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为著作的封面,下载以后可以删除本页!
【最新资料 Word版可自由编辑!!】
涉密人员管理制度
一、涉密人员负有维护国家秘密安全的责任和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应自
觉遵守有关的法规和制度,接受保密组织的教育和监督。
二、选拔任用涉密人员,要依照机要干部的标准和保密干部专业化要求,
进行严格审查,并报上级保密工作部门备案。
不得使用临时聘用人员。
三、涉密人员管理由单位组织、人事和保密部门共同实施,并对涉密人员
在岗情况每年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联合检查。
对检查中发现不宜留在涉密岗位的,应坚决调离。
四、涉密人员上岗前,必须先参加保密工作部门举办的保密业务培训。
五、涉密人员在岗、离岗和出国(境)前及涉密外事活动前必须进行保密教育,不断强化政治业务素质。
六、涉密人员必须与单位保密组织签定保密责任书,履行保密责任和保密
义务,遵守保密纪律和有关规定。
七、涉密人员辞职、调动,单位应征求上级保密工作部门的意见,并视情
况进行脱密期管理。
脱密期一般为6个月至3年。
八、涉密人员调动或退休须及时清退个人承办、保管的密件,经有关部门
验证无误后,方可予以办理工作调动或退休手续。
九、本制度由市局办公室负责解释。
十、本制度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原有规定与本制度不一致的按本制度执行。
附:
关于涉密人员管理和权益保护的规定
第三十五条在涉密岗位工作的人员(以下简称涉密人员),按照涉密程度分为
核心涉密人员、重要涉密人员和一般涉密人员,实行分类管理。
任用、聘用涉密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查。
涉密人员应当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品行,具有胜任涉密岗位所要求的工作能力。
涉密人员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一款规定涉密人员分类管理制度。
“涉密岗位”,是指在日常工作中产生、
经管或者经常接触、知悉国家秘密事项的岗位。
日常工作中产生、经管或者经
常接触、知悉绝密级国家秘密事项的岗位为核心涉密岗位;日常工作中产生、
经管或者经常接触、知悉机密级国家秘密事项的岗位为重要涉密岗位;日常工
作中产生、经管或者经常接触、知悉秘密级国家秘密事项的岗位为一般涉密岗位。
在上述岗位工作的人员分别为核心涉密人员、重要涉密人员和一般涉密人员。
机关、单位应当按照所在岗位涉密程度的不同,确定涉密人员类别。
“分
类管理”,是指对不同涉密岗位上工作的涉密人员,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机关、单位应根据有关规定和工作实际,制定具体划分标准和管理办法。
第二款规定涉密人员上岗审查制度。
任用、聘用涉密人员,应由用人单位组织
人事部门会同保密工作机构,依据涉密人员任职条件,进行严格任前审查。
审
查内容一般包括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现实表现、主要社会关系以及与国(境)外机构、组织、人员交往等情况。
第三款规定涉密人员的基本条件。
政治素质方面,应当政治立场坚定,坚决执
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落实各项保密规章制度;品行方面,应当品行
端正,忠诚可靠,作风正派,责任心强;工作能力方面,应当掌握保密业务知识、技能和基本的法律知识。
第四款规定涉密人员权益保障制度。
涉密人员由于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在就业、出境、学术成果发表等方面会受到一定限制,按照权利与义务相对等原则,在
限制涉密人员合法权益时,应当依法保护涉密人员合法权益,给予相应补偿,
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涉密人员的关心和爱护。
关于涉密人员上岗保密要求的规定
第三十六条涉密人员上岗应当经过保密教育培训,掌握保密知识技能,签订保
密承诺书,严格遵守保密规章制度,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国家秘密。
在涉密岗位工作,不仅需要具备很强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还要具备很强的
保密意识和相应的保密专业知识技能。
任用涉密人员,必须坚持先培训、后上岗。
机关、单位对涉密人员上岗前的保密教育培训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保密
形势和敌情教育,保密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教育,保密知识技能教育,
岗位职责教育等。
涉密人员上岗前签订保密承诺书,对于提高涉密人员保密意识,强化涉密人员
保密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保密承诺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并遵守各项保密制度、知悉并履行保密义务、自愿接受保密审查、承担法律责任等。
