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施工图设计说明

施工图设计说明

--施工图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土坎镇位于仙女山南麓,群山环抱,经武仙环线与武隆县城相连,具有重要的景观地位。

规划区内建筑的形式、色彩、尺度应与山地城镇风貌相协调。

镇区对外交通主要有319国道、巷土路和巷双路,其中巷双路与仙女山组团、武隆中心城区组成旅游交通环线。

规划提升巷土路道路等级,并规划两座桥梁与319国道直接连接,在镇区形成道路环线,实现与高等级公路的高效转换。

本工程主要为解决巷土路北侧规划地块污水的排放问题,采用重力结合压力管道的模式将污水收集最终排入拟建污水处理厂。

本次设计新建污水管道全长约3206米,管径为d400的HDPE中空壁缠绕管长约306米,管径为d500的HDPE中空壁缠绕管长约1232米;污水泵房1座,管径DN300的污水压力钢管长约1668米。

本设计污水管道收集街道沿线污水并接入污水处理厂中,处理达标后排放,有效实现水环境的保护。

二、设计依据及规范2.1设计依据2.1.1我院与业主签订的设计合同2.1.2建设方提供的1:500现状地形图2.1.3现状人口统计数据2.1.4《武隆县土坎镇总体规划(2011-2030)》(重庆仁豪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2.1.5业主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2.2设计规范2.2.1《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2.2.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2.2.3《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2.2.4《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预制混凝土圆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CECS143:2002);2.2.5《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2.2.6《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 2.2.7《埋地聚乙烯排水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ECS164:2004);2.2.8《低压流体输送焊接钢管》(GB/T3091-2008);2.2.9《检查井盖》(GB/T23858-2009)。

三、污水管道设计3.1给排水规划3.1.1给水工程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结合规划区的实际情况,按分类用地用水量指标计算规划区用水量,区内按供水普及率100%计,规划区最高日总用水量为0.61万m3/d,日变化系数取1.5,则预测规划区平均日总用水量为0.41万m3/d。

以土坎镇桐坝水厂作为规划区供水水源,桐坝水厂水源取自千担石泉水和土坎二级电站蓄水塘,原规模0.5万m3/d,拟扩建水厂规模至1.0万m3/d,同时满足土坎镇及规划区用水需求。

供水管网采用环网与枝状相结合的方式,原则上沿规划道路人行道路下敷设。

规划区供水主干管管径为DN250-DN350,支管管径为DN200。

消防供水与市政供水同一管网,并沿道路布置室外消火栓,消火栓间距不大于120m,保护半径不大于150m。

3.1.2排水工程--根据《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城市污水排放量按城市用水量的80%计,规划区平均日用水量为0.41万m3/d,污水排放总量约为0.41x0.8=0.33万m3/d。

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

沿河布置截污干管,其他污水管道按重力流、不冲、不淤的原则平行于道路中心线敷设;为减少压力流的冲击,设置两个跌水井。

根据《总体规划》结合本规划区实际情况,污水近期排入规划区外的土坎污水处理站,远期排入县城污水处理厂。

规划区内雨水按就近、自流、分散直接排入河道。

雨水管沿道路布置,并平行于道路中心线敷设,雨水支管采用低边式布置,管道坡度同道路坡度。

雨水管采用双壁波纹管,管径不小于DN600。

3.2设计范围本次设计范围为巷土路污水管道设计。

在本设计污水管道实施的同时由业主逐步组织实施将5处规划污水出口接入本设计污水系统。

3.3污水设计3.3.1设计年限本工程为永久性市政排水工程设计,排水系统规模均按远期进行设计。

3.3.2排水体制本工程排水体制采用雨、污水分流制,雨、污水管网分别自成体系。

3.3.3基本设计参数a)最大设计流速:非金属排水管道Vmax=5m/s;金属管道Vmax=10m/s。

b)最小流速:污水管道在设计充满度下为Vmin=0.6m/s。

c)污水按非满流设计其最大设计充满度按下表:污水管道最大设计充满度表d)最小管径:市政排水管最小管径控制在d300。

e)本工程排水管道均采用管顶平接。

f)设计坡度: 排水管的坡度一般应尽量与道路坡度相同,最小设计坡度控制在i=0.002。

g)设计埋深:管道的埋深满足冰冻和冻土、地面荷载、各户连接管衔接等三个因素的要求。

管道的最小覆土厚度为:农田、人行道0.6米,车行道0.7米。

3.3.4平面布置本设计拟沿巷土路北侧距道路中心线4.0m的车行道下布置一条污水管道,在道路设计起点至道路桩号K1+650段沿道路北侧距道路中心线5.3m的边沟下布置一条污水压力管道。

重力流系统:道路设计起点至道路桩号K1+170段道路污水管道收集沿线污水后坡向道路设计起点,近期排入拟建污水泵房,远期排入下游拟建污水管道;道路桩号K1+650至K2+010段污水管道坡向道路桩号K1+700并于此处排入下游拟建污水管道,最终排入污水处理厂。

