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13)
正文部分
一、导课
课前提问:
(一)情景分析:一西服革履男士进入一写字间,问一立于门口的小姐:“这是东海公司吗?”该小姐不理,与周围一男一女交谈,道:“李姐,王哥,我跟你说……”请分析交往双方在称呼上所犯的错误。
(二)情景分析:甲女陪外公司一女进入本公司会客厅,本公司甲男正在恭候。
甲女首先把甲男介绍给客人:“这是我们公司刘总。
”然后向自己人介绍客人:“这是四方公司的谢总。
”请判断此情景中人物做法正误。
提示:1、男士错在无称呼,女士错在乱称呼
2、介绍原则:尊者优先了解情况,来者是客
在商务会面中,每个人都要充分注意自己的所作所为,知礼、守礼,恰到好处的展示个人的素养和品味,这节课我们将称呼礼仪和介绍礼仪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将理论付诸实践。
二、教学过程
第三章家庭生活礼仪
——与人相处礼仪
(一)亲戚的称呼
亲戚是指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
中国古代唐朝学者孔颖达对亲戚的注解为:亲指族内,戚言族外。
直系血亲
父系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
母系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
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
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旁系血亲
父系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
大妈:大爷的妻子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
婶:叔叔的妻子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母系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舅妈:舅舅的妻子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
姨夫:姨的丈夫
姻亲
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
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
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
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
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
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
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
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
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
姐姐的孩子叫你阿姨她女儿是你的外甥女儿子是你的外甥
哥哥的孩子叫你姑姑他女儿是你的侄女儿子是你的侄子
机会。
(二)与父母相处的礼仪
1.不随便进入父母的卧室
2.就餐时时候要先让父母,有长辈时,先让辈分最高的长辈
3.出门和回家时要和父母打招呼,不能按时回家要提前说明原因
4.不能直呼父母亲的姓名,与父母说话不能用不尊敬的语气和语句
5.不要随便加入父母的谈话,更不要打断
(三)与同辈相处的礼仪
对待同辈(夫妻,兄弟姐妹)的礼仪夫妻关系是一种亲密的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
有人认为,在同一屋檐下甚至同一房间里,不必讲什么礼仪,讲礼仪反而觉得见外。
其实,夫妻关系正因为特别亲密才特别容易发生矛盾,而夫妻礼仪恰恰是夫妻关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润滑剂,是调适夫妻关系的一种妙法。
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提倡夫妻礼仪。
古代有“上床夫妻,下床守礼”之说,“举案齐眉”,则是千古传诵的夫妻礼仪故事。
现代也有不少夫妻恪守夫妻之礼的例子;上班时同自己的爱侣道一声“再见”、“小心交通安全”,下班时道一声“辛苦啦”、“回来啦”,或给爱侣一个热吻。
妻子煮稀了饭、炒焦了菜,丈夫道一声;“不要紧,下次注意一点就行了!”妻子抱孩子出门,教孩子说一声“爸爸再见”或教孩子亲一亲爸爸的脸,或教孩子给爸爸挥手道别……这些礼仪行为虽然简单易行,平常得很,但夫妻关系起着重要的磨合作用。
有些夫妻认为,夫妻礼仪是多余之举,凡事都随随便便,懒得讲一句礼貌用语,懒得做一个礼仪动作。
有些夫妻下班回家后四目相视,没有一句问候话,还讲一些诸如“上班为什么不关窗”之类的责备话。
有些丈夫随意称呼妻子为“黄脸婆”、“污嘴狗”,不懂得避开这些伤害夫妻感情的禁忌语……夫妻矛盾就因这些小事而生。
这些不讲究夫妻礼仪的行为,将会对夫妻关系造成极大的伤害。
须知,夫妻这对“家中人”是由“社会人”转变而来的。
结婚之前,夫妻是同学、同事、朋友,或者陌生人,经过恋爱结婚,才从“社会人”变成了“家中人”。
如果不幸分手,又会从“家中人”转变成“社会人”。
既然朋友、同学、同事、师生之间讲礼仪,夫妻同样应当讲礼仪。
讲究夫妻礼仪,是在家庭中提倡文明行为,消灭不文明行为的一种举措,是防止夫妻分手的一种文明手段。
那种认为只有朋友才需要讲礼仪,夫妻就不必讲礼仪的观点,是很不恰当的。
夫妻关系是家庭人际关系的主体和核心,是血亲和姻亲的基础。
夫妻之间要讲究哪些礼仪?
