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模式

基于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的评价观

对传统评价的批评:一是它所秉持的产品观,二是它所奉行的客观标 准。 倡导的评价观:主张以高级学习目标替代客观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基础 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第一,评价学习过程,当学生的学习结果与预期标准不一致时,尤其 要考察其学习的建构过程,另一方面应将评价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而不是作为教学活动结束后一个独立的环节。 第二,建构主义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学习者个人的知识建构有其正当理 由,并主张学习者建构他们当前认知方式下“貌似合理”的解决方案 第三,鉴于建构的个性化特征,多样化的评价观是建构主义教学评价 的必然选择。 第四,强调评价对学习任务及其大背景的依赖。
基于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 心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模式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系 吴忠良 hnwuzl@
内容提要

传统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是一项有明确目的人类活动; 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学质量提出了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
2.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知识是在交互过程中产生的; 知识是认识主体在自己原有经验基础上自主建构的。
知识总是以自己原有的经验为基础建构而成的
建构主义的核心思想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 在一定的情境(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 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 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 获得。 如:婴儿最初的抓握行为的学习
自主建构
意 义 建 构
情境设置
学生协作
信息技术
协作建构
建 中构 心主 的义 教指 学导 设下 计的 模以 式学 生 为
资源的种类、 获取、地址、 运用
教学目标分析: 确定主题, 即知识点
创设真实的 相关的情景 •实例、资料 •环境、仿真 •帮助系统 自主及协作策略 •支架式 •抛锚式 •随机进入 •小组讨论 •角色扮演 •协商 过程与成果的评价
理解教学设计1-运用系统方法
应用系统方法探索教学 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及与 整体的本质联系,并在 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 它们的关系
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木 桶 理 论
理解教学设计2-依托教学/学习理论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系 统 理 论
学习理论
教学理论
传播理论
理解教学设计3-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认知理论
基础 知识水平 学科性质 学习结果
建构主义
高级
良性结构
收敛 近迁 教的效率
不良结构
发散 远迁 学的效果
迁移效果
教学功效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 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主要观点: 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 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人的内部过程入手 。 人总是以信息的寻求者、传递者,甚至是信息的形成者的身份出现, 人们的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 人们在对信息进行处理时,也像通讯中的编码与解码一样,必须根据 自身的需要进行转换和加工。 教学策略:应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详细(系统)讲解,促进学生理解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 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 (2)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 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 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 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 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 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1)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 没有接触过,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 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解释或假设。 (2)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 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的不可避免,学习者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是 千差万别的。其实,在学生的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 的现象资源。 启示: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 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例子:“阿姨”-儿童概念和成人概念的区别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原则

让教学活动与实际问题挂钩; 支持学习者发掘或形成问题; 提供真实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环境; 让学习者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援助; 鼓励学习者检验和积累各种不同的观点鼓励学习者相互交 流、取长补短; 采用目标自由的过程评价; 支持学习者进行反思; 发挥现代媒体因素的作用。
主要观点: 可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 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不去关心刺激引 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 学习被看作是明显的行为改变的结果,是能够由选择性强 化形成的。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环境和条件,是学习的两 个重要的因素,学习等同于行为的结果。 教学策略:呈现刺激、提供练习、反馈、强化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 构知识的过程; (2)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或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 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 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3)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 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经典例子:鱼脑海中的牛
传统教学的优缺点

优点:

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监控 教学效率高 学生知识掌握比较系统 短期内(学业成绩)见效快

缺点:

重“教”轻“学” 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 学生发展缺乏个性 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足
客观主义的知识观和教学观
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客观主义


世界是实在的、有结构的,而这种结构是 可以被认识的,因此存在着关于客观世界 的可靠知识。由于客体的结构是相对不变 的,因此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并且存在着 判别知识真伪的客观标准。 教学的作用便是将这种知识正确无误地传 递给学生,学生最终应从所传递的知识中 获得相同的理解。 教师是知识标准的掌握者,因而教师应该 处于中心地位。

实例分析:澳大利亚某学校自然学科的支架式教学 设计实例
1、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支架的理论依据
最近 发展区 学生发展
实际发展水平
潜在发展水平
学习支架
1、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支架类型:问题举例



如学生在比较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安全性时,不知从哪个方面入手。 教师问:各个城市的犯罪比例是多少?在过去的十年间是如何变 化的? 如学生在检验某资源的可靠性时。教师问:这个资源的最后更新 日期是什么时候?是哪个部门或个人创建的此资源?他们是否带 有某种政治偏见? 如学生在确定进一步研究的策略和方法时,教师问:你在到达这 一步时做过什么?哪些有用,哪些没用?之前别人做了什么?哪 类问题对你完成这项任务最有用?
高的要求; 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什么是教学设计?




通俗地说,教学设计就是备课。 加涅认为:“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 件,而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加涅, 1992) 肯普提出:“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 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 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肯普,1994) 乌美娜等认为:“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 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 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乌美娜, 1994) 何克抗等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 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 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 程。”(何克抗,2001)
支架式教学案例:认识动物(1)



试验班由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混合组成,主持试验的教师叫玛莉, 要进行的教学内容是自然课中的动物。 玛莉为这一教学单元进行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自己用多媒 体计算机设计一个关于本地动物园的电子导游,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建 构“动物”概念框架的情境(如前所述,概念框架是实现支架式教学 的基础,它是帮助学生智力向上发展的“脚手架”)。玛莉认为这种 情境对于学生非常有吸引力,因而能有效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她把试验班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开发动物园中某一个展 馆的多媒体演示。玛莉让孩子们自己选择:愿意开发哪一个展馆和选 哪一种动物;是愿意收集有关的动物图片资料还是愿意为图片资料写 出相应的文字说明;或是直接用多媒体工具去制作软件,都由孩子们 自己选择。 然后在此基础上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 这样,每个展馆就成为学 生的研究对象,孩子们都围绕自己的任务努力去搜集材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要素


情境:完整的学习经验(即学什么、如何学、如何用)赖 以存在的大背景是利于学生理解和意义建构,并促进知识、 技能和体验相连接的外部场景;其次,它不仅是问题的物 理结构和概念结构,也是活动的意向与问题嵌入其间的社 会环境; 协作:学习小组与学习共同体; 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 意义建构: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 系获得自己独到的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