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职无机化学教案 (1)绪论 (1)一、化学的地位及作用: (1)二、四大化学: (1)三、本课程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1)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4)第一节物质的聚集状态 (4)一、物质的聚集状态: (4)二、物质的聚集状态和相: (4)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5)四、混合气体分压定律: (6)1、混合气体分压定律: (6)2、分压的计算: (7)第二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和能量关系 (9)一、质量守恒定律: (9)二、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9)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 (10)本章要求 (10)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1)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定义及表示方法 (11)一、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 (11)二、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11)三、反应进度(ξ): (13)例2-2: (14)第二节化学反应速率理论 (14)一、反应速率的有效碰撞理论 (14)1、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的概念 (14)①什么叫有效碰撞? (14)②什么样的分子有资格参加有效碰撞? (15)2、分子的能量分布 (15)二、过渡状态理论简介(活化配合物理论) (16)三、反应机理(反应历程) (16)①基元反应 (17)②非基元反应 (17)第三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17)一、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7)1、质量作用定律 (17)2、反应级数 (18)3、有效碰撞理论对浓度影响的解释 (19)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特别显著) (19)1、反应速率的温度系数 r (19)2、有效碰撞理论对温度影响的解释 (19)三、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0)2、催化剂具有选择性 (20)四、影响多相体系反应速率的因素 (21)第四节化学平衡 (21)一、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和化学平衡 (21)化学平衡的特点: (21)二、平衡常数 (22)1、平衡常数 (22)①浓度平衡常数Kc (22)②压力平衡常数Kp (22)③热力学平衡常数--标准平衡常数KΘ (22)2、书写和应用平衡常数的注意点 (23)①要与反应方程式相符 (23)②纯固体在平衡常数式中不必列出 (23)③对于水在平衡式中的处理: (23)④ K随温度而变,使用时须注意相应的温度. (23)3、平衡常数的意义 (23)①判断可逆反应平衡状态和反应进行方向的依据。
(23)②描写可逆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度 (24)4、平衡常数与平衡转化率 (24)5、化学平衡的计算 (24)三、外界条件对平衡位置的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 (26)1、浓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26)2、压力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27)3、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28)4、催化剂与化学平衡 (28)5、平衡移动原理--吕.查德里原理 (28)本章要求 (29)第三章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平衡 (29)第一节强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状况 (30)一、离子氛的概念 (30)二、活度和活度系数 (31)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值 (31)一、水的离子积 (31)二、溶液的PH值 (32)1、什么叫PH值? (32)2、PH值的计算 (32)3、PH值的测定 (33)(1)酸碱指示剂 (33)(2)PH计 (33)第三节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 (34)一、一元弱酸和弱碱的电离平衡 (34)1、一元弱酸的电离平衡 (34)2、一元弱碱的电离平衡 (35)3、电离度(α) (35)二、多元酸的分步电离 (36)1、多元弱酸的分步电离 (36)2、多重平衡原则 (37)第四节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 (37)一、同离子效应 (37)二、缓冲溶液 (38)1、缓冲溶液的组成 (39)2、缓冲溶液的PH值计算(对上表的计算:) (39)第五节盐类的水解 (42)一、水解常数(Kh)和盐溶液PH值计算 (43)1、一元弱酸强碱盐 (43)2、一元弱碱强酸盐 (44)3、一元弱碱弱酸盐 (45)4、多元弱酸盐和多元弱碱盐的水解 (46)(1)多元弱酸盐(Na2CO3) (46)(2)多元弱碱盐的水解(FeCl3) (47)二、水解平衡的移动 (47)1、浓度的影响 (47)2、温度的影响 (48)3、酸度的影响 (48)第六节酸碱质子理论 (49)一、酸碱质子理论 (49)1、质子论酸碱的定义 (49)2、酸碱共轭关系 (50)3、酸碱反应的实质和反应方向 (50)4、局限性 (50)二、酸碱电子理论 (51)第七节沉淀和溶解平衡 (51)一、溶度积 (51)二、溶度积与溶解度的相互关系 (52)1、溶度积与溶解度的相互换算 (52)2、(1)同类型的能溶化合物,可由其Ksp比较其溶解能力。
(53)(2)不同类型的电解质,不能直接由Ksp比较溶解能力的大小; (54)第八节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 (54)一、溶度积规则 (54)二、沉淀的形成 (55)1、沉淀生成的条件:Q > Ksp (55)2、沉淀的程度 (56)3、同离子效应 (58)4、盐效应 (59)5、络合效应 (60)三、分步沉淀 (60)四、沉淀的溶解 (61)1、转化成弱电解质 (61)①生成弱酸: (61)②生成弱碱: (61)O (61)③生成H2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62)3、生成难解离的配离子 (62)4、转化为另一种沉淀再行溶解(当上述方法都不溶时) (62)本章要求 (62)第四章氧化和还原 (63)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63)一、氧化数的概念 (63)1、定义: (63)2、规律: (63)确定氧化数的一般原则:P117 (63)3、氧化数与共价数(化合价) (64)二、氧化还原电对 (64)三、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65)1、氧化数法 (65)2、离子—电子法(适用于溶液中的反应) (67)第二节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 (69)一、原电池 (69)1、原电池的组成: (69)(1)半电池和电极 (69)(2)外电路 (70)(3)盐桥(是一种电解质溶液) (70)二、原电池表示方法 (70)一、电极电势 (71)1、电极电势的概念 (71)(1)标准氢电极 (71)(2)电极的种类 (72)ⅰ)金属—金属离子电极 (72)ⅱ)气体—离子电极 (72)ⅲ)金属—金属难溶盐—阴离子电极 (72)ⅳ)氧化还原电极 (72)(3)标准电极电势表 P530表3 (72)格式:氧化型 + ne ? 还原型φθ(氧化型/还原型) (72)φθ意义: (73)二、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Nernst方程 (73)①[氧化型]或[还原型]对φ的影响 (74)②酸度对φ的影响 (75)第三节电极电势的应用 (75)一、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相对强弱 (75)二、氧化还原反应可能进行的方向和次序 (75)三、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77)四、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79)1、什么叫元素电势图 (79)2、元素电势图的应用 (79)3、判断歧化反应能否自发进行 (80)4、判断歧化反应的逆反应能否自发进行 (81)本章要求 (81)第五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82)第一节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82)一、波函数与原子轨道(ψ);几率密度和电子云(|ψ|2) (82)二、四个量子数 (83)1、主量子数(n) (83)2、角量子数(l)(副量子数) (83)n,l的关系: (84)3、磁量子数(m) (84)) (85)4、自旋量子数(mS三、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 (85)1、屏蔽效应 (86)能量: (86)第二节多电子原子中电子的分布 (87)一、能量最低原理 (87)1、泡利不相容原理 (87)2、洪特规则 (88)特例:等价轨道在全充满、半充满或全空的状态下是比较稳定的。
