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场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体育场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技术标部分(暗标)(施工组织设计)目录第一章主要施工方法第一节重点单项工程施工方案第二节土方工程施工方案第三节基础工程施工方案第四节预埋管线施工方案第五节碎石垫层施工方案第六节混合型跑道塑胶面层施工工艺第七节透气型塑胶跑道面层施工第八节人造草施工流程第二章拟投入主要物资准备第一节、主要材料供应、来源、投入计划第二节、保证进度的材料供应措施第三章拟投入主要施工机械计划第一节、拟投入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第二节、拟配备本标段的试验和检测仪器设备表第四章劳动力安排计划第五章工程质量保证措施第六章确保安全生产的技术组织措施第七章确保工期的技术组织措施第八章确保文明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第九章施工总进度表或施工网络图第十章施工总平面布置图第一章主要施工方法第一节重点单项工程施工方案一、测量工程1、轴线控制:京山县第二高级中学塑胶田径运动场工程提供给我们公司的坐标点和水准点是工程测量的重要依据。

我们在读懂和熟悉图纸的基础上,具体测量时,依据图纸提供的坐标点,采用预放、粗放、精放、直至闭合,确定选定的控制轴线,这些控制轴线桩,连同业主提供的坐标点均应做成保护桩,较长时间地保护起来。

另外,根据该工程施工现场情况,可同时将控制点,投测在周围的围墙或建筑物上。

±0.00以上工程施工时,采用外控法和内控法相结合的方法施测,即把光学经纬仪架设在各控制点,把控制点投测到上面,形成辅助轴线,依据这些辅助线和工程辅助线的关系弹出工程轴线,从而控制整个建筑物的平面。

这些都是将来跑道面层划线的依据。

2、高程控制依据甲方提供的高程点用S3级水准仪在场区建筑物周围建立一个闭合水准网,建立多个精度较高的水准点,经平差改正后,作为施工中控制标高的水准基点。

并定期对各水准基点的高程进行检核,保证各点的正常使用第二节土方工程施工方案一、土方和地基工程首先根据场地的标高确定挖方的深度,按10*10米的方格作桩控制挖方进程,机械挖过之后用人工整平。

挖方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土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以便采取必要的解决措施。

土方开挖完毕后要及时用压路机进行碾压,按照由内向外的顺序进行,压至地基没有明显的轮迹时才能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碾压时若局部出现无法压实之处,要及时和现场监理联系,作好记录并办理好处理问题的相关手续后,再按经研究过并通过现场监理工程师认可的方案施工。

基础基坑开挖完毕后,要尽快请监理工程师检查。

合格后要尽快组织施工,避免基坑长时暴露。

二、砌筑工程1、原材料质量控制采购材料时应对产品进行检测,择优先用。

同时,在施工期间不定期抽查产品质量,不合格者不得使用在工程上。

水泥、砂、石灰等材料使用前必须按照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检测合格。

①砌筑砂浆的试配,砌块进场的检验和实验,龄期不足28天和试验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的不予以使用。

②砌块在使用前一天应先浇水淋湿,控制水份渗砌块12-20mm左右为宜。

2、施工现场准备:墙体砌筑前,清理好现场和墙体的基层表面,分划好位置尺寸线。

a)砌块建筑施工工艺流程弹线→排砖撂→砌筑→加浆钩缝→砖面清理→检查验收b)砌块砌筑施工及其注意事项①堆放现场按设计图纸统计出各种规格的小型砌块用量,按施工计划运送至施工现场,根据国家GB8239-87的质量要求及砌块出厂合格进行验收。

必要时可进行抽样检验。

砌块进入现场后,应按砌块强度等级及规格分别堆放,并在堆放垛上设置标志,砌块堆放地必须平整和做好排水。

砌块堆放高度一般不超过1:6米,堆垛之间应保持适当的距离以便砌块运输上墙。

②砌块墙体砌筑砌块上墙前一般不宜浇水湿润,但在炎热天气下,可在砌筑前稍加湿润,养护龄期不到28d的砌块不能上墙;小型砌块砌筑墙体时,一律采用“反砌”,即砌块地面在上,顶面在下;采用砖刀清除砌块表面的污秽物和砖块底部的“飞边”。

