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
解析
说明:本题库收集历年及近期考试真题,全方位的整理归纳备考之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试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
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你应立即停止作答。
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3、特别提醒您注意,所有题目一律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答题。
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选择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
1、公文的功能在于说理办事,开展公务活动。
因此,公文语言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和议
论。
A、诗歌
B、描写
C、说明
D、抒情
【答案】C
【解析】公文的语言要求庄重、准确、简练、平实。
公文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说明。
故选C。
2、下列短语能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哲学原理的是()。
A、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近水知鱼性,靠山识鸟音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答案】C
【解析】A项体现了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以及在一定条件下量的优势可弥补质的不足的观点。
B项体现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C项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的观点,可知该项正确。
D项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
3、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是()。
A、表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商品
B、价值被表现的商品
C、充当等价物的商品
D、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答案】B
【解析】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反映了在原始社会后期部落之间偶然出现剩余产品的交换的现象。
即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或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即M商品=N商品。
在此公式中,M的价值通过N 相对地表现出来,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地位上;而N反映出另一种商品(M)的价值,成为M的价值的表现,起着等价物的作用。
故选B。
4、以下诗句与描写的雨的种类对应不正确的是()。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夏雨
C、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秋雨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冬雨
【答案】C
【解析】A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描写的是春雨。
B项,“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出自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的是夏雨。
C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出自杜牧的《江南春》,描写的是江南春雨,而不是秋雨。
D项,“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出自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描写的是冬雨。
因此C项当选。
5、“一时之强弱在于力,千古之胜负在于理”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永远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B、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
【答案】B
【解析】这是对这句话的解释,一时的胜负得失可能靠平常谁更强势,但长期的胜负还是看谁顺应潮流谁更在理。
反应的道理是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故选B。
6、宋代大诗人苏轼曾作《琴诗》,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B、事物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
C、事物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D、事物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
【答案】C
【解析】诗句蕴含的是事物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美妙的音乐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琴与手指共同产生的。
琴与手指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手指所代表的就是人即内因,是音乐产生的依据,琴所代表的就是外因,是音乐产生的条件。
C项当选。
7、“一票否决制”体现的决策规则是()。
A、全体一致规则
B、少数决策规则
C、简单多数规则
D、绝对多数规则
【答案】A
【解析】一票否决指的是只要有一人投了反对票,无论赞成票有多少,这项决策也不能通过,体现的是全体一致规则。
故选A。
8、下列成语中,体现了相同哲理的有()。
A、掩耳盗铃
B、良莠不分
C、张冠李戴
D、不分皂白
【答案】BCD
【解析】掩耳盗铃的哲理是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违背了这样的哲理:(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3)意识决定于物质。
张冠李戴;良莠不分;不分皂白体现的哲理是抹杀不同矛盾的不同特点,混淆事物的不同性质。
故此题答案为BCD。
9、张某意图杀害李某,一日晚藏于李某院内,从虚掩的门缝中见一黑影在移动,即认为是李某,遂举枪射击,次日方知打死的不是李某,而是其家中的一头牲畜。
张某()。
A、应负故意杀人未遂的责任
B、属于意外事件
C、应负过失致死的责任
D、因未造成李某受损害不负刑事责任
【答案】A
【解析】张某出于杀害李某的目的实施了杀人行为,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导致认识错误而使杀人行为没有得逞,应认定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未遂。
选项A正确。
张某的行为并非不能预见原因所致,选项B不正确。
C选项的主观条件与题目不符,不正确。
由题目可知,张某的行为已经造成了李某的现实危险,因此,选项D不正确。
故选A。
10、下列文种中属于被动行文的是()。
A、指示
B、通知
C、批复
D、函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