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立意思维训练立意的思维基础及创新, 解决立意的根本问题——什么样的立意是好的立意?什么样的立意是差的立意?联想思维概念解说说到立意思维,我们先要明白什么是写作思维。
写作思维就是写作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活动。
写作过程虽然很复杂,环节很多,但是,写作思维中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两个:写什么,怎么写。
前者是立意的思维,后者是表现立意的思维。
因此,我们可以把二者分别称为“ 立意思维” 和“ 结构思维” 。
立意思维的任务是在某种生活现象或在给定的写作材料中, 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或表达的基点、话题的中心。
这就是所谓的“ 立意” ,或称“ 主题” 、“ 中心” 。
立意思维的结果就是要产生新颖的立意。
这里的“ 新颖” 指立意的“ 深刻性” 、“ 深远性” 、“ 高远性” 、“ 高妙性” 、“ 奇特性” 、“ 生僻性” 。
一句话, 就是我们的立意是巧妙而与众不同的, “ 言人所未言,发人所未发” 的, “ 人人心中皆有,个个笔下皆无” 的。
立意思维的原则我们经常说这样的话:这篇文章,我想说的是什么什么。
在这个表述里, “ 什么什么” 就是文章的立意。
也就是“ 写什么” 的问题。
如何确定我们想说的“ 什么什么” 是好的立意呢?或者说,确定立意的原则是什么呢?就写作触发点而言,有两方面的情况:一是被世界外物打动,自觉地要表达;二是被要求写文章来表达某种意思。
前一种情况是自觉自发的, 后一种情况是被动的。
前一种情况下, 我们要表达什么, 目的是明确的,方向是清晰的;后一种情况下,我们往往陷入一种纷纭繁复的思维的网络,有时是一片茫然,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入手。
对于我们的写作现状,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表达是属于后者的。
写作的多向性正是考试作文的基本特征。
从这个角度去写,可以写成一篇文章;从那个角度写, 也可以写成一篇文章。
比如现在的中考、高考作文,成千上万人在写同一个作文题目,却有成千上万篇不同样子的优秀作文。
可是,对于写作者来说,我们在一篇文章里只能表达一种思想、一种观点或一种感情。
这就是我们的立意。
在看到作文的题目后,我们常常会思考这样一些问题:1. 题目或材料要求写什么?2. 从题目或材料中能发散出多少种角度和方向?3. 从我的材料储备看,我准备选择哪种角度?4. 我确定的角度或观点是不是新鲜独特的?5. 假如是其他人,他们会选择哪种角度?6. 我确定的方向和角度与他人有无雷同?回答了以上的问题,我们就确立了我们的立意。
也就是说,确定立意的原则就是上面的一些问题。
说得更具体些,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点:新颖独特、避俗避熟。
只有新颖独特的立意才能激发读者的兴趣,当然才能在考试中得高分;只有避俗避熟的立意才能保持新鲜,在千万份试卷中脱颖而出,赢得喝彩。
立意思维训练速成作文和思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任何形式的作文都是思维的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思维是无形的作文, 作文则是有形的思维。
因此, 一切作文训练都必然伴随着思维训练。
没有科学的思维训练,作文训练就好象闭着眼睛捉麻雀——瞎碰。
由此看来,要学会写,就要先学会想。
倘若我们的思考有广度深度,文章的立意才可能准确深刻;倘若我们的思考与众不同,文章的立意才可能新鲜独特。
一、立意的深刻高远一般而言,高考作文在内容上的创新应侧重于立意的纵深和发掘以及选材的典型和新颖。
唐代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说:“ 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 的确, “ 意犹帅也” , 战无不胜的军队少不了出类拔萃的将军,赏心悦目的文章必须具备深刻高远的立意。
以往届全国高考作文题“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为例,在内容上,大多数同学以议论为主,而少数同学或编撰故事,或叙写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生动的现实生活来演绎“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主题。
这要比泛泛而谈的议论给人的印象深刻,效果也要好得多;还有的考生在立意上向纵深处开掘,从哲学的高度寻找到“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根源: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本身就是由无数各个不同的个体构成的, 所以答案的标准往往就是丰富多彩的, 由不同的个体和不同的标准所得出的答案也就自然是丰富多彩的。
这种立意就要比单纯的罗列现象深刻得多、精辟得多。
尤为可贵的是,天津市一位考生在《答案都是丰富多彩的吗?》一文中大胆地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反弹琵琶,对“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说法提出质疑, 认为“ 评判标准和角度不同” 固然会形成“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 但是, 并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 用答案的多样性来否定答案的惟一性。
对于这样独到深入而又新颖合理的观点,我们能不欣赏有加吗?评卷老师会吝啬笔下的分数吗?追求立意的深刻高远,就是要我们能从现象看到本质,见微知著,对事物的发展有预见性。
而这正是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
比如2003年全国高考优秀作文, 《哥伦比亚号,我为你哭泣》 ,对哥伦比亚号的爆炸一事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指出这是人类的灾难,而不应该因为美国在国际关系上的霸权主义存在而幸灾乐祸。