砌筑时,从转交或定位出开始,内外墙边同时进行,内外墙体交错砌筑;采用错缝搭砌,搭接长充不小于90mm,如不能保证时,可在水平缝中设置26拉接钢筋或焊接钢筋网片,但钢筋或网片两端均不应小于30mm,砌块墙体的竖向通缝均不应超过两皮砌块高度。

墙体的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槎长度不小于高度2/3,如留斜槎有困难时,除转角处外,也可砌成直槎,但应沿墙体高度每400mm的水平灰缝内设置26钢筋或钢筋网片,每端均应超过直槎缝300mm,以保证墙体的连接牢固。

砌筑砂浆必须搅拌均匀,随伴随用。

一般在4h内用完。

墙体的灰缝应做到横平竖直,全部灰缝均应填满灰浆,采用“不平缝提刀灰坐浆法”,使水平灰缝饱满度不低于95%,竖向灰缝饱满度不低于90%。

水平和竖直灰缝宽度应控制在8-12mm。

埋设拉接钢筋或钢筋网片必须在灰浆层中。

砌筑时,砌块找平应用砂浆,不得塞垫石子、碎砖或木块;对施工图纸要求的洞口、管道和预埋件等,应在砌筑时预留或预埋,不能在墙体上打凿。

雨天施工应有防雨措施,不得使用湿砌筑,雨后施工时,应复核墙体的垂直度,平整度,并将上层淋湿的砌块取了来换砌干砌块。

三、混凝土工程1、现浇砼在24小时前向供应单位发出供料通知,并核准用量。

了解供料单位是否能满足供料时间和供料量得要求。

防止出现供料不足或间距不宜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5倍,振动器与模板的距离,不应大于其作用半径的0.5位,并应避免碰撞钢筋,模板等,注意要快插快拔,不漏点,平板振动器移动间距应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能覆盖已振实部分的边缘。

2、水泥石粉稳定层在搅拌场按照配合比搅拌均匀之后用小平车运至现场按拟铺厚度的1.3倍系数虚铺,随铺随压,在压路机不能压到之处用人工辅助夯实。

碾压时注意轮子的重叠宽度要不少于30cm,压至没有明显的轮迹为止。

3、混凝土捣制完成后12小时,即进行淋水养护,养护方法视现场要件定,其标准是必须使混凝土表面保持湿润。

养护期不少于7天。

第三节基础工程施工方案一、原材料质量控制采购材料时应对产品进行检测,择优优用。

同时,在施工期间不定期抽查产品质量,不合格者不得使用在工程上。

水泥、砂、石灰等材料使用前必须按照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检测合格。

1、砌筑砂浆的试配,砌块进场的检验和实验,龄期不足28天河试验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的不予以使用。

