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丹霞地貌风景区景观生态设计与调控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丹霞地貌风景区景观生态设计与调控

丹霞地貌风景区景观生态设计与调控
[论文关键词]丹霞地貌生态设计生态调控 [论
文摘要]丹霞地貌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对它的开发与利用应以保护
旅游区自然资源为前提。

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旅游区进行生态建
设是实现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分析了景观结构的
构成要素,并从景观生态设计和景观生态调控两方面探讨了如何
对旅游区进行生态化设计与,以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

丹霞地貌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

据,全国共有600多处丹霞地貌,以长江以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发育最为典型。

在自然
力的作用下,丹霞地貌呈现出瑰丽奇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
的中外游客。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丹霞地貌作为一种旅游资
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先后建立了一批风景旅游区。

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却常常为了追求利益而忽视了对景观资源的保
护与管理,导致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
出现。

为了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景观的特色和质量,运
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针对丹霞地貌风景区进行生态化设计与调控
是十分必要的和迫切的。

一、景观生态学与景观结构
景观生态学是现代和生态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连接自然科学
和人类学的交叉性学科,属于宏观尺度空间研究范畴[1]。

它注重
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强调生态整体性和空间异质性,通过对旅游区的景观结构、功能和演化过程的研究,从而实现对
景观的优化利用与管理。

描述景观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有斑块、廊道、基质和缘[2-3]。

斑块是景观中与周围在外貌和性质上
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匀性的空间单元,在旅游区内是指以自然
景观为主的地域和服务网点;廊道是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
的线性或带状结构,旅游区内的廊道主要表现为河流、林带、线
及其两侧的带状树木、草地;基质是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
大的景观背景结构,对应于旅游区内的自然地理环境;缘则是指
旅游区的外围保护带或旅游斑的外围环境,作为缓冲区,可避免
自然环境与周围环境直接接触,有利于旅游区的生态保护。

二、丹霞地貌景观生态设计丹霞地貌风景区以自然旅游资源
为主体,不仅具有观赏的功能,还具有维持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一旦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乃至无法恢复,
无论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是旅游业来说,这无疑是个致命的打击。

因此,对风景区进行设计与开发,应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以
保护、优化风景区内自然生态环境,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为最终目标。

(一)景观的结构设计1.斑块的设计。

景观要素及其功能格局是控制旅游区生态环境状况的关键。

在自
然风景区内,按照景观生态学理论,在斑块设计方面应以大型植
被斑块作为主要考虑对象,同时需要一定数量分散的小型斑块作
为补充。

就丹霞地貌风景区而言,它最具特色的景观要素是赤壁
丹崖,丹山、碧水、秀峰、奇石构成了旅游区重要的旅游资源。

因此,为保护旅游景点的整体性,应以巨型的旅游斑为主要考虑
对象。

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点与周围环境组成旅游斑,斑块的
构成大体上是有一个近圆的核心区,弯曲边界和有利于物种的边
缘指状突出。

对于斑内脆弱的核心区,为避免破坏结构,应禁止
游客进入,可以考虑建立远距离观景平台,配置观景设施,为游
客提供远距离观景服务。

红色岩系胶结和固结程度较差,岩石硬
度小,易受风化侵蚀,因此在旅游斑内严禁砍伐树木,禁止在崖
壁上人工斧凿和雕刻。

旅游区内自然植被斑块对于维持生态环境
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型的植被斑块可以起到涵养水源、
调节气候、保护生物的作用;小型自然植被斑块既可作为动物临
时栖息地和避难场所,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又可增加景观
异质性,扩散干扰风险,因此要注意保留、保护,加强实时监测,及时养护管理。

作为游客休憩、消费为主的小型人为斑块,则要
注意远离巨型旅游斑块,沿廊道分散安排,合理布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