这样的见解不可谓不深刻。
而满分作文《移植记忆——写在地球末日之前》 ,就深刻地指出了“ 记忆移植” 可能带有的负面影响, “ 也许记忆移植本身就是个错误” 。
这样的立意见解自然深刻,预见自然深远。
二、立意的与众不同作文最大的问题是俗套熟套,立意和题材撞车。
如上文分析的一样,如果我们可以得知其他人也许会这样构思立意的话,那么毫无疑问,无论有多不情愿,我们也要放弃。
“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在话题作文的立意上,我们只有尽量求异、求新,才能获得高分。
如作文题《“ 三顾茅庐” 之我见》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构思立意:1. 刘备是一位尊重人才,举贤任能的好领导,进而赞美当今求贤若渴的领导干部。
2. 好人才要不惜屈尊去请。
在用人上摆架子是不行的。
3. 作家叙述构思上的技巧手法。
一次太少,五次太滥。
三顾,恰到好处。
4. 好酒也怕巷子深。
现今社会求职很难,我们青年应敢于“ 推销” 自己,绝不能静待“ 知音” ,应主动表现自我,使自己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
有的同学大胆假设,从反面提出问题,如果刘备只去两次怎么办?诸葛亮只有老死隆中,埋没于荒山了。
所以,诸葛亮不妨上门去找刘备,来一段“ 三顾刘皇叔” 的历史佳话。
5. 从推销造势的方面讲,诸葛亮真正是一位销售奇才。
你看隆中坐卧,却把刘备深深地吸引到他那里去。
事先大量造势,三顾而才现,真正创造了一个神奇的自己。
6. 一唱一和,互助双赢,各取所需。
刘备三顾茅庐,是需要人才,可是他的根本用意也在于向世人表明自己对人才的极端渴求,用人唯才的领袖风范。
诸葛亮三顾而不见,也在于向世人表明自己的才情盖世和无意富贵。
你看, “ 三顾茅庐” 就这样在两人的导演下成了千古佳话。
在以上的6个立意中,1、2是平淡和大众化的。
3另辟了一条路,有点危险——倘若命题要求不这样要求的话。
4、5、6三点,都是独特新鲜,与众不同的。
要实现立意上的与众不同,我们过去常常做求异思维的练习。
求异思维的核心是标新立异。
要求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如过去人们一直把“ 这山望着那山高” 来指责那些见异思迁、朝三暮四的人。
有一位同学却勇于从新的角度进行质疑,难道“ 这山望着那山高” 有什么不对吗 ? 芽人类不就是因为不满足而不断攀登才进步的吗?因此,他的“ 把目光投向高山” 写了一篇小议论文, 赞扬不断进取的精神。
在文中,还指责了某些人事业中的“ 高原现象” ,文章有了时代性的新意。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能为了求异,而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一味求新求异,不计后果的做法是要不得的。
比如:“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 错!应该是“ 三年树木,五年育人” ,因为现在的时代不允许我们这样漫长地等待一个人才的成长。
“ 鹬蚌相争不好”错!因为如果不知道竞争的人是蠢材废物。
“ 说南辕北辙是错误的人蠢” !因为地球是圆的,从任何角度出发总能会到原点。
如果我们这样理解与众不同的立意原则,那就无疑是抬杠了。
因此,我们强调求异思维要准确揭示内涵,要合乎情理,不能脱离实际。
三、立意的巧妙齐白石有一幅画,题词为“ 蛙声十里出山泉” ,可是画面上没有一只青蛙,也没有山泉水,而是几只小蝌蚪,看似沿蜿蜒的溪水游动。
这样的构思就是巧妙的。
蝌蚪就是青蛙的联系,蝌蚪也是山泉的联系。
蛙声就这样通过几只蝌蚪传递出来了。
2000年高考作文以“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为话题,湖北省一位考生的《三个和尚新传之一:变, 变,变! 》是一篇独树一帜的好文章。
该文在“ 三个和尚没水吃” 的故事上,续写出一段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正当三个和尚因为谁也不愿下山挑水而陷入僵局时, 恰巧政府为落实宗教政策而为他们送来了自来水,没水吃的问题眼看解决了,谁知三个和尚又懒病复发,为谁开水龙头而争执不休,故事似乎走到山穷水尽之际,三个和尚却因为用水甚少而被评为“ 节水标兵” ,而且还要出国传授节水经验。
怪事咄咄,诙谐幽默,捧腹之余,读者既折服于作者的调侃和机智,又不难从中有所领悟。
这样的构思立意,就是巧妙的。
2003年湖北省高考满分作文《糖醋排骨有点酸》一文,其实写了“ 我” 对妹妹的认识过程,体现了认识事物时不能凭感情的亲疏远近。
可是文章始终贯穿着制作“ 糖醋排骨” 这样的过程,使文章的进程与烹调过程一致,立意构思就巧妙了。
如果没有这一点,文章是得不了满分的。
有人研究出一种找材料因素法(材料分析法的作文立意构思方法。
比如下面一则材料作文: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 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 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臣请献一朝之贾。
”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材料作文贵在立意新,而新的立意的来源是多角度地分析材料,挖掘出材料中隐藏的含义。
一般地说,写材料作文时所给的材料的含义不止一个,是否能写出新意,就看是否能多角度地分析材料, 从不同角度分析出材料的含义。
这则材料中, 分析的角度可以有四个:①卖马者、②伯乐、③买马者、④骏马,从这四个角度来分析就会发现不同的内涵。
①卖马者。
应该说这个卖马者非常聪明,当他发觉自己的马难以卖出去时,便去请来伯乐,结果马价增加了十倍。
这说明他有对商品进行包装、宣传的意识,酒好也怕巷子深,经商者这种包装、宣传意识一定要强烈。
如果不是推销员假装失手打破一瓶酒的话, 或许中国的茅台就不会那么快进入国际市场,原因正在于此。
从这个角度可确立中心论点为:“ 酒好也怕巷子深。
”②伯乐。
马还是那匹马,但伯乐去了一次之后价格就上涨了十倍,幸好这是一匹好马,如果是匹劣马,伯乐的一世英名岂不要因此付诸东流。
中央电视台某位著名主持人曾给某产品作过一次广告, 产品的销售量一时上升了很多, 但后来证实了该产品属伪劣商品, 该主持人的形象在观众心目中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