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必须建立的十种意识之一:时间意识课堂上,有多少时间是属于我们教师的?案例一:学习的内容是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上课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1、引导学生了解列夫·托尔斯泰与茨威格的生平及作品。
2、阅读课文,找出文章前五自然段中关于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从不同的角度做出概括,并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3、阅读课文后半部分,谈谈你从列夫·托尔斯泰的眼睛中读出了什么?4、对比前后两部分文章,从文章写作的角度谈谈你的发现。
单从这一课堂设计来看,教学环节清晰,学生主体突出,注意探究性学习的引导,如果运作适当,落实到位,应该是一节很不错的课。
可事实呢?与愿望大相径庭。
第一个环节的操作足足用了21分钟,后三个环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且设计里的“学生谈”,又变成了课堂中的“老师说”!评课时,上课教师感到很沮丧,老师们听了他的设计思路后也都感到很惋惜。
案例二:师:请大家迅速阅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关于藤野先生的几件事,并谈谈你从中看出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开始阅读。
可时间刚过37秒,老师便满脸微笑着开始提问……结果呢?学生“思维迟钝”,课堂气氛沉闷。
评课时,不少老师提出,应给学生充分的阅读和思考时间,可上课的老师说:“我怕时间不够用,不想耽误那么长时间……”问题解读这里所选的两个案例虽然比较极端,但其反映的两种现象,在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并不陌生,即便是在一些公开举行的优质课竞赛中也不少见。
事实上,这两个案例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共同的话题——课堂上,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时间意识?任何科学的课堂设计,没有充足的时间作保证,都不可能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活动。
案例一是这样,案例二也是这样。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时间分配意识,并有效地落实在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一个具体环节中。
首先,需要确立“45分钟都是学生的”这一时间观念。
在实践中,我们很多老师会犯案例二中的错误,课堂上常常可以见到老师催着学生赶着学生的现象,理由很充分也很简单——怕学生耽误时间,最后完不成教学任务。
在此,笔者不禁想提个醒,请大家细想一想,课堂上的时间有多少是真正属于我们教师的?一分钟也没有!既然45分钟都是属于学生自己的,人家在读、在想、在做、在活动,又怎么会耽误我们教师的时间呢?实在是我们的“说”耽误了学生很多时间呀!其次,需要明确“课堂教学时间的加减法”法则。
一般来说,课堂教学时间的支配有三种基本方式:教师支配、学生支配和师生共同支配。
一节课,45分钟,教师支配的时间越长,学生支配的时间自然就越短,反之亦然。
这两点充分地认识清楚了,我们才会时刻把学生装在心中,才会时时处处真正为他们的发展着想,才会舍得把“我们的宝贵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充分地听、说、读、写、思、做,自由地去探究,去合作,也只有这样,学生思维的灵旗才能自由飞扬,他们智慧的枝头才会蜜果流香,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才会更高效优质,才不会出现蜻蜓点水、水过地皮不湿及夹生饭现象。
第三,要坚守根据教学内容的由主到次合理分配教学活动时间的基本原则。
案例一中的教师为什么犯错误?就是违背了这一基本原则。
次要的内容,耗去了大量的时间,教学的重点就只好“轻描淡写”了。
根据这一原则,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理所当然应该分配到大量的时间,而次要的内容也就只能占用少量的时间。
把握好这一基本原则,不但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避免出现令人尴尬的“沮丧”和“惋惜”,更重要的是,长期自觉地这样去做,会使师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用时习惯,这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均很有益处。
时间,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保证,最有效的使用时间,才能创生出最有效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必须建立的十种意识之二:资源意识这个问题究竟该不该放到课后?案例:学习内容是莫怀戚的《散步》。
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得出了“尊老爱幼”的课文主题。
这时,李亮同学站了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这个父亲有些武断,他没有真正做到爱幼。
”“噢?请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老师满怀希望的说。
“他没有真正考虑到儿子的感受,而是自己武断地做出了决定,他应该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让母亲高兴,又让儿子满意。
”听李亮这样一说,张伟不禁冒出了一句:“课文中都说了,找不出两全的办法。
”刘星也跟着道:“就是,哪有恁好的办法?”还有不少同学也跟着吵吵。
这一来李亮不干了,嗓门一提,甩出一句:“假如是我,肯定不会这么办!”恼悻悻地坐下了。
“哎哟,李亮小小年纪就想当爹哩!”调皮的韩平一句话把不少同学都逗笑了,堂上的老师也笑了。
李亮呢?垂着头,坐在那儿,一声不吭……后来,老师说:“这个问题,不是我们课堂上需要解决的,如果谁有兴趣,课下可以继续探究。
