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重点专业建设汇报濮元生目录一、学校概况 (3)二、专业发展介绍 (4)1.专业沿革 (4)2.专业建设现状 (4)三、专业建设取得的成绩 (5)(一)专业建设思路清晰,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5)(二)人才培养模式行之有效 (6)(三)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成效显著 (7)(四)教学团队建设成果丰硕 (10)(五)教学资源丰富 (11)(六)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 (12)(七)专业品牌特色彰显 (14)四、努力的方向。
(16)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是2005年批准设置的五年制高职专业,经过这几年的建设发展,本专业以其广泛的市场需求、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过硬的办学质量赢得了企业、社会、以及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评价。
本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尤其近几年发展迅猛,成绩显著,已进入第二批国家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行列。
下面我着重就这几年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学校概况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始建于1956年,隶属于江苏省教育厅管理,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江苏省首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示范职业学校,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325亩,建筑面积12万多平方米,教学设备总值3909万元,纸质图书11.71万册,电子图书30万册。
学校现有地质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商务管理系5个系,设有12个五年制高职专业。
其中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教育示范专业5个,江苏省课程改革专业试验点2个。
内设江苏省国土资源职业技能鉴定所、中国地质大学远程教育南京学习中心、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成人教育教学点,东南大学职教师资教育实习基地,江苏省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基地。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78名,其中高级职称71名,中级职称190名,“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70%以上,省级职教领军人才1名,省级专业带头人9名、省级“青蓝工程”骨干教师1名、省级骨干教师2名,省级“教学能手”3名,省级金牌教练5名,全国及江苏省德育先进个人2名。
2011年学校又有10项省级及以上课题获准立项, 2项成果分获江苏联合职业教学成果课一、二等奖,1项成果获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教师在省级及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300多篇。
学校积极探索“校行企三方联动,产学研立体推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现拥有1个国家级建筑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1个央财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基地,142个校外专业实训基地。
校企双方就教材建设、课程置换、师资培养、实习就业等领域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
各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
学校重视专业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职业技能比赛,近三年,学校在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获得国赛一等奖1个,省赛一等奖24个、二等奖20个、三等奖15个,在创新大赛中连续三年获得省最佳组织奖,获得省级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7个。
二、专业发展介绍1.专业沿革1979年学校更名地质技工学校。
1998年,学校增加普通中专教育,建名南京工程学校。
2001年学校获准开设“旅游服务”专业。
2002年划归江苏省教育厅管理,次年调整升格为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
该专业更名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2001-2004年以招收三年制中专学生为主。
2005年学校本专业获准招收五年制高职学生,并更名为“旅游管理”专业,本专业有两个方向即酒店方向和旅行社方向。
2.专业建设现状(1)招生情况2005年至今,本专业总共招收全日制五年制大专学生700余名, 2010年该专业被确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
2011年又被确定为第二批国示范重点专业建设行列。
表1 旅游管理专业在校生汇总表(2)师资情况该专业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10名,其中副教授2名,高级职称教师4名,省级以上专业负责人2名;本科以上学历10名,硕士学位教师6名;所有教师均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8名教师取得技师以上职业资格,导游资格面试评委2名,餐厅服务考评员3名;兼职教师9名,为该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
(3)实验实训条件该专业拥有先进的专业教学实训中心,校内实训基地教学设施齐备,技术先进,实操性强,拥有模拟导游室、中餐服务实训室、西餐服务实训室、语音实训室、商务谈判模拟中心等5个校内实训室,2个集生产、经营、教学、实训、创业为一体的校企合作实体即食尚餐厅和宝中旅行社。
实训设备齐全,能够充分满足本专业学生实践教学需要。
该专业设备总值达237.3 万元,生均值6561 元。
该专业先后与南京双门楼宾馆、钟山宾馆、德高国旅等16家大型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三、专业建设取得的成绩(一)专业建设思路清晰,培养目标定位准确1.学校立足全局,规划本专业建设与发展。
学校《“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旅游管理专业纳入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
依据该规划,系部制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计划》,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建设目标,提出“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做强做优旅游管理专业”。
思路清晰,经费有保障,建设措施得力。
2.准确定位五年制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该专业立足市场需求,多次深入合作企业开展专项调研,同时走访省市旅游行政规划及市场开发部门,全面了解本专业就业岗位(群)知识及技能结构要求。
调研结果显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广,主要就业岗位:现代酒店业餐饮管理与服务岗位、客房管理与服务岗位、前厅管理与服务岗位、酒吧管理与服务岗位、导游服务员,旅行社门市接待、计调、外联等管理与服务岗位。