2009年3月,中
央组织部、国家保密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在全国党政机
关和涉密单位组织开展保密承诺书签订工作,有效加强了涉密人员教育管理,
促进了涉密人员管理的规范化,初步建立了保密承诺制度。
机关、单位应当把
保密承诺书的签订和管理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建立健全保密承诺长效管
理机制。
关于涉密人员出境审批的规定
第三十七条涉密人员出境应当经有关部门批准,有关机关认为涉密人员出境将
对国家安全造成危害或者对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不得批准出境。
加强涉密人员出境管理,既是保护国家秘密安全的需要,也是保护涉密人员自
身安全的需要。
“有关部门”,是指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批准、任用涉密
人员的主管部门。
“有关机关”,是指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
有关部门审批涉密人员出境要严格掌握,必要时征求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
的意见。
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认为涉密人员出境可能对国家安全造成危害
或者对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
限制涉密人员出境是一些国家通行的做法。
如德国《安全审查法》规定,从事
安全敏感性工作的人员,在前往适用特别规定的国家旅行之前,无论是公务旅
行还是私人旅行,都应当事先向主管机关或组织报告。
如果有充分的理由证明,由于请求旅行的人员或者特定的安全敏感性岗位所决定,请求旅行的人员有可
能受到外国安全机构的关注并对其构成极大威胁时,主管机关有权限制其旅行。
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对涉密人员出境管理也有类似规定。
关于涉密人员脱密期管理的规定
第三十八条涉密人员离岗离职实行脱密期管理。
涉密人员在脱密期内,应当按
照规定履行保密义务,不得违反规定就业,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国家秘密。
“脱密期管理”,是指在一定期限内,从就业、出境等方面对离岗离职涉密人
员采取限制措施。
“离岗”,是指离开涉密工作岗位,仍在本机关、本单位工
作的情形。
“离职”,是指辞职、辞退、解聘、调离、退休等离开本机关、本
单位的情形。
脱密期管理要求主要包括:与原机关、单位签订保密承诺书,做
出继续遵守保密义务、不泄露所知悉国家秘密的承诺;及时清退所持有和使用
的国家秘密载体和涉密信息设备,并办理移交手续;未经审查批准,不得擅自
出境;不得到境外驻华机构、组织或者外资企业工作;不得为境外组织人员或
者外资企业提供劳务、咨询或者服务。
涉密人员的脱密期应根据其接触、知悉国家秘密的密级、数量、时间等情况确定。
一般情况下,核心涉密人员为3年至5年,重要涉密人员为2年至3年,
一般涉密人员为1年至2年。
脱密期自机关、单位批准涉密人员离开涉密岗位
之日起计算。
对特殊的高知密度人员,可以依法设定超过上述期限的脱密期,
甚至在就业、出境等方面予以终身限制。
涉密人员离岗的,脱密期管理由本机关、本单位负责。
涉密人员离开原涉密单位,调入国家机关和涉密单位的,脱密期管理由调入单位负责;属于其他情况的,由原涉密单位、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公安机关负责。
关于机关、单位管理涉密人员基本要求的规定
第三十九条机关、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涉密人员管理制度,明确涉密人员的权利、岗位责任和要求,对涉密人员履行职责情况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
“涉密人员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涉密人员资格审查、保密承诺、分类管理、
教育培训、绩效考核、监督检查、奖励处分等方面的制度。
“涉密人员的权利”,是指涉密人员除享有作为机关、单位一般工作人员应有
的各项权利外,还有权要求机关、单位为其提供符合保密要求的工作条件,配
备必要的保密设施、设备,参加保密业务培训,对本岗位的保密工作提出意见
建议,享有相应的岗位津贴等。
“岗位责任和要求”,是指涉密人员在涉密岗位应当履行的职责和承担的责任。
主要包括掌握并严格执行保密法律法规和具体规章制度,自觉接受继续教育和
保密业务培训,依法保管和使用国家秘密载体及保密设施、设备,制止和纠正
违反保密规定的行为,接受保密监督检查等。
机关、单位应及时了解和掌握涉密人员思想状况和工作表现,对涉密人员遵守
保密制度情况开展经常性检查,对涉密人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考核。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