定难度,但是通过他们的努力又能实现的要求,从而激起幼儿的求知欲。

如:小班的手工区,提供了蛋壳(是整个的蛋壳)的材料,教师的示范做小兔,这时教师引导孩子,还有什么东西也象蛋壳的,圆圆的。

孩子就会说,“小鸡的身体也是圆圆的,” “小猪的身体也圆圆啊!”等。

这时有的教师就觉得幼儿有了这么多不同的想法,已经达到创新的要求。

其实,刚才幼儿的回答都是在同一平行线上进行,没有跳跃的思维。

就此教师还可以引导,除了小动物的身体是圆圆的,还有其他植物的形状也象蛋壳的形状吗?或者,平时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东西的形状象蛋壳呢?等问题的引导。

这样,幼儿根据自己一定水平的认知水平,能够同化与企图同化的两种信息之间,产生了矛盾,通过教师的引导使之认知结构又发生了变化和发展,以达到新的水平。

(二)悟出变通只有平时的不断发现,不断寻找,才有经验的积累,有了经验的积累,才可能“触类旁通”。

如:小班的幼儿,有目的的给出两个或几个事物,找到他们的相关联处。

例如:“茶壶和茶杯的的关系,就象锁和钥匙的关系一样,那么还有什么与什么的关系和茶壶和茶杯的关系一样?”还有在自然角中,春天里让孩子们观察黄豆发芽是需要水、阳光、空气才可以发芽,让幼儿悟出还有哪些种子会发芽?(三)悟出经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与思考在悟性培养中显的尤为重要。

只有在观察、思考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思考,才能建构理论。

如:科学活动“瓶子和盖子”的游戏,要每个孩子拿着自己的瓶子去找这个瓶子的盖子。

有的孩子很快就找到了,也有孩子不管是不是“原配”,随便拿一个拧上就万事大吉。

可是,有个叫王X的孩子在规定的时间里,却没有找到属于这个瓶子的盖子。

教师走过去,对他说,“那边还有很多盖子,老师陪你一起找。

”孰料,孩子伤心地说,“我的盖子被小朋友拿走了。

” “你怎么知道的?”教师惊讶。

“我的盖子是泥黄色的,那边没有这个颜色。

”孩子肯定地回答道。

教师感到不解。

“你看,这个细圈圈就是泥黄色的。

”孩子指给教师看。

我国创造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游戏活动,极大地满足了幼儿好奇的特点和求知欲,萌发了幼儿对发现创造的兴趣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培养创造型人材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