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构主义诗学》

《结构主义诗学》


• 卡勒在乔姆斯基“能力”与“表现”这一对语言 学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文学能力说。对于卡 勒而言,诗学研究的真正对象不在于具体的文本本 身,而在于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可理解性。“作 品为什么可理解? 在于读者的内在能力。因此要 解释作品的可理解性,就必须阐明使读者能够理解 它们的隐含的知识和常规———内在化了的一种 能力。按照这种解释,卡勒显然是想把注意的焦点 从文本转向读者。
距离与指示词(Distance and deixis)
• 距离——非个人化,指读者与诗人之间毫 无交情,阅读一位诗人写的一首诗与阅读 他写的一封书信使用完全不用的阐释方式。 书信是纳入普通语言交流范畴的,需要了 解各种外部环境才能阅读,如书信中的 “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个体,恰如书信 中的称谓“您”一样,书信在某一特定的 时间、特指的环境中写成,所以要把书信 当成一种具体个人的行为来阅读。然而, 诗歌不存在特定的时间性,也不存在书信 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第四,或许可以称之为对于艺术性的符合 自然的态度,其中,文本能够明确援引或 揭示第三类逼真性,以增强自身的权威性。 有一套约定俗称的自然衡量文本的逼真性
• 第五,某些互文性产生的比较复杂的逼真, 意指一部文本以另一部作品为基础或起点, 因此理解时必须考虑与后者的关系(扭曲 模仿与反讽)。
三 抒情诗的诗学(诗性期待)
• 第二,一般的文化文本(文化逼真性):文化的 参与者所共同承认的知识是这一文化的组成部分。 eg:巴尔扎克笔下的朗蒂伯爵被描写成“矮小、 丑陋、满脸的麻子,像西班牙人那样郁郁寡欢, 又像银行家那样让人腻味”,他在这里就运用了 两种逼真。前三个形容词容易理解,人具有这些 属性也是自然的、可能的。但是后两项比较包含 了在一定文化中被认可为真实 的文化属性或范式。
归化——阅读
• 归化(Naturalized):从内容层面上,把 书文中奇特的、形式的、虚构的成分还原 的过程。 eg: 悲伤插上时间的翅膀飞走了——悲伤不 会长久存在 归化在理解这个句子的过程中体现:时间 没有翅膀,因此也不会飞走,这里运用了 拟人修辞手法,还原之后就变成“悲伤不 会长久存在”。
阅读期待
• • • • 距离与指示词(Distance and deixis) 有机的整体(Organic whole) 主题与顿悟(Theme and epiphany) 阻遏与复源(Eesistance and recuperation)
• 诗的本质:在于其强加给读者的一种阅读 方式。
• 阅读期待:由于诗歌在文学中的地位受到某种独 特的重视,从诗学观点上分析诗歌就是具体阐明 使诗歌语言纳入与普通语言不同的目的论或最终 归宿的程式性期待究竟包含了什么,而这种期待 或程式又如何产生了形式手法的效果,以及为诗 歌吸收同化的外部环境的效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小结:文本的意义是由读者的文学能力(即读者 所掌握的阅读文学作品的程式)所决定的。但文 学能力不是先天赋予的或超验的,文学能力是一 种后天的训练,是一个人在受教育过程中接触文 学、积累了经验,从而掌握了一套阅读文学作品 的程式,这个人就是卡勒认为的“有文学能力” 的读者,当然,文学能力并不是研究个体的具体 文学能力,而是把它当做文学研究的一个视角来 研究。
语言基 础 与阐释 方式的 关系 教育背 景
文学能 力 与文学 批评的 关系 文化与 时代
• 文学能力:文学研究探讨潜存于读者阅读 行为背后的那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式系统, 这 些程式系统制约着读者对文学的理解和阐 释,而这些程式一经内化,便成为了读者的文 学能力。
语言基础
• 基于乔姆斯基“能力”与“表现”这一对语言学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 他的文学能力。 • 掌握语言是理解诗歌的基础,但理解诗歌的决定性因素是阅读程式。 eg:昨天在七号公路上一辆汽车以时速一百公里行驶,撞上一棵法国梧 桐树。车内四人丧生。(一则普通的新闻报道) 昨天在七号公路上∕ 一辆汽车以时速一百公里行驶撞上∕ 一棵法国梧桐树∕ 车内四人∕ 丧生。 (按诗歌形式排版)
• 结构主义诗学的目的和任务:揭示并说明 隐藏在文学意义背后、致使该意义成为可 能的理解和阐释系统。
诗学(结构主义诗学)
• 文学能力 (阅读程式)
• 程式与归化(写作与 阅读) • 抒情诗的诗学(诗性 期待) • 小说的诗学(小说期 待)
文学 能力
程式 与归 化
小说 的诗 学
抒情 诗的 诗学
一文学能力(阅读程式)
《结构主义诗学》 —乔纳森.卡勒
Agenda • 简要介绍乔纳森.卡勒及其《结 构主义诗学》
• 重点介绍《结构主义诗学》第 二部分 诗学
乔纳森.卡勒
• 乔纳森· 卡勒(Jonathan Dwight Culler)在文学理论 和比较文学研究领域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 学者。他于1944年出生在美国的一个学术世家,父 母皆为大学教授,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卡勒后来的学 术研究之路奠定了基础。 • 卡勒中学毕业后入哈佛大学学习,于1966年以“最 优秀成绩”( summa cum laude)获得历史和文学 学士学位,并作为罗兹奖学金的资助学者(Rhodes Scholar)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于1968年获比较文 学学士学位,后又于1972年被授予现代语言学博士 学位。
