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美国信息化水平的测算和比较
信息化测算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目前,世界范围内测算信息化水平的方法多种多样,方法也在不断扩展和改善,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信息产业的广泛渗透性,使得它的界定困难重重,目前,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产业的界定方法,这就使得我们在进行比较时,特别是进行国际比较时,要比较各方需要根据各自的信息产业的界定调整到一个可以比较的体系中,这一工作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
——在现有的各种测算方法中,大家普遍采用的是算术平均法,这就隐含着一个假设——比较的各个指标对信息化水平的贡献度是相同的,而实际上,每个指标对信息化的贡献是有差异的,因此,用等权的方法进行测算,必然存在相当大的误差。
——由于信息产业是高技术产业,技术更新、变化速度越来越快,再加上管制、竞争环境、电信体制的改革等的变化,要求信息产业的测算指标能够体现动态性,换句话说,可能在几年中,原来的信息化指标已过于陈旧,一些在几年前不太重要的指标开始在信息产业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在指标体系中反映信息产业的变更是比较困难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首先,我们在建立和确定比较的指标体系时,对现有的各种信息化测算方法进行了研究,使指标体系尽可能覆盖各种关于信息产业的界定范围,以保证它在使用中的可操作性;其次,我们选择主成分-费雪双边比较法测算信息化指标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并使测算方法在统计上具有较好的特性,尽量减少误差的产生;最后,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些未来对信息产业起重要作用的指标,如:INTERNET普及率等,以使指标体系具有动态性。
表1 信息化指数体系
信息化测算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内容
经过充分的研究和考虑(详细研究略),我们建立了中国与美国信息化指标评价体系,体系包括五个大分类、40个具体指标(具体内容见表1)。
信息化水平的测算方法
主成分-费雪方法简介
主成分分析是考察多个变量间相关性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它是研究如何通过少数几个主分量(即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来解释多变量的方差—协方差结构。
形象地说,这种方法是通过对多变量平面数据表进行最佳综合简化,对高维变量空间进行降维处理,导出少数几个主分量,使它们在尽可能地保留原始变量信息的前提下,又能保持彼此间不相关。
主成分—费雪方法就是以主成分法所得到的对原有的n维指标体系简化后的各主因子的贡献率为权数,通过这些主因子与各指标关系的转换,最终得到各指标对信息化的权重。
利用主成分测算基国和对应国的权数。
并分别用拉氏和派氏法计算比较双方的相对信息化指数,最后用费雪公式测算对应国相对基国的信息化水平。
扩展的信息化指数法
扩展的信息化指数法,是在原日本信息化指数法基础上修改和扩展的一种方法。
它的主要思路是:考虑到原有信息化指数法的指标过于陈旧,特别是指标已不能反映目前信息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在原有指标中增加了一部分指标,使其能表现当今信息化的发展的水准。
另外,原信息化指数法在对各个指标汇总时,使用的是算术平均,没有考虑各个指标对总体的贡献水平。
在扩展的信息化指数法中,在每个大类内部,采用的几何平均的办法,在五个大类上则运用主成分测算的权重,以加权平均计算信息化的总水平。
表2 中国各信息指标对信息化的贡献率水平排队
表3 1990年-1996年中国相对美国的信息化指数
表4 中国相对美国的信息化指数
中国信息化水平的实际测算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主成分-费雪方法和扩展的信息化指数法比较了中国和美国的信息化水平。
主成分-费雪双边比较法
首先从得到的各个指标对信息化的权重(见表2,只列出了前10位)分析(详细计算过程略),有以下几点:一、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同一指标对信息化总体水平的贡献程度是不同的。
二、在排位前10项中,与通信相关的指标中国有1项,而美国高达4项,说明通信在信息化进程中的作用在美国要比在中国大。
三、从指标特性看:中国前10位中,代表现代信息社会特征的计算机和通信指标只占30%,而代表传统信息社会特征的指标却占了50%,而且行业比较集中;在后10位中,传统信息社会的指标占40%,现代信息社会指标占30%,少于美国的比例。
美国前10个指标中,涉及现代信息社会的指标占绝大多数,比例达到了80%,传统信息社会的指标只占20%;在后10位中,传统信息社会指标占60%(关于现代及传统信息社会的划分见相关研究报告)。
四、与我国相比,美国的信息产业中,传统的信息指标,比如邮政、消费类电子产品、报纸、杂志、图书等指标的重要性已不再起主导作用,而在中国,包括广东和上海,这些传统信息指标仍然对信息化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采用主成分—费雪方法,我们得到有关中国相对美国的信息化指数(包括中国相对美国及中国各年相对美国1990的信息化指数(见表3),五个大类的信息化指数(见表4)。
从表3知,中国1990年信息化指数只有美国的2.5%,到1996年上升为7.24%,平均年增长20.2%,增长速度还是相当高的。
如果以1990年美国的信息化水平为基准,1996年中国的信息化指数为9.59%。
由表4知,五大类指标中,信息社会支撑指标与美国的差距最小,1990年已达到它的近90%,到1996年已超过美国的水平,说明这大类对我国信息化的贡献度要比美国同一类指标对其信息化的贡献度大。
信息主体水平的增长也非常明显,对信息化的贡献度列在信息社会支撑水平后,列第2位。
信息装备水平和信息技术普及及发展水平虽然从1990年~1996年表现出增长的态势,但与美国的差距是相当大的,平均只有它的2%~3%的水平。
中国信息化水平预测
表5 1990年-2000年中国相对于美国的信息化指数
根据主成分—费雪双边比较法和扩展的信息化指数法测算的结果,建立回归方程,我们可得到1990年~2000年中国相对于美国的信息化指数(见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