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物质科学,专题试卷(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7安徽中考)据报道,我国科学家发现一种氦钠化合物(化学式为Na2He)。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Na2He中Na为+1 价,He 为-1价B.Na2He中Na、He元素的质量比为2∶1C.Na2He中既含金属元素,又含非金属元素D.稀有气体很稳定,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2.(2017重庆中考B卷)下列化学符号表示两个分子的是()A.2H B.2CO C.SO2-4D.SO23.(2017临沂中考)豆腐是人们喜爱的食物,营养丰富,能为人体提供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多的是亮氨酸(C6H13NO2),关于亮氨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亮氨酸是氧化物B.亮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7.3%C.一个亮氨酸分子由22个原子构成D.亮氨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3∶1∶24.(2017聊城中考)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俗名都正确的是()5.(2017A.工业上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获得氧气B.二氧化硫是空气污染物之一C.空气中氧气质量占空气质量的21%D.空气中的氧气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6.(2017苏州中考)苏州盛产杨梅。
杨梅中含有丰富的叶酸,对防癌抗癌有积极作用,其化学式为C19H19N7O6。
下列有关叶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叶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1 gB.叶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氧元素的质量分数C.叶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9∶19∶7∶6D.叶酸由19个碳原子、19个氢原子、7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7.(2017邵阳中考)关于电解水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以增强水的导电性B.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得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C.该实验中所得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约为2∶1D.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8.(2017威海中考)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B .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C .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D .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9.(2017广安中考)下列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 .石墨制成金刚石B .2 gH 2完全燃烧生成36 gH 2OC .水变成汽油D .冰转化成干冰10.(2017杭州中考)硫酸镁在工农业以及医疗上有广泛应用,其溶解度如表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 .10 ℃时,27.7 g 硫酸镁和72.3 g 水可配制成质量分数为27.7%的硫酸镁溶液C .50 ℃时,100 g 硫酸镁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49∶100D .70 ℃时的硫酸镁饱和溶液升温至90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 11.(2017·泉州中考改编)氧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1)气态氧气与液态氧气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却有相同的化学性质,这是因为气态氧气与液态氧气都由氧分子构成,说明__ __。
(2)水是重要的氧化物,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是由__ __组成的。
登山和潜水供氧装置中,过氧化钠(Na 2O 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NaOH)和氧气,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__。
(3)自然界中氧循环的环节之一: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6CO 2+6H 2O=====光照叶绿体C 6H 12O 6+x O 2,则x =__ __,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__ __能。
12.(河南中考)如图所示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的单质为__ _;该反应前后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的元素为__ __;生成物的质量比为__ __。
13.(2017德州中考)对下面四个常见的化学反应进行对比分析: 分解反应:2KMnO 4=====△K 2MnO 4+MnO 2+O 2↑ 置换反应:2CuO +C=====高温2Cu +CO 2↑复分解反应:Ca(OH)2+Na 2CO 3===CaCO 3↓+2NaOH 化合反应:2H 2+O 2=====点燃2H 2O请从以下各项中选择恰当的内容,用对应的序号填空:①元素的种类;②原子的种类;③原子的个数;④分子的种类;⑤物质的组成(或结构);⑥物质的总质量;⑦元素的化合价。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发生变化的是__ __;可能发生变化的是__ __。
(填序号)14.生产、生活中常需配制溶液。
(1)配制一瓶如图所示的溶液需氯化钠____g。
(2)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下列哪些操作会导致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小?请说明偏小的原因。
