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子1:我国首开时速350公里动车组列车本报北京8月1日电(记者和平肖培清胡艳波)今天,国产CRH3型“和谐号”动车组,恰如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精神的奥林匹克运动员,创造了中国铁路运营速度的精彩纪录——时速350公里。
列车在不知不觉中启动。
10时40分,列车驶离城市新地标北京南站,记者感觉几乎没有噪音和晃动。
仅用5分钟,时速就达300公里。
10时56分,当车厢屏幕显示时速350公里时,初次感受高速铁路的旅客纷纷举起相机,记录下中国铁路这一“飞速”时刻。
坐在一排的三个姑娘笑得最灿烂:“在打工的餐馆看电视时,知道今天有高速列车到天津,我们仨就请了天假来坐火车。
”她们说,58元的车票比平时买一件衣服还便宜,却坐上了国内最先进的火车。
墨西哥《改革报》记者比拉尔希梅内斯专程到北京采访奥运会,今天她特意来“体验”。
看了列车时刻表,她说要在8月6日比赛当天下午,再坐京津城际列车到天津,观看中国女足奥运会第一场小组赛,赛后立即坐火车赶回去采访另一场比赛。
11时9分,列车在天津站停稳,29分钟的时空距离。
距北京奥运会开幕7天时,京津“双城记”与第29届奥运会精彩相逢。
“北京游客占今年春节进津游客的47%。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思全认为,“半小时经济圈”的新模式,将为我国区域合作树立典范,京津两市居民往来将如同串门。
京津城际铁路是中国首条通车运营的、最高时速达到350公里的城际铁路。
目前,我国尚有多条客运专线及城际铁路在建设中,京沪5小时直达、武广4小时直达,将在未来3到5年内实现。
《人民铁道报》2008年8月2日本文获得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例子2:舍弃5000万元年收益留下惠及子孙好家园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本报兖州11月13日讯今天上午,一个出人意料的消息得到证实:兖州市顺从民意,叫停了境内已完成详勘的小孟煤田,全面封存。
此举意味着兖州市损失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每年减少地方税收5000万元。
许多人颇感诧异,兖州人哪根神经搭错了,"到嘴的肥肉"居然不吃?带着疑问,记者直奔兖州。
市委书记韩军指点着墙上的全市"经济地图"娓娓道来。
兖州煤炭资源丰富,是全国八大煤田之一,目前辖区内有兴隆庄、杨村等六个煤矿,煤炭资源给兖州带来巨大财富,但也留下了触目惊心的环境包袱。
今年省有关部门在兖州境内探矿时,发现了小孟煤田,勘探数据表明,这座方圆120平方公里的煤田探明储量2亿多吨,埋深不到500米,按年产量200万吨计算,可开采近百年。
消息传出,台塑集团等多家企业争先前来洽谈合作开采事宜,而且都开出了很高的价码。
小孟煤田到底挖还是不挖?两种声音激烈交锋。
有人说,开一个煤矿,不用费劲,一年就能增加8亿元的销售收入和5000万元的地方税收,这么大的"蛋糕",诱人啊。
也有人主张,兖州的发展不能再靠拼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了,"煤炭依赖症"必须根治。
当两种声音争执不下时,韩军悄然来到煤田所在地小孟镇,当地农民的一番话让他心头一震:"别再制造采煤塌陷地了,给子孙留下一片美好家园吧!"在当天的市委常委会上,一班人很快达成共识:"拉动经济增长固然重要,但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更为重要。
为了造福子孙后代,这大煤田咱不挖了!"叫停小孟煤矿,实力是兖州人不可或缺的底气。
近几年他们倾力发展替代产业,崛起了造纸包装、橡胶轮胎等新兴产业集群。
