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历史基础问答题范文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历史基础问答题范文

中国古代历史基础问答题1.试以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史实说明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⑴经济上:春秋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私田大量开垦,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开始瓦解,封建剥削方式出现,奴隶社会逐渐走向崩溃。

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进一步推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增强。

⑵政治上: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变革,战国时期各国开展变法,经过一百多年的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

⑶思想文化上: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2、结合战国、秦汉史实,概括指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统治思想是怎样确立起来的?简要评述这些制度和思想对早期封建社会的影响。

(10分)答:确立:①秦统一后,采用法家理论,建立专制主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地方实行郡县制,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3分)②西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中央设立太学。

用儒家经典来教育青年人,从而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分)影响:①秦朝封建政治制度的确立,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加重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并引发了暴政;(2分)②西汉思想的“”大一统’巩固了政治统一,但长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分)3.汉初政治家陆贾曾向汉高祖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认为“治道贵清静无为,而民自定”。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初“无为”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实行这种主张的必要性、实质和后果。

答:内容:①高祖实行士兵复员,免除若干年徭役;战争期间逃亡的人回家,恢复原有田宅;因饥饿卖身为奴的人释为平民;减轻田租十五税一。

②文帝时继续减轻田租,鼓励农耕,两次把田租减为三十税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税,提倡节俭,取消肉刑和连坐制度。

③景帝下劝农诏。

必要性:一是汉初统治者接受秦暴政而亡的教训;二是长期战争、社会经济十分贫困。

实质:将封建剥削降到农民可以接受的程度。

结果:经过六七十年的“无为”而治,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国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4.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实施背景有何不同?说明租庸调制无法维持的实质原因及两种赋税制度对农民的具体影响。

答:①租庸调制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均田制的必要前提是国家掌握一定数量的土地,因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无法实行,国家财政困难,唐政府推行两税法。

②租庸调制无法维持的实质原因是地主土地所有制。

土地兼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必然产生的现象,土地兼并的结果也使封建国家失去了土地控制,唐政府无地可分,均田制自行瓦解。

③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封建国家直接剥削农民,有固定标准,农民有生产积极性。

两税法虽然改变了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但土地掌握在地主手里,农民要接受国家和地主的双重剥削,农民生活更加贫困。

5.宋元至明清(鸦片战争前),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有何特征?在文化上有何反映?答:特点:①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北宋的东京、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等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中心。

②由于北方战乱及少数民族的控制,这时期我国南方海外贸易发达,广州、泉州、明州等成为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

③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超过北方,苏州、杭州、广州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④明朝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清初有所发展。

在文化上的反映:①瓦肆、元曲、明清小说等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化现象出现。

③文化逐渐向世俗方向发展。

③出现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家。

6、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明朝经济发展的条件、特点及其影响。

答条件:条件:①政治稳定,全国统一,长时间社会相对安定。

②政策鼓励。

调整农业、手工业等方面的措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③科技指导。

世界领先的传统科技如火药用于生产。

④引进作物。

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得以推广。

特点:①生产水平提高。

水稻等农产量增加,丝织、制瓷等行业的工业品质量高,生产技能提高,工具改进。

②社会分工扩大。

专业性农业和手工业行业增多,制瓷等行业技术分工更细。

③商品经济发展。

以商品生产增多为基础的商品流通空前活跃,专业性市场既多又繁荣,白银普遍流通。

④手工工场出现。

江南纺织业等生产部门“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场稀疏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影响:旧制度衰落。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冲击,封建制度开始衰落。

②新思想萌发。

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具有民主色彩的反封建思想及进步思想家。

7.通过清朝统治前期(1840年前)的有关史实,分析评价清朝统治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答:①经济上:清初统治者鼓励垦荒,实行更名田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但设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实行闭关政策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②政治上:设军机处进一步强化皇权;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对历史发展起了消极作用。

③民族关系上:平定噶尔丹和大小和卓叛乱;确立由中央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设驻藏大臣;热情接待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这些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具有重大意义。