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②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溅出;③称量含不溶性杂质的氯化钠来配制溶液;④将配制好的溶液往试剂瓶中转移时有少量溅出。
导致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小的操作:____;原因:____。
15.(漳州中考)充有钠蒸汽的高压钠灯发出的黄光射程远,透雾能力强,常用于道路和广场的照明。
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常温下可以与氧气、水反应,在实验室里,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金属钠,放在滤纸上,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投入盛有水(滴有酚酞溶液)的烧杯中,发现钠块浮在水面上,很快熔化成银白色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偶有火星出现,溶液变成红色。
依据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钠保存在煤油中”说明钠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 __。
(2)“钠块浮在水面上”说明钠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
(3)“溶液变成红色”说明钠与水反应的生成物中含有____性的物质。
(4)根据所学知识解释钠“熔化成银白色小球”的原因是__ __。
16.往盛有氯气(Cl2)的集气瓶中不断通入氨气,首先发生置换反应生成一种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随后出现大量白烟,该白烟是由一种铵盐的固体小颗粒形成的。
试写出上述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17.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在密闭容器内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1)________。
(2)该反应中B和D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____。
18.实验中,小红误将氢氧化钠溶液当成酸滴加到金属锌中,结果发现也有气泡产生,为了解该气体的成分,实验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猜想】小红猜想是氧气;小敏猜想是氢气;小雨猜想是二氧化碳,其他同学认为小雨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
【进行实验】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分别进行实验。
(1)小红:反应一段时间后,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处,观察到____,则她的猜想错误。
,甲),乙)(2)小敏:①用图乙所示装置干燥从a导管出来的气体,将管口a与____(选填“b”或“c”)端管口连接。
②反应一段时间,点燃干燥的气体,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她的猜想正确。
【得出结论】锌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气和偏锌酸钠(Na2Zn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交流讨论】有同学认为,小敏的实验方案有欠缺,步骤②中存在安全隐患,理由是____。
【反思提升】许多重大科学发现,源自对实验中异常现象的大胆质疑,深入研究。
下列科学成果是通过对异常现象研究得出的是___。
(填字母)A.侯德榜潜心研究制碱技术发明了联合制碱法B.拉瓦锡深入研究前人忽视的异常现象发现了氧气C.张青莲主持测定了多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9分)19.(南昌中考)请你根据如图回答有关问题:,图1),图2)(1)图1中仪器B的名称是____。
(2)实验室欲制备并收集二氧化碳,需在图1中选用A、B与____(填序号)组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3)图2是两套干燥气体的装置,可用于干燥二氧化碳的是____(选填“甲”或“乙”),不能选择另一套的原因是__ __。
20.1774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进行了如图实验,取一根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在玻璃管的底部装入红色固体氧化汞,再装满汞(水银),将其倒扣在盛有汞的烧杯中,通过凸透镜将阳光会聚到氧化汞上,对其加热,使其发生化学反应。
(1)化学方程式为____。
(2)为使加热效果最好,应使氧化汞处于凸透镜的____处。
(3)氧化汞(HgO)中汞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
(4)写出该实验的现象:____。
(列举一点)四、解答题(共23分)21.(6分)(2017长沙中考)将适量二氧化碳通入100 g氢氧化钠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后,得到108.8 g碳酸钠溶液。
请计算:(1)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g。
(2)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22.(8分)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有关浓硫酸的实验,观察到瓶上的标签如表所示:他从瓶中倒出100 mL 用于配制稀硫酸。
求:(1)若将这100 mL 浓硫酸与500 g 水均匀混合,所得稀硫酸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结果精确到0.1%)(2)欲配制1 000 g 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需要多少毫升这种浓硫酸和多少克水?(结果保留1位小数)解:23.(9分)(梅州中考)现有FeCl 3和CuCl 2的混合溶液195.2 g ,向其中加入铁粉,反应的先后顺序为:2FeCl 3+Fe===3FeCl 2,CuCl 2+Fe===FeCl 2+Cu 。
加入铁粉质量与反应后溶液中剩余固体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m (剩余固体)>6.4 g 时,剩余固体的成分是 __ __(填化学式),把剩余固体加入盐酸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__。
(2)原FeCl 3和CuCl 2的混合溶液中FeCl 3的质量为__ __g 。
(3)求当加入11.2 g 铁粉时,反应后所得溶液中FeCl 2的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过程) 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