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1、课程基本名称:植物学2、课程英文名称:Bontany3、课程编号:0111924、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5、课程性质:必修课6、适用层次:汉族本科7、适用专业:动植物检疫专业8、开课学期:第二学期9、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数44,实验学时数10)10、学分:3.4学分二、课程教育目标植物学是农林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学习和研究植物学,必须以辩证的观点,正确地认识植物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等一系列生命活动,联系专业和地区实际,着重介绍基本要领及基本理论,较系统地学习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掌握植物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育的一般规律,有性生殖等基本知识。
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如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与育种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准备必要的条件。
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和农业科学研究,扩大知识面,培养和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理论课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教学内容:植物界的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生物界的划分,植物学的分支学科,学习植物学的目的、要求以及学习植物学的方法。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植物学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学习目的及学习植物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为植物界的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第一章植物细胞教学内容:细胞的基本概念、原生质(化学组成、物理和生物学特性)、原生质体;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植物细胞的显微结构(细胞壁和原生质体)及细胞器的主要功能;后含物的概念、类型及其作用;细胞分裂、细胞生长和分化、细胞死亡。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细胞的概念,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器的功能,细胞的分裂;理解原生质的概念,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了解植物细胞后含物及细胞的死亡。
教学重点: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细胞器的功能。
教学难点:细胞的分裂方式及细胞分化。
第二章植物组织教学内容:植物组织概念、组织类型(分生组织、机械组织、保护组织、基本组织、输导组织、分泌结构)及其功能;植物组织的演化、复合组织及组织系统类型。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组织的概念,各类组织(分生组织、薄壁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保护组织)的形态、结构及功能;理解组织系统的类型、分布规律及功能;了解分泌结构的类型及复合组织。
教学重点:组织的类型和功能。
教学难点:各组织的结构特征。
第三章种子和幼苗教学内容:种子的基本结构(种皮、胚和胚乳),种子的基本类型(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及种子休眠;子叶出土幼苗、子叶留土幼苗。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种子的基本结构和类型,种子萌发的条件;理解种子休眠的原因和打破方法,种子萌发的过程及幼苗的类型。
教学重点:种子的基本结构,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种子的休眠。
第四章根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教学内容:根系的概念、类型及其在土壤中的生长分布规律,根的生理功能;根尖的结构及其生长动态;根的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的概念,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和单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侧根的形成;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的概念,维管形成层、木栓形成层的产生、活动及根次生结构的形成;根瘤的产生及作用,菌根的类型及功能;根的变态类型和功能。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根的生理功能,根尖的分区及生态动态,根的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理解侧根的发生,根与土壤微生物的共生关系及根的变态;了解根和根系的类型及其在土壤中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
教学难点:根尖的分区及生长动态,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
第五章茎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教学内容:茎的形态特征、芽的结构和类型、茎的分枝方式、茎的生理功能;苗端分生组织、叶原基和芽原基、茎尖的分区;茎的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的概念、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和单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的概念,维管形成层、木栓形成层的产生、活动及茎次生结构的形成;同功器官和同源器官的概念、茎的变态类型及功能。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茎的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理解茎尖结构及其生长动态,茎的变态;了解茎的形态及功能。
教学重点:茎的初生生长及初生结构。
教学难点:茎尖结构及生长动态,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第六章叶形态、结构与功能教学内容:叶的组成、发生、形态与功能;双子叶植物叶片的结构、单子叶植物叶片的结构及叶的变态;叶片的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叶的衰老与脱落。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叶的组成、结构与功能;理解叶的发生过程,叶片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营养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了解叶的变态类型及叶的衰老与脱落。
教学重点:叶的生理功能,双子叶及单子叶植物叶的解剖结构;教学难点:双子叶及单子叶植物叶的结构及营养器官之间的联系。