”问题解读学生的灵性就是这样被磨灭的!李亮的问题多好呀,如果老师在同学们吵吵的时候,能够适时地做出评价和引导:“李亮同学的这种观点很有个性,是呀,将来我们都是要做父亲、母亲的,假如有一天,我们自己遇到了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试想,课堂上又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景况?这个问题难道真的没有两全的办法吗?作为教师,我们绝不能小看孩子们的智慧和力量。
在我的课堂上,孩子们就曾想出过很多种办法:——去时走大路,来时走小路。
——去时走小路,来时走大路。
——今天走小路,明天走大路。
……在实践中,我常常叹服于孩子们身上所蓬勃出来的惊人的智慧张力,始终坚信,我们做教师的,只要在孩子们的智慧土壤中适时地注入一滴催化之水,你就会无比欣喜地看到他们争相竞放的智慧花儿。
然而,我也常常看到案例中所呈现出来的心酸场景,常常在听课的同时,无限酸楚地为那些李亮般的被漠视、被捻碎的智慧芽孢们深深祝福。
钟启泉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就是课程。
”如果我们思维的步儿再往前迈出一步,不是很容易可以得到“学生就是课程”的结论吗?新课程理念支配下的课堂教学,既关注预设,更关注生成。
事实上,课堂教学中所有的生成性资源无不与师生的智慧交锋有关,而且恰恰是这种生成性资源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生命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
然而,在眼下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理解,往往还停留在“物”的层面上,甚至还单一的固化为“教材的内容”。
案例中的老师,针对课堂上出现的“极其宝贵的生成性资源”,不仅没有抓住机会,使其绽放出应有的生命光华,反而“学生笑了,他也笑了”,而且还妄下断言,“这个问题,不是我们课堂上需要解决的,如果谁有兴趣,课下可以继续探究。
”——这个关乎学生生命成长的问题,不是课堂上需要解决的,还有什么问题是需要在课堂上解决的?恐怕无外乎“教材上的死东西”了。
李亮们的兴趣在课堂上早就被磨灭殆尽了,课下他们又怎会去继续探究呢!事实上“这个问题,不是我们课堂上需要解决的,如果谁有兴趣,课下可以继续探究。
”这句话,平时我们听的多了,绝不是案例中这个老师的专利。
这句话背后潜藏着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漠视,潜藏着对学生身心发展、生命成长的漠视,潜藏着教师教育智慧和育人职责的缺失。
每一个有着职业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用实际的行动来鄙弃这句话。
也许大家会有这样的实际体验——真正有智慧张力、有生命活力的精彩课堂,无不与教师能够巧妙地运用生成性资源有关。
不要再把“这个问题”放到课外,睁开我们充满爱心的智慧的双眼,捕捉到那些蕴藏着精彩的智慧芽孢,适时地给它们注入成长的机能,扬起智慧的航帆,放飞生命的筝儿,我们的课堂就一定会因为智慧的闪光与生命的幸福而无比精彩。
尤其是课堂出现胶着的时候,生成性资源会适时闪现;尤其是有分歧的时候,“生命的芽孢”更需要我们精心去善待!课堂教学必须建立的十种意识之三:引领意识学生被“请”出去后带走了什么?案例:八年级历史课,上课的是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女教师。
突然,一男孩儿没打报告就推门闯了进来。
历史老师面含愠色,瞪了男孩儿一眼。
男孩儿表情古怪地看了看老师,一声不吭,只管往老师站着的讲台上走——他的座位就在教室第一排的最右侧,他想从老师身后直接绕过去。
老师将身体向前移了移,分明是读懂了男孩儿的想法,有意给他让出点空间。
但过了一会儿,并没见男孩儿从身后穿过去,面前的学生反而有不少笑了起来。
怎么回事儿?原来,那男孩儿从老师身后穿过时,不知临时触动了哪根神经,竟大胆地站在老师身后,将左右手各竖起三个手指,放在老师的脑袋后面,并龇牙咧嘴地做了个鬼脸。
这还了得!迟到不说,不打报告闯进来也可以不说,竟敢这样捉弄老师,岂能不说!一向文静的老师这次真的恼怒了:“滚,反了天了!”两手揪住男孩儿的一只胳膊,三甩两甩就把他甩出了教室……老师再来上课时,已经完全找不到了原来的感觉,总觉得面前的每一个学生脸上都是怪怪的。
问题解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问题行为是我们绕不过去的一个坎,这是由儿童的天性决定的。
轻点的,说小话,做小动作,传纸条,看闲书,走神发呆……严重的,吵嘴,打架,顶撞老师,恶意干扰课堂……只要是教师,都会有过面对此类情境的经历。
只不过教师不同,处理的方式就不同,最终的结果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很显然,案例中的老师没有处理好,以致于她完全找不到了上课的感觉。
其实,自己找不到感觉是小,如果细细推究,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还大着呢。
学生被老师这样“请”出去后究竟带走了什么?稍作思考,不难发现,带走的是课堂教学的和谐氛围,带走的是师生之间的互爱关系,带走的是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带走的是教师驾驭课堂的激情与智慧……那么留下的又是什么呢?留下的是学生对老师爱心的质疑,留下的是学生对老师行为的拷问,留下的是学生对自己心理安全环境的担忧,留下的是一个失去了智慧灵光和生命活力的课堂……同时,老师也把无尽的烦恼和不愉快留给了自己!真正富有智慧和爱心的教师不会这样做。
陶行知先生面对用泥块砸同学的调皮鬼王友,为他准备了四块糖,从而谱写了一段教育佳话;魏书生老师针对违反纪律的学生,别出心裁地“罚”他们唱歌、写说明书、做好事、写心理病历;李镇西老师又可以和问题学生成为“哥儿们”式的朋友……智慧的选择,爱心的行动,总会结出无限闪光的教育硕果。
就案例中的情形来说,假如这位老师有足够的智慧,她完全可以找到更合适的方式来处理这件事。
譬如:淡然一笑,面向大家说:“非常感谢××同学,刚才是他给我赋予了魔力,竟让我头上长出两支角来,这一下,我可就变成美丽的小龙女了!”如果老师能如此达观,一笑了之,试想,当时的景况又会如何呢?假如这位老师有足够的爱心,她也一定能够找到更妥当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譬如:先沉下脸来,饱含忧伤地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行为书写着自己的历史,刚才的一幕大家都看到了,我很担心,担心同学们会永远记住今天的这一段历史,因为我不知道它会对大家产生什么不良的影响”,说到这儿,语调一轻,表情真切,“不过,历史永远无法抹去,我真心希望同学们能够透过刚才这段历史,分清是非,知道对错,真正懂得以后的路该走样走,以后的事该怎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