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重庆市开州区长沙镇中心小学何远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课程教学改革使我深切的感受到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它既能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又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真正挖掘出了每一个学生的内在潜力,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落到了实处,让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发生了根本转变。
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开花结果。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师生关系的定位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课堂,老师的任务是做好引导者的角色。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过去老师主动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立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开掘与培养,让学生在学生中掌握、认识和发现知识,并在深入地探究中获取学习的乐趣,养成敢于尝试、追根问底的科学精神,而学生自主与合作意识,也不会因为我们探究的逐渐深入而淡化。
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要从以下几点入手: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只要走进课堂,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教师仍然“扮演”课堂的主角,学生依然是听众,是观众,最多也只是当一当教师的配角。
现在还有许多教师停留在“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状态。
教师怕学生不懂,讲得多,问得碎,怕学生“乱”,不敢放手,处处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一旦出差错,不等学生把话说完就立即打断,予以纠正。
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讲几句完整的话,没有独立思考解决几个问题。
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一些旁观,少一些干预,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每一个知识层次的探究,让其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部分教师仍然迷信“灌输出人才”,重知识,轻能力。
在他们眼中,学生只是书柜,是知识存贮器,学生掌握的知识愈多愈好,这样可以有效地应付知识型的书面考试,这样才能出教学效果;至于培养学生能力,开掘学生潜能,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统统不必去考虑,一句话,学生只要会做题,在考试中能考出好的分数就行了,其它的都是次要的。
不难看出,这是一种典型的应试教育观念,这种观念是以知识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这种培养目标来指导教学,势必导致学生高分低能,成为应付考试的机器。
这样的观念恰恰与当前所推行的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极不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目标认为,教学是为了人的发展,是着眼于的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是以人为本。
为此我们应该把发展学生能力,开掘学生潜能,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
课堂教学应积极探索实施探究式、合作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显示出他们的灵性,抒发他们的感情,发表他们的看法,展示他们的作品,发挥他们的特长。
一些教师十分拥护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力主教育创新。
但是,由于多年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一时间跳不出旧模式的束缚,不敢大胆放手,担心一旦还“权”于学生,会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会降低教学效果。
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主动权,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在课堂上“吵吵闹闹”,初看上去,“这哪里是在上课?”然而担心是多余的,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只有在课堂上大胆让学生“闹”起来,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闹”中充分展示自己,在“闹”中探究,在“闹”中思索,在“闹”中讨论,在“闹”中体验,在“闹”中学到了知识,在“闹”中发展了能力,总之,在“闹”中受到教育。
作为师者,在这一“闹”剧中,则要当好引导者,当好主持人,甚至参与其中,驾驭着这场“闹”剧有秩序地顺利地向前发展。
担心是不必要的,必要的是认真考虑如何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动起来.如何设计课堂教学程序,有效地驾驭课堂。
二、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一节课四十分钟,要让学生接受所教知识,教师必须将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积极动手,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绝不代劳。
即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主动地学习,养成自己学习、分组自由讨论、自己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
对于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老师在此过程中可在教室内巡视,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如此,老师在课堂上起的作用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也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觉性,还避免了老师以往在课堂上口干舌燥的讲解,何乐而不为呢?三、把自主表现的空间还给学生。
教师的责任不是把学生训练成像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让学生拥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练、自己去学,就给了部分学生表现的良机,比如有的学生想当小老师,就组织一些有共同爱好的同学一起来练习,培养了组织能力;有的学生在练习时想出了新方法,得到了老师的肯定,那劲儿别提有多得意了。
记得一次上数学课,是要求学生用量角器量不同角的角度的大小,我刚讲完,没想到一个学生莫名其妙地跑了上来,我想他肯定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出乎意料的是,他向我借量角器,脸上露出神秘的笑容。
我本来想批评他不遵守课堂纪律,但又想知道结果,于是我爽快的把量角器借给他。
更没想到的是当我让他走上台前演示时,让我大吃一惊,不光是我还有很多学生,都不约而同的叫出声来:拿反了!再仔细看原来是他想告诉大家反着量,只要用180度减去看到的度数也可以读出度数来呀!我又看到那个学生得意、灿烂的笑容,我当场表扬了那位学生。
后来我再去上数学课,那位学生就特别爱动脑筋。
由此让我想到,对于学生的创造欲望——哪怕是只有一丁点的智慧火花,我们也必须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地去精心保护,多给他们成功的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否则,创造的幼苗就会很容易的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多些理解和宽容,就会多些成长和创造。
四、把话语权还给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说话的权利,而且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学会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可是,我们的希望和看到的有时候相反,学生总不能大胆地谈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可是下课的时候,一个个说得滔滔不绝。
课堂上缺什么呢?学生不想说,不能说,久而久之就不会说了。
教师对目标的把握、问题的设置、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课堂良好氛围的营造,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例如:在教学比多少一课时,在学生看图设问后,让学生四人一组,看书上的主题图说出:你认为谁多?多几个?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我是用连线的方法,一个男同学对着一个女同学,最后发现男同学比女同学多1人。
有的说:我是用数的方法得出来的,男同学10人,女同学9人,10比9多1,所以男同学比女同学多1人……最后,在学生的信息反馈中,归纳总结出比多少的两种方法和数一数比法的三个步骤。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新课的教学从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群言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把“学习”还给学生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如: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都要看个位,被3整除的数能不能也看个位?”这时我因势利导反问其他同学说:“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能不能看个位,谁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当老师问道后,同学们积极地写啊,算啊,当大家用实例说明不能只看个位决定能否被3 整除时,又有一个同学提出一个问题:“被3整除的数不能用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我们来看看能被3整除的数都有什么共同特征,说不定就可以找到啊。
”于是教师和同学们一同探讨起来,用了很多的实例来证实了他们的想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了确切的结论。
这样的课堂,让学生体验了自己质疑,自主探索,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活跃了他们的思维。
六、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鼓励学生的创造性,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内部活动,活动又是认识发展的基础。
我们教师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跳起来摘苹果,只要学生能探索出来的,不要代替,教师应大胆放手;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尽量不要暗示;要多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
如:我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时侯,让学生先计算:①17.2÷4;②16.8÷28。
复习一下商不变的规律,通过复习前面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法则,接着把①式改为17.2÷0.4让学生尝试计算。
这就使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知识之间产生了矛盾冲突,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在学生渴望获得新知识的心理背景下,教师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启发学生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使矛盾得到解决。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操作中领悟,在操作中发挥创造的潜能。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组织形式。
在小组合作时每个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愿意说、愿意做、愿意交流,是学生最喜欢表现的一种形式。
独立操作与小组合作操作、小组讨论互相启发相结合。
这样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既获取知识,又培养了能力,还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分小组拿出事先准备的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塑料片,拼成一个长方形,看有几种拼法?并分小组填写实验记录。
这样各小组学生分组合作,有的拼摆,有的记录。
最后对实验记录进行观察分析、讨论。
最终他们领会到:在3种拼法中,无论长、宽怎样变化,拼成的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是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