第七章被子植物花的构造和发育教学内容:花的概念和组成,花芽分化;雄蕊的发育,花药的发育与结构,花粉粒的形成与发育,成熟花粉粒的形态与结构,花粉败育和雄性不育;雌蕊的发育和结构、胚珠的发育和结构,胚囊发育和结构;开花和传粉,受精及生物学意义,外界环境条件对传粉和受精的影响,自交不亲和性。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被子植物花的组成、功能,雌蕊和雄蕊的结构,开花、传粉,受精及被子植物的双受精作用;理解花的发生(花芽分化),雌蕊和雄蕊的发育过程,开花和传粉;了解花粉败育、雄性不育及自交不亲和性。
教学重点:雄蕊、雌蕊的结构,开花、传粉及被子植物的双受精作用。
教学难点:雄蕊的结构和发育及雌蕊的结构和发育。
第八章果实与种子教学内容:胚、胚乳及种皮的发育,无融合生殖与多胚现象;果实的发育和结构,单性结实,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植物个体发育和被子植物的生活史。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种子的发育,果实的形成及结构;理解被子植物的生活史;了解植物个体发育及果实和种子的传播。
教学重点:果实的形成和结构。
教学难点:种子的发育与结构。
第九章植物界的基本类群与系统演化教学内容:植物分类方法,植物的分类单位、植物命名法规,植物检索表及其应用;低等植物(藻类,菌类,地衣)高等植物(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低等植物的发生和演化,高等植物的发生和演化,植物界系统演化的基本规律。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植物分类的单位、命名法规、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植物界的基本类群的基本特征及代表植物;理解各类群的发生和演化;了解植物界系统演化的基本规律。
教学重点:为植物的命名法规,植物检索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为植物界各大类群的特点及演化趋势。
第十章被子植物分类教学内容:营养器官,花及花序,果实类型的形态学术语;被子植物分类原则;双子叶植物纲(石竹科,杨柳科、柽柳科、木樨科、十字花科、蓼科、藜科、苋科、蔷薇科、豆科、锦葵科、柽柳科,伞形科、茄科、葫芦科、唇形科、菊科、鼠李科、桑科、葡萄科,胡桃科,胡颓子科,蒺藜科,夹竹桃科,玄参科,紫草科等的科属识别特征及代表植物);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科、鸢尾科、禾本科、莎草科,兰科,石蒜科);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塔赫他间系统,柯朗奎斯特系统)。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被子植物分类及鉴定的基本方法,双子叶植物纲及单子叶植物纲约25个常见科的基本特征,并识别常见植物种类;理解被子植物分类形态学术语及分类原则;了解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
教学重点:常见植物科、属的重要识别特征。
教学难点: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2、实验课教学内容与要求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实验方式:教师讲授实验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实验。
基本要求:(1)观察、动手、描绘、绘图。
熟练使用显微镜,掌握徒手切片、制片、观察等方法,学习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并进行绘图。
(2)印证、分析、综合、检索、推理。
通过观察,印证课程知识,能根据实验指导书完成实验过程,并通过分析、综合、回答实验指导书的有关问题。
(3)识别一定数量的植物种类;掌握常见植物学概念;能开展一般植物学实验研究。
(4)实验1 人1 组,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5)任课教师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实验前清点学生人数,实验中按要求做好学生实验情况及结果记录,实验后认真填写实验记录。
实验项目设置与内容实验一显微镜的构造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验证性实验)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掌握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掌握植物学绘图方法。
实验内容: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植物学绘图方法。
实验二根、茎的解剖结构(验证性实验)实验目的与要求:1、掌握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2、掌握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3、掌握双子叶植物根与茎的结构区别。
实验内容:根尖的分区及各区特点;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实验三叶的解剖结构(验证性实验)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双子叶植物叶的构造;掌握单子叶植物叶的构造;理解结构同生理功能的关系。
实验内容:双子叶植物叶的构造;单子叶植物叶的构造。
实验四花和果实类型观察(设计性实验)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本地常见花、果实及种子的类型,并能对其进行辨别和分析;掌握花程式和花图式的书写方法,并能自行解剖写出各种花的花程式。
实验内容:本地常见花、果实及种子的类型观察、辨析;花程式和花图式的书写方法。
实验五被子植物分类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本地常见科豆科、十字花科等植物的形态特征;掌握本地常见科豆科、十字花科等代表植物的识别方法。
实验内容:本地常见科豆科、十字花科等植物的形态特征;识别本地常见科豆科、十字花科等代表植物。
五、作业、练习的安排与要求本课程采取课外留作业的形式,每上完一章内容之后,就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给学生留相应的作业以巩固教学效果。
另外,推荐和鼓励学生多看与本课程相关的教材和杂志,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六、相关联的课程1、先修课程:无。
2、后续课程:植物病理学、植物检疫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
七、教材与教学参考书1、建议教材:《植物学》贺学礼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建议参考书目:《植物学》郑湘如、王丽等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植物学》吴国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植物学》高信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植物学实验技术》许鸿川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植物学野外实习指导》徐粹新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八、考核1、考核方法:理论课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实验课以实验报告的平均成绩计算。
2、成绩评定:其中课程结业的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其中包括实验报告20%,作业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