在全国百强县排名中,兖州两年前移了13个位次,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煤炭产业在其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却从过去的50%下降到不足20%。
国内著名煤炭战略管理专家牛克洪说:"兖州勇于放弃、成功转型的做法具有标本意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各地在执政实践中落到实处。
兖州少开一个煤矿,收获的却是科学发展的理念和百姓的长远利益。
"例子3:最后一批白天鹅告别三门峡本报三门峡3月15日讯聚时欢喜,别时难舍。
据三门峡黄河湿地管理处巡护员观察,去冬来三门峡黄河湿地越冬的白天鹅,最后一批目前已经离开。
从去年11月份开始,一批批白天鹅陆续飞临三门峡黄河库区。
三门峡黄河湿地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着气温逐渐回暖,往年在2月中下旬就离开的白天鹅,今年虽从2月中旬开始陆续迁徙,但截至3月10日前,仍有90多只在王官库区和天鹅湖上空盘旋飞舞。
直到这两天,最后一批白天鹅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三门峡。
去冬今春,细心的三门峡市民会发现,在市区西头天鹅湖里的白天鹅一下子多了不少。
不仅如此,在湖滨王官库区、灵宝鼎湖湾等地,白天鹅数量也都较往年明显增加。
三门峡黄河湿地管理处主任张斌强告诉记者,去年到三门峡越冬的白天鹅数量已达到3000余只,比上一年增加1000多只,仅市区天鹅湖里的天鹅就增加一倍多。
“生态好了,保护也跟上了,天鹅自然就多了”,对于天鹅的增加,常年拍摄鸟类的三门峡市民张先生这样看。
据悉,今年1月,三门峡市政府专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白天鹅保护工作》政府通告,被媒体誉为“天鹅保护令”,并拨付了39吨玉米和10万元经费给三门峡湿地管理处。
同时,湿地管理处制定了严格的24小时监测制度,专门聘请专职白天鹅巡护人员10人,与市(县)湿地管理处(站)的30名专业巡护队员一起,形成三级巡护网络。
巡护员不仅要保证白天鹅的安全,还要定时、定量、定点地给白天鹅喂食。
而对于白天鹅的爱护意识也深入三门峡市民的心里。
“等着吧,相信今冬的白天鹅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张斌强说。
例子4孝老爱亲模范谢延信:用一生坚守承诺新华社记者陆欢魏莘每天早上,河南省焦作煤业集团鑫珠春公司矿工谢延信都会早早起床,一边做早饭,一边为86岁的岳母洗脸梳头,之后再招呼56岁的患有先天痴呆的妻弟吃饭。
他伺候瘫痪的岳父17年,照顾多病的岳母和呆傻的妻弟36年。
青丝变白发,孝心不改。
1973年,21岁的延信与本村姑娘谢兰娥结了婚,建立了温馨幸福的小家庭。
兰娥也喜欢读书,性格贤良温顺,两人情投意合,对未来充满憧憬。
尽管兰娥弟弟患有先天性智障,生活不能自理,但有兰娥母亲的照顾。
延信与兰娥的小日子过得一直很美满。
1974年9月,兰娥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孩,延信初为人父,那甜蜜自不待言。
然而,祸从天降,就在兰娥做满月时,却得了产后风,命悬一线。
兰娥预感到自己来日不多,临终前,拉着延信的手嘱咐:“俺走后最放心不下的是咱的闺女、咱爹娘和傻弟弟,你以后要替俺照顾好爹妈和咱兄弟,俺在九泉之下也感激你。
”面对临终的妻子,延信强忍着泪水:“俺一定照顾好老人、弟弟,你放心。
”仅此一句承诺,延信苦苦坚守着这个家,36年来从来没有后悔。
1974年兰娥走的时候,家里的光景特别难。
岳母因患有肺气肿,丧失了劳动能力,唯一的内弟先天呆傻,只有岳父一人在300多里之外的焦作矿务局上班。
再加上襁褓中的女儿,延信肩上的担子很重。
1979年冬天,岳父谢召玉突然得了中风住了院。
这一住就是3个月,而每天守护在病床前的就是延信。
在医院救治中,不了解情况的病友,都以为延信是老谢的儿子。