互爱互谅;最珍贵的是谅解,最可爱的是了解,最难得的是理解,最可悲的是误解。
夫妻不可能事事统一、处处一致,争吵是难免的。
夫妻争吵时忌口出秽言、忌翻旧账、忌回娘家搬人、忌人身攻击。
对对方的优点或成绩多予肯定,如果能记住对方的生日并适时送一份小礼物等小事情,都是夫妻关系加温的添加剂。
切忌大男子主义,切莫惟我独尊;一部分丈夫习惯耍威风,对妻子发号施令,不顾妻子自尊,粗暴无理,甚至大打出手。
也有的女性,从小在娇生惯养中长大,养成了惟我独尊的习气,结了婚,就总想统治丈夫,漠视公婆。
这样的话,夫妻关系很难和睦。
遇事多商量,生活细节要讲究;夫妻之间应互相信任。
不论是有关家庭决策,还是一方个人工作的困惑或计划,都不应一个人说了算。
很多人在婚后,就特别不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显得很邋遢,以为“打扮给谁看呀”。
其实,一如既往地注意自己的仪表,既是对对方的爱,也使自己在各种场合中更加自信、更加赢得别人的尊重。
共同承担家务劳动;丈夫不应该把家务都推给妻子,而作为妻子也不应该娇气,把自己能做的事都推给丈夫。
对家务事可以做出不同的分工,这样做起来有条有理,忙而不乱。
即使丈夫再忙,在适当的时候,帮妻子做一些小的家务活,也说明了你对她的关心,对家庭的责任心,无疑会使感情更加默契。
要想酿造持久浓郁的爱情,得为爱情付出时间,让两个人有更多的共同时光;夫妻不是观众,而是彼此生活的参与者,夫妻间应该怀着爱心看对方,接受对方,多去发掘彼此可爱的地方;为双方着想,如果你为自己争斗,顶多你自己赢,如果你为你们的婚姻争斗,你们双方都赢;同时夫妻间还要做到生死相依,当危险来临的时候,两人本能地拧在一起,相携以抗,形成紧密的“夫妻阵线”。
夫妻是一种没有血缘,只有姻缘的家庭关系。
夫妻关系虽然不如血缘关系(指父母子女)稳定,但却是家庭人际关系的主体和核心,是血缘和姻缘的基础
(四)邻里之间的相处礼仪
1.早晚见面都要热情礼貌地打招呼。
如“XX,您早!”“XX,你好!”并行点头礼或招手礼,不要视而不见,甚至装作不认识。
2.礼让他人:见到邻居提、搬重物,要主动让路,不能抢上抢下或挤上挤下,还应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
3.尊老爱幼:在楼道里或窄小地方遇长辈,要主动让路,请长者先走。
遇到老人上下楼梯,应上前去搀扶
4.正确称呼:一般来说,比自己父母辈份大的称呼:爷爷、奶奶;与自己父母同辈比父母大的,称呼:伯伯、伯母;与自己父母年龄相仿或比父母小的,称呼:叔叔、阿姨。
5.礼貌得当:借用邻居的东西要有礼貌,如轻轻敲门,等主人开门后用请求、商量的口气说明来意,归还时要表示谢意。
另外,要注意应双手接、递所用的东西。
借邻居家的东西要小心使用,十分爱惜,不要弄坏弄丢。
如果万一损坏要主动赔偿,并赔礼道歉。
如果主人不要求赔偿,除了当面赔礼、道歉外,最好以别的方式弥补人家的损失。
借用的东西使用完之后应立即送还,不要忘还,更不能让邻居来要。
如须延长借用的时间,应向邻居说明,经同意后再继续使用。
一般较贵重的东西,最好不去借。
别人来向你借时,也不要自作主张,须向家长告知。
三、总结与扩展
在商务家庭交往中,每一位员工的个人形象都代表其公司形象。
因此员工在正式场合的着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与老百姓所说的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不同,在商务场合,每一名商务人员的个人着装,往往展现着他的个人修养,体现着他的审美品味,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商务场合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做法的了解程度。
四、作业与练习
无
六、补充资料
故事:《错误的判断》
故事启示:我们的心里要有尊敬、宽容之心。
不能以貌取人。
俗话说,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我们可以在这里嘲笑一下愚昧的校长,但同时又值得庆幸,校长的错误判断带给我们一所世界著名的斯坦幅大学。
七、课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