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高考背景下××中学发展的困局与突破调研报告

新高考背景下××中学发展的困局与突破调研报告

②班级学生相对固定,德育教育由副校长具体负责,政教处牵头和班主任的带领下进行。

(二)“分层走班”教学试点年级教师生调查
2019届、2020届两个年级在2017年上期,利用周末进行分层走班教学试点。

1.进行以上两年级试点任课教师调查问卷。

2.进行以上两年级试点学生的调查问卷。

二、学校面临的困境
1.教师观念转变的困境
选课走班的施行不仅增加了班级数,改变了现有教学的模式,而且学生还拥有自主选择教师的权利,同时教师还面临着素质提高的挑战,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从而使不少教师在教学上出现消极和倦怠行为,对选课走班打马虎眼,这严重影响了选课走班的教学质量。

2.教育管理的困境
一是教师常规管理复杂化。

选课走班实施后每位教师要针对不同学情进行有差别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因此教师的集体备课、交流学习、教研组活动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生活与教学管理架构都需重构。

二是师生有效沟通存在障碍。

选课走班教学下,行政班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对号入座”,但在教学班中,教师面对的学生不断变化和成倍增长,而有的教师又缺乏把“我的学生”变成“我们的学生”的理念,只能通过课堂渠道展开带有陌生感的临时性师生对话,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互不相识”。

三是学生学习管理复杂化。

实行选课走班让教学班、行政班并存成为学校管理常态,却出现行政班管理职能弱化、教学班集体观念淡薄的现象,这会使两类班级的纪律、考勤、作业、辅导都变得困难,尤其是教学班。

四是学生德育出现“空档”。

选课走班制下,由于学生的流动,行政班班主任只能对学生实行“间断性”的德育管理,而教学班教师又基本无暇顾及学生的德育问题,这就容易出现学生德育的空白地带。

3.走班教学模式带来选科排课困境困境
走班排课是新高考改革带给中学的一项挑战,学生从单纯的文理分科,变为现在的“3+3”的20种或“3+1+2”的12种组合的选考模式组合,学校如何面对学生多种选科组合下师资力量的合理优化配置,是即将面临的一个很大困境。

4.师资结构失衡的困境
一是教师资源有限。

选课走班下学生对教师、科目、时间、专业等有充分的选择权,但由于选课人数多、学科分类多、选择组合多,会多出成倍的教学班,导致教师、班主任们“教不过来、管不过来”的现象时有发生。

另外,不同年级学生选课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冷热”课程,更会导致一些科目教师富余、另一些科目教师紧缺现象。

加之不少教师对选课走班教学的适应能力亟须提高,这就更加剧了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师资源需求困境。

5.设施及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的困境
选课走班对学校的基础设施资源,如教室、理化生实验室、教具、多媒体等都有硬性要求,不仅要求学校扩充升级
基础设施特别是教室数量,而且在教室设计布局上还要符合选课走班学习“流动、共享、对话”的理念。

需配齐多种专用功能室,如通用技术实验室、语言实验室、音美室、历史室、地理室、图书室、阅览室、卫生保健室、心理咨询室、德育展室、体质测试室等。

需配齐满足特长发展的功能室,如生涯规划教室、网络教室、社团活动室。

6.生涯规划课程的困境
新高考改革以后,表面看高中生的选择权增大,但选择项增多的同时也带来诸多困扰。

在“3+3”或“3+1+2”的考试模式下,学生如何选择学科才能更科学更理性地考上理想大学及专业,从原来高三才选择志愿专业,变为高一就要确定好自己的专业方向和职业发展方向。

生涯规划的意识、知识、工具、技术、能力、课程建设和师资配备是一个大课题和新课题。

7.综合素质评价与自主招生录取的困境
新高考改革是教育风向从“教书”到“育人”的改变,在选科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多重方式配合下,旨在提高高中学生个性培养及学科高级人才的选拔。

随着中学生对自身的了解和兴趣发展,具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将会被分化。

而以学科特长、创新潜质为选拔特点的自主招生和高考成绩与社会实践的综合评价结合的录取模式将成为更多学生升学路径的选择。

如何集中资源有计划有成效地学科特长培养也是学校面临的一项困境。

8.学校资金不足的困境
学校面临软硬条件的完善、大量教师培训,还需要政府拨给更多的资金。

三、学校的对策与突破
(一)端正态度,转变观念
1.上下齐学。

遵循“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的理念,从学校领导开始,带头研究新高考、研究新政策,并结合自己学校特点,分析学校形势,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

