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注射液比较
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注射液比较
用法用量
静脉滴注1、成人常用量厌氧菌感染,静脉给药首次按体重15mg/kg(70kg成人为1g),维持量按体重7.5mg/kg,每6~8小时静脉滴注一次。2、小儿常用量厌氧菌感染的注射剂量同成人。
替硝唑:
静脉滴注1.厌氧茵感染:一次1.8g,一日1次。静脉缓慢滴注,一般疗程5-6日,
或根据病情决定。2.预防手术后厌氧菌感染:总量1.6g,1次或分2次滴注,
1.国内目前尚缺乏奥硝唑注射液的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资料。
2.文献报道的奥硝唑药代动力学研究情况如下:
1.据《马丁代尔药典》第31版(1996年版)报道,奥硝唑容易经胃肠道吸收,1.5g单剂量口服用药在
2小时内就达到约为30μg/mI的最大血浆浓度、24小时后降到9μg/ml,48小时降到2.5μg/ml。奥硝唑也经阴道吸收,据报道,局部使用500mg奥硝唑阴道栓剂后12小时,最大血浆浓度约为5μg/ml。奥硝唑
4.本品干扰双硫仑代谢,两者合用时,患者饮酒后可出现精神症状,故2周内应用双硫仑者不宜再用本品。
5.本品可干扰血清氨基转移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测定结果,可使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下降。
1.同其它硝基咪唑类药物相比,本品对乙醛脱氢酶无抑制作用。
2.奥硝唑能抑制抗凝药华法林的代谢,使其半衰期延长,增强抗凝药的药效,当与华法林同用时,
血浆清除率为50.6±2.1ml/min,Vss值为0.86±0.02L/Kg。在体内代谢有两个主要代谢物,M1(1-(3-氯-2-丙基)-2-羟甲基-5-硝基咪唑M1、M4(1-(3-羟基-2-羟丙基)-2-甲基-5-硝基咪唑),代谢产物M1、M4的浓度低于原形药物,代谢物M1、M4的活性也远低于奥硝唑,其Cmax分别为85±6,120±6ng/ml,t1/2分别为14.4±1.0、15.5±1.2h。由于药物的清除在肝脏中进行,肝病患者的清除率会降低26—48%,半衰期及MRT值会增加19-38%,故肝病患者给药间隔应延长,以避免药物蓄积。
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注射液比较
药品名称
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
替硝唑氯应症
本品主要用于厌氧茵感染的治疗
1.用于各种厌氧菌感染,如败血症、骨髓炎、腹腔感染、盆腔感染、
肺支气管感染、肺炎、鼻窦炎、皮肤蜂窝组织炙、口腔感染及术后伤
口感染。
2.用于结肠直肠手术、妇产科手术及口腔手术等的术前预防用药。
1—42周的幼儿术前20min滴注奥硝唑20mg/Kg药代动力学特点与成人一致
本品静脉滴注0.8g及1.6g后血药峰浓度(Cmax)分别为14-21mg/L及32mg/L。静脉每日给药1g,血药浓度可维持在8nlg/L以上。替硝唑在体内的分布广泛,在生殖器官、肠道、腹部肌肉、乳汁中可达较高浓度,在肝脏、脂肪中的浓度低,在胆汁、唾液中的浓度与同期血药浓度相仿,对血一脑脊液屏障的穿透性较甲硝唑高,脑膜无炎症时脑脊液中的浓度为同期血药浓度的80%.这与替硝唑的脂溶性较高有关。替硝唑可通过血胎盘屏障,在胎儿及胎盘中可达高浓度。蛋白结合率为12%。在肝脏代谢,静脉给药后约20%~25%以原形从尿中排出。血消除半衰期t1/2β)为11.6~13.3小时,平均为12.6小时。
应注意观察凝血酶原时间并调整给药剂量。
3.由于本品配伍禁忌药物甚多,所以应单独给药。
药物过量
大剂量可致抽搐。
未进行此项实验且无可靠参考文献。
未进行此项实验且无可靠参考文献。
药理作用
甲硝唑对大多数厌氧菌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但对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无作用,抗菌谱包括脆弱拟杆菌和其他拟杆菌,梭形杆菌、产气梭状芽胞杆菌、真杆菌、韦容球菌、消化球菌和消化链球菌等。放线菌属、乳酸杆菌属、丙酸杆菌属对本品耐药。其杀菌浓度稍高于抑菌浓度。
本品为硝基咪唑类衍生物,其发挥抗微生物作用的机理可能是通过其分子中的硝基,在无氧环境中还
原成氨基或通过自由基的形成,与细胞成份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微生物的死亡。
药代动力学