其他就业岗位:旅游服务公司、旅游休闲度假区、景区(点),会展等服务与管理岗位、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接待岗位。
基于以上调研,系部将该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面向旅游行业的岗位群;具备从事旅游行业酒店服务、酒店基层管理、导游服务、旅行社计调接待、旅游产品开发、营销等综合职业能力,具有职业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实行专业调研论证工作制度。
学校专门成立了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其指导、调控作用。
近3年,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深入行业企业调研10余次,编写专业调研报告3份。
多次研讨、论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数易其稿,最终形成现行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方案。
该培养方案的突出优势为:形成“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即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岗位考核要求为标准,以“工学结合”教育为手段, 以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为基础,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为支撑,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为目标,循序渐进,全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行之有效本专业加强校企合作,多途径搭建工学结合平台,实现技能实训与岗位实践相结合,核心课程与技能证书相融通。
自办实体,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盘活实训设备,创建了“食尚餐厅”和“宝中旅行社南工校分社”。
企业内设教学点,在南京双门楼宾馆等企业设立教室。
通过自办实体和企业合作,分期、分批、分岗位安排学生实训实习,实现了工学交替,轮岗实习。
基于旅游企业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评价与职业技能鉴定对接,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相融通,双证率达98%。
其中职业资格证可根据不同的职业岗位方向,从“导游证、餐厅、客房服务职业资格证”中选择。
鼓励学生获取与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密切相关的“普通话、英语、计算机”等证书,以提高就业竞争力。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图1“ 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三)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成效显著1、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一方面根据旅行社、景区、酒店等旅游企业职业岗位群的需求,确定了旅行社服务与经营、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三个课程模块。
每个模块均以岗位职业能力和工作流程确定课程,编制了8门专业课程标准。
以项目为导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采取以工作项目为中心的原则整合课程内容,根据课程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职业能力设定工作项目,以工作项目为轴心整合课程内容形成课程单元,课程单元要和职业能力相对应,课程内容由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管理知识组成。
充分体现了课程结构、课程定位和课程内容的职业性,形成理论教学+认识实习+教师导学+校内实训+企业实践的课程教学体系。
另一方面建立由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老师组成的课程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形成由专家指导课程建设的机制。
专业课程设置之前,首先对企业的岗位群进行分析,充分分析企业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再进行岗位能力分解,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及对应的基本岗位能力、岗位核心能力。
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本专业的能力领域,每个领域再分解为若干项具体能力,最后列出各项能力对应的课程。
根据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构建课程体系。
确定培养岗位能力所对应的核心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紧贴企业的岗位技术要求,构建完善的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表2 旅游管理专业主要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表职业 岗位 工作任务 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 拟授课程核心课程 就业岗位 职业证书餐饮服务管理课程模块 餐饮服务岗 位 餐厅服务员 中 级课程标准 职业标准 客房服务管理课程模块 客房服务岗位 客房服务员 中 级 旅行社服务课程模块 旅行社服务岗位 导游员 初 级 课程系统 岗位群 系列证书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职业标准 职业标准 结合专业办企业 专业实训 在企业办班级 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2、精品课程成果初现。
我们自2009年开始结合旅游企业岗位特点,从旅行社、景区、酒店不同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以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为主线,确定了分批建设3门校级精品课程,分别是《餐饮服务与管理》《导游服务技能》和《模拟导游》。
其中《模拟导游》精品课程已于2011年初步建成并上网,目前正在完善。
《导游服务技能》结合国示范精品课程数字资源库建设已经于今年3月份开始筹建。
力争于2014年将《导游服务技能》课程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
3、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
自2008年以来,我们在专业教学中充分利用情景模拟、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等先进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
根据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企业工作场景,引进企业文化、开发仿真软件,实施情景模拟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课内实训、校内基地实践、技能大赛、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在加强专业信息化建设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广泛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占70%,部分课程实现在线学习、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