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中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1、谁是德育教育的主体?
德育教育在高中的失败或者说在家庭、小学、初中、甚至大学的失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角色的缺失,往往是单方面的因素存在。
在家庭谁是德育教育的主体?毋庸置疑,家长是最主要的角色,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进城务工的越来越多,对孩子德育的教育就相应地减少,有些家长甚至片面地认为德育和学习都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负责生活就可以了,或者把教育的责任寄托给自己的父辈或者兄弟姐妹,这种间接的教育或者缺乏力度的教育没能及时地给小孩已约束或者激励,就难以对其形成正确地指引。
在学校教育的主体应该是老师,但是由于责任的划分,风险的独担,使得老师只管理自己的课堂,上课时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下课时如释重负,这种脱节使得德育的教育没有形成合力,只会让老师存在侥幸心理,让学生忘乎所以。
2、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孰轻孰重?
韩愈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明古代的教育首先是注重德育,然后才是专业技能的学习。
然而现在考试体制的改革,一切以成绩的考核为主要参照标,使得老师重视自己所教学科知识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
这本身就将老师沦为教书匠的地步。
不注重学生的德育培养,也就会放松对自我的道德要求。
而一个学生对教师的喜欢可能首先来自他的仪表谈吐,但一被教师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所吸引起到的砥砺作用会更大会更持久,相反如果最初的印象不好,或者打破了学生心中的美好形象,就会因此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质疑甚至否定,进而又会影响教师的学科教学。
但是在以分数高低来考评学生的制度下,在高考为指挥棒的指引下,在以上线多少学生来权衡利益的的驱使下,学校的德育教育开始逐步被忽视,学生越来越难管,老师越来越困惑,家长越来越发愁,社会越来越无奈。
3、因材施教还是泛泛为止
教师面临着众多的教育客体,但是每个客体又是独立的,每个人的发展或者潜力又是有区别的,以一己之力面对复杂的群体,只能是望洋兴叹。
对学生的德
育教育离不开集体的互动,离不开群体效应,因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沟通会起到促进或者制约的作用,尤其是私下的学生小团体,或者管理学上所讲的非正式组织,他们之间的影响力会更大,好事会加倍,坏事同样也加倍。
但是出现问题之后,由于每个人的个性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一样,这就给德育工作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由于人力物力精力的有限性使得理想境界中的解决方式开始破灭,难度系数与日俱增。
二、总结及认识:
1、加强老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沟通
只有沟通才会了解,有了了解,才会理解,有了理解,才会尊重,有了尊重,才能把知识去内化为自己的品格。
建立师生家长三者间的长效沟通机制,不仅有利于去了解学生的过去,还能把握学生的动态,给学生以积极正确地引导。
所谓的沟通要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不能光报喜不报忧,也不能报忧不报喜,要对学生的进步及时鼓励,对学生的错误及时引导,共同来促进学生的成长。
2、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对话和沟通机制
平等是对话和沟通的基础,依靠外力来让别人屈服,而不是以理服人只能暂时地掩盖问题,在以后可能会产生更严重的问题。
这里的平等是双方面的,教师要爱护学生,同时学生还要尊重教师。
3、理论工作者要深入调查,研究新问题,总结新情况
理论是实践的向导,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理论也要不断地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不仅仅是增补一些知识点,他需要理论工作者坚持去调查和研究,去发现新的问题和动态,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学识,以及切实对学生对社会负责的工作态度。
4、教师要坚强自身的德育学习
教师只有坚持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审视自己,去解决问题。
学习的过程也是充实完善自己的过程,同时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失。
在教育中是不是缺乏耐心和爱心,是不是带有情绪化和偏见,是不是不开明或者民主作风等等,这些问题只有经历学习我们才会更容易觉察到,才会更好地去反思和改进。
5、常抓不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学生的德育教育关乎家庭,关乎学校,也关乎社会,不是单个的某一个老师的责任,它是一个社会问题。
如果我们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来对待,只会让这一问题越来越大。
在德育的教育上没有旁观者,不能互相去推诿责任,我们只有形成合力,用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方法去平等地对待,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才会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用的人才,去给我们的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