他每天24小时,替岳父翻身,照顾他大小便,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叫医护人员,没人能替换他。
3个月后,岳父的命保住了,却瘫在了床上。
而就从那时起,延信开始了他长达17年护理岳父起居的生活。
岳母患肺气肿、胃溃疡,丧失了基本劳动能力,幼小的女儿需人照顾。
一瘫、一病、一傻、一幼,这是延信家的现实。
看着才几个月大的女儿,还有体弱多病的岳母和傻内弟,如何让岳父尽快恢复?延信最终选择了将自己幼女刘变英送回老家寄养,自己承担起兰娥家的全部责任。
长年卧床不起的病人,大便很容易干结,每当遇到岳父大便困难,延信就用手一点一点往外抠。
岳父吃的中药里有一味药是蝎子。
为了省钱,谢延信自带干粮到离家四十多里路的山上抓蝎子,听说冬瓜皮、茅草根可以利尿通便,他就去找、去挖,每天给老人熬水喝。
为了让岳父母相信他不会放弃这个家,本来姓刘的延信选择了谢姓,改名为谢延信。
“只要认准了路,他就一直走下去,谁说也不行,比如他改姓的事……”三哥刘延胜回忆着当年延信坚持要改姓的情景。
延信说:“我不改姓,二老不相信,为了叫他们相信我,只有改姓。
虽然家里不愿意,我寻思一定要改,下这个决心。
”“他岳父,在屋里长期躺着很寂寞,延信就背他出来晒太阳,两个人一块听着豫剧打着拍子,外人一看,都以为是父子俩。
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谢延信是大孝子呀!”邻居赵国堂感慨地说。
1996年,瘫痪了17年的岳父走了,但在延信精心的照料下,谢召玉没有得过一次褥疮,没有穿过一件尿湿的衣服,没有睡过一床尿湿的被褥。
“老伴走了,要是亮儿不在这儿,俺这一家人就过不去了,就碎了。
”说到此,冯季花这位饱经风霜的耄耋老人满眼泪水。
兰娥的弟弟彦妞,因为先天痴呆,出门常不知道回家,为这事,延信经常到处寻找。
彦妞有时大小便不会清理,弄得满身都是,延信总是没有怨言地帮他换洗衣服。
说也奇了,彦妞虽然痴傻,可问起谁对他好,他总会怯生生地小声说“亮哥。
”“谁给你剪指甲、洗脸?”“亮哥。
”彦妞面带笑容,回答得很甜蜜。
36年来,延信无愧于亡妻家中的每一个人,却总觉得亏欠女儿太多。
“那年,记得才16岁,我到乡里赶会相中了一盒胭脂,就买了回来。
这是第一次我给自己做主买东西。
”延信的女儿刘变英说,但是叔(变英一直这样称呼谢延信)一看是化妆品,当即就生气了。
“谁让你跟别人比,要懂事啊!”说到这里,刘变英心里一阵阵酸楚。
记得有一次,延信回家给小变英买了一条红围巾,他拉着女儿想亲自给她围上。
“我那时只有六七岁,硬是挣脱叔的手走了,我觉得他跟陌生人一样。
”提起这事儿,刘变英笑了。
“我亏欠最多的是女儿。
”10岁那年,变英与同村孩子玩耍,眼睛不慎被误伤,落下终身残疾。
“当时家里没钱给她治,她虽没怨过我,可我知道我对不住的就是变英了。
”提起变英,老谢显得有些苦涩。
面对苦难,谢延信没有怨言,他用肩膀扛起了这个残破的家。
1984年,善良的农家女谢粉香走进了老谢的家。
那豫剧《朝阳沟》中的“我们俩在学校……”还是谢延信平日里最爱哼的曲子。
例子5河南煤化集团:高碳资源、低碳利用本报郑州11月26日电一簇3000根拧在一起,仅相当于圆珠笔珠粒一半粗细的乌黑纤维,单束竟能承受40公斤的拉伸强度,是钢材的8倍。
11月20日,在河南煤化集团永煤碳纤维公司商丘生产车间,记者见识了这种神奇的煤化工高科技产品。
这个高端碳纤维项目,仅是河南煤化集团48个煤化工项目中的一个,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环保排放低、市场前景广阔。
依靠骨干煤化工项目的支撑,集团经济的非煤成分由过去的60.56%提高到72.51%以上。
这个几年前还以挖煤、洗煤、卖煤为主的煤炭企业,如今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前60位,综合效益位居全国煤炭采选业第一,走出了一条“高碳资源、低碳利用”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