压力流系统:拟建污水泵房通过压力管道将污水排入W-46污水井。

3.3.5主要设计参数分流制污水管道设计流量计算公式:Qmax=(1+0.1)×Qave×Kz (L/S)--式中 Qmax:设计污水流量(L/S)——最高日最高时污水秒流量;Qave:最高日平均时污水流量(L/S),根据综合污水量标准q计算;Qave=q×流域计算人口数(人)/(24×3600) (L/S);q=城市综合供水量标准×90% (L/Cap.d);0.1:雨水渗入量系数;Kz:总变化系数,按下表取值根据规划资料,本次设计污水管道服务区域的污水流量约3300m3/d,污水管道水力计算如下:污水管道水力计算表3.3.6污水泵房经计算,平均日污水排放量为2475m3/天,最高日最高时污水秒流量为53.5l/s。

污水泵房采用C30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潜污泵流量选用200m3/h,即55.6L /S大于最高日最高时污水秒流量53.5l/s,满足使用要求。

泵房容量按储存20分钟潜污泵流量即66.7m3。

本设计泵房净空尺寸为5.0×6.0×4.0m,泵房容量约79.8m3,能满足要求。

泵房考虑自藕式潜水泵检修等需要,泵房上部设计2个检修孔。

泵房底部以不小于1%的坡度坡向潜污泵处。

自藕式潜水泵布置在泵房底部,采用一用一备并联布置。

井底预留0.3m的沉砂高度。

3.3.7纵断面设计污水管道设计最小坡度0.002,设计最大坡度0.068。

经计算能保证污水管道流速大于或等于0.6m/s,并小于5m/s。

3.4管材、基础和接口3.4.1管道断面形式排水管道均采用圆形断面,设计图中排水管道均以d表示公称内径,DN表示公称直径。

3.4.2管材(1)本设计重力流污水管道采用HDPE中空壁缠绕管,环刚度SN≥8000N/㎡。

HDPE中空壁缠绕管质量应符合《埋地硬聚氯乙烯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ECS122:2004)的相关规定。

(2)污水压力管道均采用Q235A型焊接钢管。

Q235A型焊接钢管应符合《低压流体输送焊接钢管》(GB/T3091-2008)的要求。

所有管材管件的压力等级应满足设计要求,本设计管材压力等级采用1.0Mpa。

--管件材质与主管相同,非标准弯头根据现场情况加工制作。

所选材料应为符合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相关标准、规范的合格产品,优先采用具有国家通用标准的管材。

3.4.3基础管顶覆土深度在0.7~3.5m的塑料管道采用120°砂石垫层基础;覆土在3.5~12.0m的塑料管道采用180°砂石垫层基础,做法详上述规程CECS164:2004。

污水压力管道采用素土夯实基础,每间隔3米设置一座固定支墩。

管道在设置弯头、三通和堵盘处应设置支墩。

管道基础在接口部位的凹槽,在铺设管道时随铺随挖。

凹槽长度为0.4-0.6米,深度为0.05-0.1米,宽度为管道外径的1.1倍。

在接口完成后,凹槽随即用砂回填密实。

管道与检查井连接采用短管连接,管道与井壁间采用中介层,加水泥砂浆及素灰浆,承插头距离检查井0.5-1.0米。

排水管道地基处理应满足道路工程和管道基础对承载力的要求。

管底填方高度不大于3米时,可按道路密实度要求回填到路基标高后,再开挖管槽。

管底填方高度大于3米时,应按照道路密实度要求回填至灌顶以上1.5米后,再开挖管槽施工管道。

管道施工回填压实后,再分层回填压实至设计路面高程。

3.4.4管道接口HDPE中空壁缠绕管采用自动扩口承插式橡胶密封圈连接。

两检查井之间必须安装塑料抗沉降双头伸缩抱箍,管径≤800mm口径双头伸缩抱箍不小于800mm。

钢管采用焊接或法兰连接,但焊口处内外壁应满足防腐要求。

3.5检查井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检查井。

井深为1.0m~1.8m的污水检查井采用浅型矩形砌块检查井,井深为1.8m~6.0m的污水检查井采用深型矩形砌块检查井,检查井井墙采用M10水泥砂浆和C30素混凝土砌块,底板采用C20素混凝土,流槽可采用C25混凝土现浇。

井深大于6.0m的污水检查井采用钢筋混凝土检查井。

位于田地上的检查井的井顶面标高应高出地面标高10cm。

井盖及井座采用防盗型球墨铸铁井盖及盖座。

车行道上的井盖及井座承载力不低于D400等级,人行道上的井盖及井座承载力不低于B125等级,具体详《检查井盖》(GB/T23858-2009)。

检查井爬梯采用钢纤维钢筋混凝土成品爬梯。

为避免在检查井盖损坏或缺失时发生行人坠落检查井的事故,规定排水检查井应安装防坠落装置。

防坠落装置应牢固可靠,具有一定的承重能力(≥100kg),并具备较大的过水能力,避免暴雨期间雨水从井底涌出时被冲走。

目前国内已使用的检查井防坠落装置包括防坠落网、防坠落井箅等。

本设计检查井内污水管道无跌水情况下均采用管顶平接方式。

3.6跌水井当污水跌落水头大于1.0m、管道穿越地下障碍物或管内计算流速超过最大设计流速需要采取跌水消能时,设置跌水井。

3.7沉泥井为便于后期管道清掏,本设计拟每间隔500m左右设置一座沉泥井,沉泥井为井底板比污水管内底标高低80cm,取消流槽。

本设计污水管道拟设置2座沉泥井,分别为W-1和ﻩW-21。

3.8扩大污水检查井为避免污水压力管道对井室造成长期的冲击影响检查井的使用,污水压力管道与重力流管道的接入井采用C30混凝土扩大检查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