• 卡勒的“结构主义诗学”,并不以发现或派 定具体文本的意义为旨归,而是要确定文学 意义产生的条件。 • 卡勒的诗学诉求把文学批评和研究导向了 阅读活动,正是读者的阅读活动对架构诗学 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 建立一套有关(读者)文学能力的理论,这就是 卡勒规定的诗学的任务。
• 卡勒主张,文学研究的焦点既非具体的文本 本身,又不是对传统的文学体系的过分倚重, 而应从读者入手,从读者的文学能力出发,来 探讨读者的阅读行为,探讨潜存于读者阅读 行为背后的那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式系统,因 为正是这些程式系统制约着读者对文学的 理解和阐释,而这些程式一经内化,便成为了 读者的文学能力。
《结构主义诗学》
• 本书基于卡勒的博士论文《结构主义:语 言学模式的发展及其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 的基础上,结合他在剑桥大学开设的一系 列关于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讲座,完成了 《结构主义诗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和文 学研究》,简称《结构主义诗学》。
《结构主 义诗学》
结构主义 和语言学 模式
诗学
前景
• 第一部分 结构主义和语言学模式 首先从理论 上阐述了文学研究中的结构主义与语言学的关系, 对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各自的领域内作了 细致分析,批判继承了前人的优秀思想。 • 第二部分 诗学 阐发结构主义诗学观,卡勒巧 妙地从英美语言学传统中发掘出与索绪尔语言学 的关键术语相对应的概念,并有效地将它们转化 为结构主义诗学的理论依托。 • 第三部分 前景 对来自更为激进的后结构主义批 评进行反驳。
• 文学能力受文化与时代因素影响
文学能力与文学批评的关系
• 文学能力为文学批判提供了一种机制,是 批判的依据。一个批评家进行文学批评的 前提是具备理解文本的文学能力,理解必 须紧扣文本内容,与文本密切相关,并不 是心血来潮的主观想法。
文学能力与阐释方式的关系
• 文学能力对阅读模式——阐释活动有很大 依赖,文本体裁不同,阐释方式不同,阅 读模式不同。
诗歌 语言
抒情 诗的 诗学
阅读 期待
形式 布局
诗歌语言
• 诗居于文学经验的中心,因为它是最明确 地强调了文学的特殊性,强调了用以表达 个人世界的经验感受。诗的特殊性使之与 一般语言相区别,诗的文字记录虽属语言 交流的范畴,然而,诗的特殊性已经改变 了这一语言交流范畴。 • 诗行断句、节奏、韵律等等形式使诗成为 一种非个人的客体,诗中的“我”和“你” 成了诗歌的构造部分。
二 程式与归化(写作与阅读)
• 程式——写作
• 归化——阅读
程式——写作
• 一切书文(写作形式)形态都具有口语形 式所不具备的永久性(Nonmentality),书 文是一种硬化了的语言,有其独立的存在, 它的任务不在于为思想提供一个入口,而 在于以其实在的统一性或符号的投影,把 一种语言形式在其形成之前的意象硬性抛 掷在读者面前。
• 归化(Naturalized):从方式上,对一个文本进 行归化的过程就是将它与某种话语或模式建立关 系。这种话语与模式是逼真性的化身。 • 归化↔逼真 逼真性的三条涵义:首先,“所谓逼真性,是某 一具体文本与另一种普遍而散漫的、或许可以称 之为‘公论’的文本之间的关系”。其次,所谓 逼真性,是在某一具体体裁中受到传统的认可或 期待的东西:“有多少种体裁就有多少种逼真”。 最后,只要一部作品试图让我们相信它与现实、 而不是与它自身的规律相一致就可以说这是这部 作品的逼真性。
卡勒的结构主义诗学观总括
• 结构主义是二十世纪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一 种动向,这种动向比较不大看重因果说明,而强调指 出:为了理解一种现象,人们不仅要描述其内在结 构———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要描述该现象同 与其构成更大结构的其它现象之间的关系。 • 严格意义上,结构主义一词通常限于指现代语言学、 人类学和文学批评中的一些思想流派。在这三个 领域中,结构主义试图重建现实现象下面的深层结 构体系,这些体系规定现象中可能出现的形式和意 义。
• 从逼真性的五个层次解说归化: 第一,社会造就的文本——所谓的“真实 世界”。运用“一个社会中被认为是符合 自然的态度对待这个文本(“习惯”的文 本),人们对这一文本习以为常,已经不 觉察它是文本。” eg:人的喜怒哀乐也是一种文本,但人们 已经对它们习以为常,不认为它是一种文 本。 这一层面的逼真 强调自然态度的文本。
• 指示词——所指,诗中的模糊人称代词以 及指示词一般不指示它们本身,
有机的整体(Organic whole)
• 诗歌本身不是一个相互联系、连贯的统一 体,内在的完整性与连贯统一只是读者的 阅读期待,假设一首诗存在一个有机统一 性,并对其存在的间隙进行阐释。 • eg:Spring...... (春天)...... Too long...... (太长)...... 首先假设存在一个完整性,然后再对间隙 进行阐释,或者去探索填补这些间隙有哪 些可能性,或者径直认为这些间隙就是意 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