2、砌块在使用前一天应先浇水淋湿,控制水份渗砌块12-20mm左右为宜。

二、施工现场准备墙体砌筑前,清理好现场和墙体的基层表面,分划好位置尺寸线。

在整体工程开工的同时,应及早预制水沟盖,以便利用养生时间,同时安排其他工程项目施工。

三、排水沟、检查井施工工艺1、排水沟基槽开挖严格控制开挖深度,防止超挖,轴线和标高采用龙门板控制。

开挖时注意原有地下管道的保护工作,沟底按设计要求留置3%的纵坡,沟底土层必须为老土,若遇到软弱土基,应采取换土处理。

槽底土层严禁扰动。

摊铺10cm碎石,碾压密实。

2、浇灌商品砼水泥垫层,浇灌厚度为10cm,砼采用现场搅拌,严格按照砼配合比要求控制好水灰比。

沟底每2米测放一个标准控制桩,以确保垫层沟底纵横满足设计要求。

砼终凝后应进行浇水养护。

3、砌体工程:水沟砖砌体砌筑前,先在沟底垫层上,弹好墨线,立放好龙门版,做好沟壁砌体的皮数杆。

水沟砌筑前,砖应先浇水湿润,采用M5水泥砂浆砌筑,砌体应灰浆饱满、上下错缝、横平竖直、内外搭接。

砌筑过程中每10安插上水管托件,为后期安装场地上水管做准备。

4、沟壁须做内粉刷,以1:2防水砂浆粉刷。

5、排水沟用水泥涵管接入排水总管。

水沟周围回填土,采用人工夯实,夯实时,加适当水量,提高密实度。

加盖水沟盖板,南北弯道处,应确保盖板孔眼在同一半径上,直道盖板孔眼在同一直线上,盖板顶面标高全部控制为±0.000,误差不超过±3mm。

砼压顶水沟盖板砼浇筑时,应严格控制配合比和水灰比,砼入模后,用插入式振动棒,振捣密实。

第四节预埋管线施工方案一、土方开挖首先根据场地的标高确定挖方的深度,人工挖过之后用整平。

挖方过程中要在注意观察土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以便采取必要的解决措施。

二、预埋管线田径场内上水等管线铺设安装工程。

下设DN50PVC上水管、洒水井栓;弱电通讯管线。

严格按照《建筑水电工程施工及规范》进行田径场内的上水、电线的铺设工作。

1、安装顺序:1.1施工前准备工作→下设PVC上水管→连接水阀→测试水压1.2施工前准备工作→预埋场地弱电下线管→管路清通→管内穿线→系统绝缘测量2、施工质量控制措施:2.1部分线管的预留、预埋;管内穿线和线缆接头为电气安装工程中关键工序。

2.2认真熟悉施工图纸、规范和规程、质量评定标准。

2.3选择有经验、责任心强、技术等级高的工人担任预留、预埋工作。

2.4对预埋的各类管线、线盒,严格把好质量关,使材料的质量得到保证;2.5线管或线盒的绑扎牢固,预留管口及时封堵严密,以防其他施工过程中杂物掉入管内面堵管;三、场地平整处理1、土地开挖管线预埋完毕后要及时用压路机进行碾压,按照由内向外的顺序进行,压至地基没有明显的轮迹时才能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2、碾压时若局部出现无法压实之处,要及时和现场监理联系,做好记录并办理好处理问题的相关手续后,再按经研究过并通过现场监理工程师认可的方案施工。

第五节碎石垫层施工方案1、主要施工方法(1).运输拌和料按设计配合比所规定的用量每槽过秤,确保拌和料达到最佳含水量,采用翻斗车运至施工点。

(2). 摊铺a、碎石层一次摊铺完成。

b、控制稳定层的松铺厚度:水稳层的压实系数约为1.3~1.5(铺厚度应为设计厚度乘以压实系数)。

(3). 碾压a 混合料松铺大致整平后,立即使用机械压实。

使用8~12t压路机碾压,碾压次数不少于6次,头两遍的碾压速度为1.5~1.7km/h,以后用2.0~2.5km/h的速度碾压。

b 由两侧向路中碾压,先压路边二三遍后逐渐移向中心。

纵坡较大的路段,由低处向高处碾压,随即检测横断面及纵段面高程。

c 碾压过程从稳压至碾压成活,设置施工警示牌,确保不让机动车在上面调头、转弯、刹车,以防表面松动。

d 碾压至表面平整,无明显轮迹,压实密度≥设计要求。

e 若碾压中局部出现“弹软”现象,立即停止碾压,待翻松晾干或处理后再压,若出现推移则适量洒水,整平压实。

f分段进行施工,衔接处留一段不压,供下一段施工回转机械之用。

g.碎石层碾压后,根据碎石层标高,对碎石层表面进行挖高填低,再进行碾压,如此反复,直至稳定层满足验收规范要求。

(4). 接缝施工时,将前一段施工末端的斜口铲除,使碎石层端头面与路床垂直,再进行下一段摊铺;或预留50cm不碾压,待连接铺筑后一并压实。

(5).用灌砂法对稳定层进行压实度试验。

(6).养生碾压合格后及时采用洒水养生。

整个养生期间应始终保持稳土层表面湿润,必要时再用两轮压路机压实。

养生期间必须限制车辆通行。

(7).按照CJJ1-90有关内容对稳定层进行质量验收,并填写隐蔽工程质量验收单,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