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评语大全之自然景观评语

评语大全之自然景观评语

自然景观评语【篇一:何谓景观评价】1. 何谓景观评价?简述其特点和主要内容。

概念:景观评价是对景观属性的现状、生态功能及可能的利用方案进行综合判定的过程。

特点:(1)评价研究对象的特定性和针对性(2)评价标准的相对性和发展性(3)评价指标和结果的时空尺度性(4)评价指标的可调控性主要内容:(1)景观质量现状的评价(自然和人文属性)(2)景观的利用开发评价或适宜性评价(比较与评估)(3)景观功能价值评估(货币化)1)是通过评价景观的自然属性健康状况及视觉美学意义,对景观的保护和开发提出建设性建议;2)则主要通过对景观可能的若干利用方案进行适宜性评估,更多的是为了发展生产的需要;3)是景观资产评估的过程,实质上是对景观质量、景观生产价值进行综合并货币化的过程,注重景观价值潜力的转化过程。

2.景观美具有哪些特性?其评价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特征:景观美的多样性(世界的多样性)景观美的社会性(与人发生关系)景观美的可愉悦性(满足人的感官)景观美的时空性(随时空变化而变化)评价的基本原则:(1)直觉性原则(2)功利性原则(3)功能性原则3.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方法有哪些?试述各方法的主要步骤及其优缺点。

评价方法:(1)描述因子法:描述因子法(descriptive inventories)是通过对景观的各种特征或成分的评价获得景观整体的美景度值。

此法首先选择和定义一系列被认为与美景度有关的景观特征或构景成分;然后从这一系列构景要素上对每个具体景观作出评价。

记录每个景观中各种特征的存在与否,并统计其数目,在有的情况下,给每种特征赋予一个数值;最后将每个景观的构成特征与美景度联系起来。

有时只是单纯地对记录结果求和,有时则是综合各种特征或特征值,从而获得一个美景度指数。

优:此法的难点就在于所选择的景观特征要适用于多种不同的特征,同时又能充分地把多种不同的景观区分开来。

litton指出描述因子法不仅适用于各种尺度的景观评价,而且同时适用于规划或设计服务的景观评价。

因此这种方法在景观质量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缺:一是其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应用者的专业知识和判断,以及依赖于所选择的描述性特征与美景度之间的相关性;二是这种方法难以直接将各种景观特征与美景度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亦即很难建立起景观特征与美景度之间的关系模型。

(2)调查问卷法:调查问卷法(surveys and questionnaires)实际上是一种实验心理学的方法。

它是通过向公众提问(可以是口头或表格等方式)汇总的结果来评价公众对景观的满意程度或可接受程度。

这种方法是建立在一个重要的但通常没有明确提出的假设之上,即受调查人所表达的对景观的喜好程度是与景观美关联的,即人们越喜欢的景观就是越美的景观。

优:在于把多数人的意见作为评价的标准,同时比较方便、经济,只需整理一套问题清单并做成问卷即可,不需要进行艰苦的野外工作和图片处理,对问题的选择不受森林资源现状的限制,并且问题的大小完全可以根据目的任意确定。

缺:对同一内容在不同的问法下可能会得到完全不同的反应,因此,如何措辞显得很关键。

此外,这种方法的调查工作需要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而且有时候公众在回答问题时所作的选择与面对景观实体或图片时所作出的选择相互矛盾。

(3)直观评价法:直观评价法(perceptional preference assessment)在很多方面与问卷法相似,都是通过公众的评判来评价景观质量。

但这种方法是从心理物理学理论衍生而来的。

心理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建立环境刺激和人们感觉、知觉和判断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手段的学科。

景观美学评价中正是运用了该学科的主要思想,把景观与审美的关系理解为刺激与反应的关系。

因此,这种方法通常又称心理物理学方法(psychophysical method)。

优:一是以公众评判为依据,而不是依靠少数专家;二是景观的物理特征能够客观地加以测定,这样就避免了大量运用诸如多样性、奇特性等形式美原则或其他生态学原则所带来的不便。

4.简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及其基本原则。

内涵: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可以分为4个层次:生态系统的生产(包括生态系统的产品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等);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传粉、传播种子、生物防治、土壤形成等);生态系统的环境效益(包括缓减干旱和洪涝灾害、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处理废物等);生态系统的娱乐价值(休闲、娱乐、文化、艺术素养、生态美学等)。

基本原则:自然生态系统服务性能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评价的主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它们都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属性;自然作为进化的整体,是生产服务性功益的源泉;自然生态系统是多种性能的转换器5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通常可分为哪几类?第一,直接利用价值,主要指生态系统产品所产生的价值,可以用产品的市场价格来估计;第二,间接利用价值,主要指无法商品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第三,选择价值,它是人们为了将来能流够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某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支付意愿;第四,存在价值(又称内在价值),它表示人们为确保这种生态服务功能继续存在的支付意愿,它是生态系统本身具有的价值,与人们是否进行消费利用无关。

6如何理解生态系统健康?简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要点。

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系统的综合特征,它具有活力、稳定和自我调节能力。

一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在结构、功能与理论上所描述的相近,那么它们就是健康的,否则就是不健康的。