.. 88 第三节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88)一、元素的外层电子构型 (88)二、族与价电子构型 (89)第四节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90)一、有效核电荷 (90)二、原子半径 (91)1、根据元素的原子存在的不同形式定义: (91)2、影响因素 (91)3、递变规律 (91)三、电离能(I) (92)1、定义 (92)2、影响因素 (92)3、递变规律 (92)四、电子亲合能(Y) (93)1、定义: (93)2、影响因素: (93)3、递变规律: (93)五、电负性(χ) (93)本章要求 (94)第七章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 (94)第一节离子键 (94)一、离子键的形成和特征 (94)1、离子键的形成 (94)2、离子键的特征 (95)二、离子的特性 (95)1、离子的电荷 (95)2、离子的电子层结构 (96)3、离子半径 (96)①同一元素: (96)②同一周期 (96)③同一主族 (97)第二节共价键理论 (97)一、价键理论(电子配对法) (97)1、氢分子共价键的形成和本质(应用量子力学) (97)2、价键理论要点 (98)3、共价键的类型 (98)①σ键和π键(根据原子轨道重叠方式不同而分类) (98)②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 (99)③配位共价键(配位键) (100)二、键参数 (100)1、键能:衡量共价键强弱的物理量。
(100)2、键长(用X射线法): (101)3、键角 (101)第三节杂化轨道理论和分子的几何构型 (101)一、杂化轨道的概念 (101)二、杂化轨道的类型和分子的几何构型 (102)① SP杂化和分子的几何构型 (102)② SP2杂化和分子的几何构型 (102)③ SP3杂化和分子的几何构型 (102)三、不等性杂化 (103)1、有孤对电子参加的不等性杂化 (103)①HO分子的几何构型 (103)2的几何构型 (103)②NH32、无孤对电子参加的不等性杂化 (103)第四节晶体的特征 (104)一、晶体的一般概念 (104)1、晶体与非晶体 (104)2、晶体的特性 (105)二、晶体内部结构 (105)第五节离子晶体 (106)一、离子晶体的特征 (106)二、离子晶体的类型 (106)三、晶格能 (107)第六节原子晶体 (107)第七节分子间力和分子晶体 (107)一、分子间作用力 (108)1、分子的极性 (108)2、分子的变形性 (109)①什么叫分子的变形性? (109)②影响分子变形性的内在因素 (109)③分子在外电场作用下的变形程度,用极化率α来度量 (109)3、分子间力 (109)①分子间力 (109)ⅰ)色散力(一切分子之间) (109)ⅱ)诱导力 (110)ⅲ)取向力(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 (110)②分子间作用力的特性 (110)③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111)4、氢键 (111)①氢键形成的条件 (111)②氢键的强度和性质 (112)③氢键的形成对物质b.p.、m.p.的影响 (112)二、物质溶解度原理 (112)三、分子晶体 (112)第八节金属晶体 (113)第九节离子极化 (113)一、基本观点 (113)二、离子极化作用(离子间的相互极化) (114)三、离子极化力和变形性 (114)四、离子极化的后果 (114)1、对化学键键型的影响 (114)2、离子极化作用导致化合物的颜色变深 (115)3、离子极化作用导致化合物的溶解度降低 (115)4、离子极化作用对卤化物m.p.的影响 (115)第十节混合型晶体 (115)层内: (116)层间: (116)本章要求 (116)第七章配位化合物 (117)第一节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117)一、配位化合物的定义 (117)二、配位化合物的组成 (117)三、配位化合物的命名 (118)第二节配位化合物的结构 (119)一、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要点 (119)二、配离子的配位数和几何构型 (119)1、配位数为2 (119)2、配位数为4 (120)(1)四面体结构 (120)(2)平面正方形 (120)3、配位数为6 (121)三、螯合物 (121)1、螯合物 (121)螯合物形成的条件: (122)2、螯合物的性质 (123)第三节配位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状况 (123)一、配离子稳定常数的表示方法 (124)1、分步稳定常数和总稳定常数 (124)2、不稳定常数 (124)二、配离子稳定常数的应用 (124)1、比较同类型配合物的稳定性 (124)三、配位平衡的移动及其应用 (125)1、配位平衡和酸碱平衡 (125)2、配位平衡和沉淀平衡 (125)3、配位平衡和氧化还原平衡 (127)4、配离子之间的转化 (128)第四节螯合物 (128)本章要求 (130)二、无机化学课后答案 (131)第一章物质及变化 (132)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36)第三章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平衡 (148)第四章氧化和还原 (167)第五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180)第六章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 (187)第七章配合物 (195)第八章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204)第九章铝锡铅砷锑铋 (208)第十章氢稀有气体卤素 (212)第十一章氧硫氮磷碳硅硼 (217)第十二章铜锌副族 (219)第十三章铬锰铁钴镍 (221)一、高职无机化学教案绪论一、化学的地位及作用:自然科学在纵向方面分为三个层次:工程技术、技术科学、基础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