最终要让全校老师了解、明白、理解新高考的目的、意义、要求等,让全校教师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新高考改革中去,统一全校师生的思想,转变育人观念,构建学校教育教学新格局。

2.机构改革。

对学校内设机构进行改革,管理再造,建立起符合新高考要求的机构、机制,完善与明确各部门职能分工。

例如:成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学校课程中心、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学校科研中心、学校信息中心等。

(二)提前布局,全盘考虑
结合本校师资、办学特色、学生特点等,从三年六期教学计划、课时安排、生涯规划、选科指导、走班实施、考试组织、早晚自习组织、行政班与教学班管理、全员导师制、教学评价等方面,要有全盘考虑、整体安排,建立起第一轮新高考三年实施路线图,在运行中不断调整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新高考实施体系。

(三)完善硬件配套,为选课走班创造环境
1.学校现有80间学科教室,满足选课走班、学科课程的开设需要。

2.建成五个潜能开发中心,搭建了学生潜能表现的平台。

科学研究潜能开发中心建设物理、生物、化学、数学、地理及信息与技术研究室,广泛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搭建提升学生科创能力的孵化平台。

音乐语言潜能开发中心建有诗歌朗诵社、合唱团、辩论社、文学社,开发学生的语言智能和音乐智能。

美术空间潜能开发中心建有国画社、书法社、摄影社,开发学生的视觉智能。

信息与技术潜能开发中心建有四间网络教室、网络管理中心和通用技术实验室,利用信息与技术,发展学生逻辑能力、创造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等多种智能。

身体运动潜能开发中心建有舞蹈队、田径队、篮球队、足球队、韵律操队、棋类社团等,为学生身体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平台。

3.建立了4个专用生涯规划教室,配齐生涯规划的诊断工具(生涯教育测评系统)。

4.购买××排课系统。

(四)制订课程实施方案,形成特色课程体系
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新高考方案,学校制定出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实施方案,重构高中课程体系,包括学科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兴趣特长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程,努力将核心素养通过学校的课程与课堂,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通过将国家课程校本化,重组必修和选修Ⅰ内容,推进课程的分类分层学习,满足学生参加学业水平合格考、学业水平等级考、高校自主招生考等不同的需求。

通过开发选修Ⅱ课程,满足学生潜能发展和兴趣爱好的要求。

学校的学校课程中心开发出特色课程多门。

有指向学生交往
素养的人文特色课程——礼仪课;有指导学生思考人生、规划人生的特色课程——生涯规划课;有满足学生审美需要的艺术特色课程——美术课;有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心理特色课程——心理辅导课。

特别是学生自主选择物理、生物、化学、数学及地理研究室,以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学校为学生提供实验室、研究室,制定三年培养方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研修方法,从自己的思维成长过程中挖掘潜能,发现自己的专业成长方向,为进入大学进行专业选择做好准备。

(五)积极培训教师,适应新高考变化
1.教师专业发展培养
学校专门成立教师发展中心。

把满足教师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师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了解新高考的变化,适应新形势下选课走班的要求。

制定培训计划,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养模式,为适应新高考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培训活动主要是利用专家讲学(如“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综合素质评价,生涯规划和选课走班”、“山东省新高考改革方案解读、实践、反思”和“新高考下教师发展策略与实践”)、校内借鉴与分享互学、反思自学、科研促学等形式,促使教师深入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形成优秀教师团队。

学校以学科组建设为抓手,通过开展“创建示范性学科组”的活动,挖掘教师潜能,提高教师驾驭课堂能力。

备课组开展一课三议、同课异构等反思教学活动;学校开展教学
技能大赛、公开课大赛。

抓好常态化的学科组主题教研活动,有效促进教师们对课改的理解,为新高考的改革做好铺垫。

2.生涯规划教师培养
对教师全员进行生涯规划的意识、知识、工具、技术培训,选派部分老师还进行一个星期的专业学习,获取中级生涯规划师证书。

3.将通过返聘优秀退休教师、探索“县管校聘”等多种措施,缓解部分学科教师紧缺困境。

(六)汲取经验实效化,面向浙沪借鉴学习
好的做法拿来主义,及时转化吸收,对一些问题,一些不足我们也要汲取教训,避免走错路,走弯路,特别是师资匹配上,我们要结队浙江、上海一些高中进行经验的交流、实地考察,适应高考改革的新形式。

(七)开源节流,资金保障
一方面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强化节约意识,牢固树立“浪费就是腐败”的节约观,切实降低学校教育运转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使广大师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消费理念。

另一方面积极向上级申请资金,以保证新高考需要的各软硬件配套完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