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技术规范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技术规范
危险性模型
防灾减灾能力模型 区划
敏感性区划
危险性区划
易损性区划
防灾减灾能力区划 区划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验证
图 3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技术流程
四、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1 孕灾环境敏感性 (1)孕灾环境因子分析 从洪涝形成的背景与机理分析,孕灾环境主要考虑地形、水系、植被等因子 对洪涝灾害形成的综合影响。 地形:主要包括高程和地形变化。地势越低、地形变化越小的平坦地区不利 于洪水的排泄,容易形成涝灾。 水系: 主要考虑河网密度和距离水体的远近。 河网越密集, 距离河流、 湖泊、
2
图 1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的形成
2、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的概念框架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是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 承灾体易损性和防 灾减灾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函数可表示为: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f(敏感性,危险性,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是由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和 防灾减灾能力四个主要因子构成的,每个因子又是由若干评价指标组成。根据自 然灾害风险理论和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的形成机制, 建立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概 念框架(图 2)。
总则
气象灾害是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由于地理位置、地 形地貌和天气气候的特殊性、复杂性,属气象灾害多发区,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 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经济总损失的 70%以上。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一些极端天气 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可能会增加,各种气象灾害出现频率也将会增加。因而减轻 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是各级政府关心的问题, 也是气象部门面临的一项重 要任务。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工作是基于灾害风险理论及气象灾害风险形成机制, 通过对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多因 子综合分析,构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的框架、指标体系、方法与模型,对暴 雨洪涝灾害风险程度进行评价和等级划分,借助 GIS 绘制相应的风险区划图系, 并加以评述,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本项工作是防灾减灾的一项基础工作,在减 灾规划与预案制定、国土规划利用、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灾害 管理、法律法规制定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也是科学决策、管理、规划的重要 内容。 一、定义 气象灾害风险:指各种气象灾害发生及其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孕灾环境: 指气象危险性因子、 承灾体所处的外部环境条件, 如地形地貌、 水系、 植被分布等。 致灾因子:指导致气象灾害发生的直接因子,如暴雨、干旱、台风等。 承灾体:气象灾害作用的对象,是人类活动及其所在社会中各种资源的集合。 孕灾环境敏感性: 指受到气象灾害威胁的所在地区外部环境对灾害或损害的敏感 程度。在同等强度的灾害情况下,敏感程度越高,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越 严重,气象灾害的风险也越大。 致灾因子危险性: 指气象灾害异常程度, 主要是由气象致灾因子活动规模 (强度) 和活动频次(概率)决定的。一般致灾因子强度越大,频次越高,气象灾害所造 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气象灾害的风险也越大。 承灾体易损性:指可能受到气象灾害威胁的所有人员和财产的伤害或损失程度,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
敏感性 地形 水系
危险性
易损性 地均人口 地均 GDP
防灾减灾能力 人均 GDP 防洪除涝面积
暴雨过程强度 暴雨过程频次
植被覆盖度
耕地比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图 2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概念框架
3
3、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技术流程 基于 GIS 技术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技术流程(图 3)。
数据收集
GIS 数据
水系: 主要包括河网密度和距离水体的远近。半径范围内河流的总长度作为 中心格点的河流密度, 半径大小使用系统缺省值。 在1: 5万GIS中采用100米×100 米的网格计算河网密度。 距离水体远近的影响则用GIS中的计算缓冲区功能实现, 其中河流应按照一级河流 (如长江、 淮河等) 和二级河流 (如支流和其它河流等) 、 湖泊水库应按照水域面积来分别考虑, 可分为一级缓冲区和二级缓冲区, 给予0-1 之间适当的影响因子值,原则是一级河流和大型水体的一级缓冲区内赋值最大, 二级河流和小型水体的二级缓冲区赋值最小,表2和表3给出了参考值。河网密度 和缓冲区影响经规范化处理后,各取权重0.5,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求得水系影 响指数。
1
如人员、牲畜、房屋、农作物、生命线等。一个地区人口和财产越集中,易损性 越高,可能遭受潜在损失越大,气象灾害风险越大。 防灾减灾能力:受灾区对气象灾害的抵御和恢复程度。包括应急管理能力、减灾 投入资源准备等,防灾减灾能力越高,可能遭受的潜在损失越小,气象灾害风险 越小。 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指在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防 灾减灾能力等因子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的基础上, 为了反映气象灾害风险分布的地 区差异性,根据风险度指数的大小,对风险区划分为若干个等级。 二、 数据资料 灾情资料:1984-2007 年暴雨洪涝的灾情普查数据(受灾人口、受灾面积、直接 经济损失等) 。 气象资料:气象站 1961-2007 年逐日降水数据。 社会经济资料:省统计局 2008 年出版的统计年鉴,采用以县(区)为单元的行 政区域土地面积、年末总人口、耕地面积、国民生产总值(GDP) 、防洪除涝面积 等数据。 基础地理信息资料:收集高程、水系、植被等 1:5 万 GIS 数据。 三、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的概念框架和技术流程 1、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形成机制 暴雨洪涝灾害是自然界的暴雨作用于人类社会的产物, 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 的一种表现。 由于暴雨洪涝灾害的最终承灾体是人类及人类社会的集合体, 因而, 只有对承灾体的部分或整体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暴雨洪涝才能称为暴雨洪涝 灾害。 从灾害学的角度出发,形成暴雨洪涝灾害必须具有以下条件: (1)存在诱发 暴雨洪涝灾害的因素(致灾因子)及其形成洪涝灾害的环境(孕灾环境) ; (2) 暴雨洪涝影响区有人类的居住或分布有社会财产(承灾体 ) ; (3)人们在潜在的 或现实的暴雨洪涝灾害威胁面前,采取回避、适应或防御洪涝的对策措施(防灾 减灾能力) 。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形成理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是由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 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四部分共同形成的(图 1) 。
社会经济数据 数据
气象数据
灾情数据
GIS 数据库
敏感性分析
危险性分析
易损性分析
防灾减灾能力 评价
高程 地形变化 河网密度 植被覆盖度 . . . . 敏感性模型
暴雨过程强度 暴雨过程频次 . . .
地均人口 地均 GDP 耕地比重 . . . .. . 易损性模型
人均 GDP 防洪除涝面积 . . .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技术规范 (讨论稿)
2009 年 2 月
目录
总则 .......................................................................................................................................................... 1 一、定义 .................................................................................................................................................. 1 二、数据资料 .......................................................................................................................................... 2 三、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的概念框架和技术流程 .................................................................................. 2 四、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 4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附录 5 附录 6 附录 7 附录 8 规范化方法 ............................................................................................................................ 11 加权综合评价法 ................................................................................................................... 11 百分位数法 ........................................................................................................................... 11 自然断点分级法 ................................................................................................................... 11 区划等级命名 ....................................................................................................................... 12 山洪灾害孕灾环境指标及防灾减灾能力指标说明 ........................................................... 12 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指标说明 ............................................................................... 13 流域暴雨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与评估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