一个不健康的生态系统往往是处于衰退、逐渐趋向于不可逆的崩溃过程。

健康的生态系统具有弹性,保持着内稳定性。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变化都是有害的,它与系统多样性相联系,多样性是易于度量的。

事实上,生态系统健康可能更多地表现于系统创造性地利用胁迫的能力,而不是完全抵制胁迫的能力。

健康的生态系统对干扰具有弹性,有能力抵制疾病,是系统在面对干扰时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弹性能力越大,系统越健康,弹性强调了系统的适应属性,而不是摆脱它。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要点第一,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不应该建立于单个物种的存在、缺失或某一状态为基础的标准上。

不应该仅停留在对物种大量的调查或统计的基础上。

同时应有实验室的工作配合。

第二,系统健康评价应该能反映人们对生态系统可能发生的相应变化的认识。

第三,虽然作为最佳的健康评价度量应该是最简单的、可以系列化、有可分辨的变化状态,然而生态系统健康不是一个单一的数值。

因为单一数值将多个维度(一维度代表以类型项目)压缩到了一个几何级数上、维度为零的程度。

第四,系统健康评价的标准该与在数值上的变化相对应,即使给几十年,发生的数量改变也不应该出现间断。

健康的度量应该具有统计学属性。

第五,考虑到最小数量的观察,系统健康的度量应该与观察次数不具相关性。

7何谓生态风险?它有哪些特点?生态风险指一个种群、生态系统或整个景观的正常功能受外界胁迫,从而在目前和将来减少该系统健康、生产力、遗传结构、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一种状况。

生态风险具有如下特点:不确定性、危害性、内在价值性、客观性8简述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步骤和方法。

步骤:(1)研究区的界定和分析“区域”是指在空间上伸展的非同质性的地理区。

在进行区域生态风险评价之前,首先必须对所要评价的区域有所认识和了解,根据评价目的和可能的干扰及终点,恰当而准确地界定研究区的边界范围和时间范围,并对区域中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2)受体分析“受体”即风险承受者。

生态系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和等级,在进行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时,通常经过判断和分析,选取那些对风险因子的作用较为敏感或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关键物种、种群、群落乃至生态系统类型作为风险受体,用风险的受体来判断、分析或代替整个区域的生态风险。

(3)风险源分析“风险源分析”是指对区域中可能对生态系统或其组分产生不利作用的干扰进行识别、分析和度量。

(4)暴露和危害分析“暴露分析”是研究各风险源在评价区域中的分布、流动及其风险受体之间的接触暴露关系。

(5)风险综合评价“风险评价”即评估危害作用的大小以及发生概率的过程。

风险评价是前述各评价部分的综合阶段。

(6)区域生态风险管理对策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可以进一步提出综合的以及针对某个风险源、某方面影响的区域生态风险管理对策。

方法:生态风险评价,指受一个或多个胁迫因素影响后,对不利的生态后果出现的可能性进行评估。

由于生态风险评价首先起源于环境科学领域,因此,最初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很多集中在评价污染物可能给生态系统及其组分带来的概率损失领域。

然而,自然界中对生态系统具有危害作用且具有不确定性的因素不仅是污染物,各类灾害(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转基因生物的逃逸、生态入侵、景观结构的恶性改变等,对人类生存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都存在极大的威胁,这些一旦发生必然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损害,从而危及生态系统及其内部组分的安全和健康,因而它们也是生态系统的风险源。

【篇二:自然风景质量评价】自然风景质量评价--bib-lcj审美评判测量法(本文发表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8,10(2):1-11)摘要关键词 bib-lcj法,风景评价,风景美学,湖泊风景引言风景质量评价是风景资源系统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亦是风景资源管理[1]的重要环节。

世界上许多国家对此十分重视,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则刚刚起步。

风景质量评价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风景审美评判测量;风景要素分析和建立风景质量评价模型。

本文主要对风景审美评判测量方法进行探讨,并对不同类型的人在风景审美方面所反映出的特点及相互关系作了分析。

关于风景审美评判测量,目前采用的方法有多种[2],其中有两种方法一般认为是最好的[3],其一是评分法-sbe法(scenic beauty estimation)[4],其二是比较评判法-lcj法(law of comparative judgemment)[5,6]。

这两种方法都是从瑟斯顿和托格森的有关态度测量法[7,8]演化来的。

在本质上两者差别甚微,但在具体的测量程序上却有所不同,它们各有优缺点。

sbe法多以幻灯片作为评判测量的媒介,通过逐个评分(五分制或十分制)制定一个反映各风景优美程度的美景度量表;其最大优点是能对大量风景进行评价,但它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各风景之间缺乏相互比较的机会,并且往往使量表两的密度加大,这将影响有关相关分析的可靠性[2]。

lcj法又有两种比较评判途径: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2],这两种方法都有很高的可靠性,但对偶比较法因为工作量太大而限制了风景样本数目,而等级排列法则因为人的辨别能力的局限性,限制了风景样本的数目,所以,lcj法只适用于小样本(小于20)风景的评价。

本文提出了bib-lcj审美评判方法,并运用该方法探讨了不同类型的人风景审美的特点和审美方面的相互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