④对外关系上:设台湾府起到了开发台湾和加强祖国海防的作用;反击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订立(尼布楚条约),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同时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使我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8.概括明清时期思想、文学和教育各自呈现的特点?结合实例说明其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并指出明清文化特征所反映的矛盾和预示的斗争。

答:⑴思想: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如黄宗羲揭露和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应当由公众评判天下的是非。

是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度日趋没落在思想上的反映。

⑵文学:出现许多优秀长篇小说。

如《红楼梦》,通过描写封建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过程,批判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

它提示了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真实。

⑶教育:实行了更加规范和严格的思想控制。

从科举考试到学校教育都绝对禁止学生发挥主观见解,对违反封建伦理道德的行为进行惩罚,私人书院逐渐成为官办学校。

这是封建专制主义强化,维护封建制度的体现。

明清时期的文化特征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封建制度束缚之间的矛盾,预示着维护封建制度和反对封建制的斗争即将来临。

9.概括说明我国封建社会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并分析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使我国的封建经济出现的重要变动。

答:特点:①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

②官营手工业、城市手工业与农村家庭手工业三者相结合,但官营手工业处于支配地位。

③唐宋至明朝时期,城市手工业有较大发展,规模扩大,技术更先进,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④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在抑商政策,使手工业的发展具有其落后性: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

地主和商人剥削来的钱财,用来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封建统治者还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

变动:①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开设“机房”,产生了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

②清前期,在江南和广东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业部门增多,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

10.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概括西汉、唐朝、北宋、明朝在教育方面的突出特点及成因,井谈谈你对封建教育的认识。

答:①西汉时,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在长安设太学,将五经作为教学内容。

他还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②唐朝学校制度更加完备.专业教育开始确立,私人办学增多。

③宋代在中央以太学和国子学最为重要,地方州县学兴盛。

王安石变法时,对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

书院兴起。

④明朝中央有国子监,在地方有府、州、县学,各级学校教育体现出君主专制的色彩,校规较严。

⑤我国封建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为封建统治老培养人才,但也禁锅了人们的思想。

教育是有阶级性的,一定历史阶段的教育是为这一历史阶段的政治服务的。

11.概述唐朝与北宋完善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各自特点,并分析说明造成各自特点的原因。

答:措施: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宋:用和平手段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到各地管理财政;选编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

特点:唐: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同时行政机构的决策与运转更加完善,效率更加提高;科举制则扩大了统治基础。

宋:从皇帝直接控制兵权入手。

把地方的军、政、财权都收归中央,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但导致积贫积弱。

原因:唐:唐太宗吸取精亡教训,任用贤臣;善于纳谏,重视决策过程的集思广益;也吸取了东晋南朝士族制度腐朽,士族与庶族对立矛盾导致统治力量削弱的教训,采取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缓和地主阶级上层与中下层的矛盾。

宋:赵匡胤接受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同时他自己也正是通过兵变夺取皇位的,因此特别注意把兵权控制在自己手里。

消除地方割据的隐患。

12.战国时商鞅说:“力本业(农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收为奴。

”明末清初黄宗羲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非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

盖皆本也。

”就上引言论,指出其经济思想的不同点。

说明这两种经济思想反映的两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评论。

答:①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都要重视。

②战国时期处于封建制度开始确立的历史时期,新兴的封建制度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农业是封建经济的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自然经济的补充。

明朝时期处于封建制度趋向没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③商鞅变法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促进了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因此重农抑商政策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的。

清朝统治者依然坚持重农抑商,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因此黄宗羲批判了“以工商为末”的思想,提出了“工商皆本”的主张,也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向的。

13.南宋和元朝的对外通商比汉、唐有何发展?促成这种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明清时期为什么没有延续发展的趋势?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分析。

答:(1)南宋、元朝比汉唐发展的主要表现:①海路贸易发达,海港增多(泉州、明州)。

②与非洲、东欧直接通商,阿位伯人的中转贸易继续。

③出现了以马可波罗为代表的欧洲人在中国居住十几年的现象。

原因和条件:①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海外贸易和港口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