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校携手合作 共育孩子成长

家校携手合作 共育孩子成长

家校携手合作共育孩子成长
城北小学三年级一班林红谭玉霞
又是一年一度的家长会,感谢大家对我们班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感谢你们对我们学校工作的大力支持。

召开这次家长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相互交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促使家长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来。

总之一句话,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这是我们教育的一个根本出发点。

各位家长,不知道你们是否了解三年级是一个爬坡的年级,为什么是爬坡的年级各位家长可能并不十分清楚。

在小学阶段,好多老师最不愿接教的不是一年级就是三年级。

这是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什么都不懂,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既要教给他知识,又要培养他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而三年级的学生则由低年级刚进入到中年级。

这一年同学们要掌握的知识就像泛滥的洪水一样蜂涌而至,各位家长只要留心看一下孩子们的试卷就会发现:三年级的试卷上除保留了一二年级的字词之外,多音字、近义词、反义词、四字词、成语、古诗、名人名言、谒后语、给句子改变词序但不改变句子的意思、改写把字句、被字句、阅读理解、习作等都在等待着学生们来猎取。

(一)三年级孩子的心理在发生变化
1、自我意识开始形成
一二年级的孩子处于对所有事物都朦胧的阶段,到了三年级会开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这个时候他们会对自己和世界开始有认知,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

2.情绪不稳定
这个时期的孩子情绪会开始外露,外界的一切变化都会引起他们内心世界新的情绪产生。

这是一个自我调节过程,比如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孩子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回家都要和父母分享一下,但是到了三年级,很多孩子已经开始有意识,不愿意把自己的事讲给父母听,形成了自己面对外界的一套情绪反应方法。

3.开始明辨是非
三年级开始,学生就进入了少年期,逐渐脱离幼儿期。

幼儿期,家长说什么,他们听什么,到了三年级,有自己的意识后,家长的话就不一定全盘接受了。

(二)家长该怎么做?
学习能力的三要素包括: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的学习方法。

1.塑造孩子学习态度
一二年级的学习成绩哪怕得100分,也不能说明什么,到了三年级才是孩子真正理解学习的时期。

这个时候孩子对学习终于有了完全的认知,可能会产生对学习产生消极或者不喜欢的情绪,认为学习好累、好难,这时候家长一定要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

家长为孩子在过渡期塑造正确的学习态度,让孩子明白学习不是不喜欢就可以不学的,初始的学习态度将会影响孩子在以后的所有学习生的态度,当孩子态度端正了,孩子就会学的比其他人快,从而认识到学习兴趣。

2、培养孩子学习习惯
孩子的可塑性正处于最强的时期,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习惯不是一两天养成的,如果一二年级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可以在学习上放松一点,那么到了三年级不仅孩子要有好的学习习惯,家长也要开始形成自己对孩子的辅导习惯。

3、锻炼孩子学习方法
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三年级是个坎,家长保驾护航让孩子迈过去,打好这个基础,那么孩子在今后的学习里将会游刃有余。

(三)如何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计算对于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像数学与之生活。

计算是整个数学大厦的地基,地基不牢则大厦不稳。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部分孩子认为计算题易学、好学,以为一听就会,不肯动脑,经常会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就做答,计算马虎,张冠李戴,简单计算也频频出错,验算检查不耐烦,算完题目要求就完事
头号原因,大家的回答几乎都是同一结论“粗心”。

其实不然。

针对孩子计算能力薄弱,可以下几方面入手分析原因:
1.视觉迁移引起的感知错误
小学生特别是中段学生,其思维特征极易对相似、相近的数据或符号产生混淆,因而经常出现抄错数据、抄错运算符号的错误;还有忘记进位、退位,漏写、漏抄、出现运算顺序错误。

2.注意力不集中
小学生由于注意品质不佳,特别是低年级儿童,还不善于有意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常表现为,思维与书写不同步,注意力不是集中在“笔尖上”,而是一方面手中在抄写,另一方面注意力已经转移到下一步计算方法上。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他们正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注意的品质还很不完善,把23看成32是注意的指向性、集中性尚待发展;把9写成6是注意的选择性较差;把4位数写成3位数是注意的广度和分配能力不够。

有研究发现,7~10岁儿童的注意力可持续20分钟,10~12岁儿童为25分钟,12岁以上儿童可持续30分钟。

3.不良学习心态的影响
一是轻视心理,认为计算题是“死题目”,不需要动脑筋思考,忽视了对计算题的分析、计算完毕后的检查验算而造成的错误。

二是畏难心理。

认为计算题枯燥乏味,每当看到计算步骤繁多或数字较大的计算试题时,便会产生畏难情绪、厌烦情绪、缺乏恒心、耐心和信心,从而使得计算的正确率大打折扣。

三是懒惰和厌恶。

懒得动笔,不愿多写一个字,厌恶计算,无论数字大小,熟练与否,一律口算,不愿动笔演算,懒得拿草稿,甚至没有专门的草稿本、验算本。

经常省略必要步骤,跳步,幻想快速、直接出结果,从而出错。

5.不良学习、计算习惯的影响
因此,平常练习要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有的学生从小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事散漫,上学后迁移到学习中,便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

在各个年级,口算的重点也不相同。

提高孩子计算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这样做:
1.多做多练,熟能生巧
在日常生活中每天要坚持3—5分钟的口算训练,每天坚持练习10个口算题。

这样在加强孩子口算能力的同时孩子的书写习惯和集中注意力的习惯也会得到加强。

刚开始可以在家长的督促下完成,慢慢可放手使孩子形成习惯,自觉、自愿的完成。

2.保质、保量的训练
每次练习要记录完成1页所用的时间,做完后马上订正对错并分析错误原因。

每做一次训练,都与上一次的速度比较一下,看看有没有进步,进步了。

3.训练形式多样化
多做多练是前提,但孩子习惯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尤其喜欢在游戏中学习从中增长知识,如果长期单独某种练习,孩子是容易感到厌倦情绪的。

同时通过一些数学实践活动让孩子体会计算能力的培养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如买菜,逛超市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