静脉给药后20分钟达峰值。蛋白结合率<5%,吸收后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和体液中,且能通过血脑屏障,药物有效浓度能够出现在唾液、胎盘、胆汁、乳汁、羊水、精液、尿液、脓液和脑脊液中。有报道,药物在胎盘、乳汁、胆汁的浓度与血药浓度相似。健康人脑脊液中血药浓度为同期血药浓度的43%。有效浓度能维持12小时。本品经肾排出60-80%,约20%的原形药从尿中排出,其余以代谢产物(25%为葡萄糖醛酸结合物。14%为其他代谢结合物)形式由尿排出。10%随粪便排出;14%从皮肤排泄。
1.用于治疗由脆弱拟杆菌、狄氏拟杆菌、卵园拟杆菌、多形拟杆菌、普通拟杆菌、
梭状芽胞杆菌、真杆菌、消化球菌和消化链球茵、豳门螺杆菌、黑色素拟杆菌、
梭杆菌、CO2噬织维菌、牙龈类杆菌等敏感厌氧菌所引起的多种感染性疾病,
包括:
1)腹部感染:胞膜炎、腹内脓肿、肝脓肿等;
2)盆腔感染: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输卵管或卵巢脓肿、盆腔软组织感染、嗜血杆菌阴道炎等;
本品尚可抑制阿米巴原虫氧化还原反应,使原虫氮链发生断裂。体外试验证明,药物浓度为1-2mg/L时,溶组织阿米巴于6-20小时即可发生形态改变,24小时内全部被杀灭,浓度为0.2mg/L,72小时内可杀死溶组织阿米巴。本品有强大的杀灭滴虫的作用,其机理未明。对某些动物有致癌作用。
本品对原虫及厌氧菌有较高活性。对脆弱拟杆菌等拟杆菌属、梭杆菌属、梭菌属、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韦容球菌属及加得纳菌等具抗菌活性,2-4mg/L的浓度可抑制大多数厌氧茵;微需氧菌、幽门螺杆菌对其敏感;对阴道滴虫的MIC与甲硝唑相仿,其代谢物对加得纳菌的活性较甲硝唑为强。本品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厌氧菌的硝基还原酶在敏感菌株的能量代谢中起重要作用,本品的硝基被还原成一种细胞毒,从而作用于细菌的I)NA代谢过程,促使细菌死亡。耐药菌往往缺乏硝基还原酶而对本品耐药。本品抗阿米巴原虫的机制为抑制其氧化还原反应,使原虫的氮链发生断裂,从而杀死原虫。
的血浆消除半衰期为14小时,血浆蛋白结合率小于15%,广泛分布于组织和体液中,包括脑脊液。奥
硝唑在肝中代谢,在尿中主要以轭合物和代谢物排泄,少量在粪便中排泄。已报道单剂量口服本品后
于5天消除量为85%,尿中65%,粪便中22%。胆汁排泄在奥硝唑及其代谢物的消除中约占4.1%。
2.国外文献报道,健康志愿者30min静脉滴注1g奥硝唑,其半衰期t1/2为14.1±0.5h,MRT为19.4±0.6h,
应及时停药。4.本品可干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三酰甘油、己糖激酶等的检验结果,使其测定值降至零。5.用药期间不应饮用含酒精的饮料,因可引起体内
乙醛蓄积,干扰酒精的氧化过程,导致双硫仑样反应,患者可出现腹部痉挛、恶心、呕吐、头痛、面部潮红等。6.肝功能减退者本品代谢减慢,药物及其代谢物易在体内蓄积,
妊娠早期(妊娠前三个月)和哺乳期妇女慎用。
儿童用药
尚不明确。
12岁以下患者禁用。
儿童慎用。建议3岁以下儿童不用。
老年用药
由于老年人肝功能减退,应用本品时药动学有所改变,需监测血药浓度。
老年人由于肝功能减退,应用本品时药代动力学有所改变,需监测血药浓度。
同成年人用药。
药物相互作用
(1)本品能抑制华法林和其他口服抗凝药的代谢,加强它们的作用,引起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1.本品滴注速度应缓慢,浓度为2mg/ml时,每次滴注时间应不少于1小时,浓度大于2mg/ml时,滴注速度宜再降低1-2倍。药物不应与含铝的针头和套管接触,
并避免与其他药物一起滴注。2.致癌、致突变作用:动物试验或体外测定发现本品具致癌、致突变作用,但人体中尚缺乏资料。3.如疗程中发生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少见而轻微,主要为恶心、呕吐、上腹痛、食欲下降及口腔金属味,可有头痛、眩晕、皮肤瘙痒、皮疹、便秘及全身不适。此外还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中性粒细胞减少、双硫仑样反应及黑尿,偶见滴注部位轻度静脉炎。高剂量时也可引起癫痫发作和周围神经病变。
本品通常具有良好的耐受性,用药期间可能会出现下列反应:
1.消化系统:包括轻度胃部不适、恶心、口腔异味等;
第一次于手术前2-4小时,第二次于手术期间或术后12-24小时内滴注。
静脉滴注,每瓶滴注时间不少于30分钟,用量如下:1.术前术后预防用药:成人手术前1-2小时
静滴1g奥硝唑,术后1 2小时静滴0.5g,术后2 4小时静滴0.5g。2.治疗厌氧菌引起的感染:成人
起始剂量为0.5-1g,然后每1 2小时静滴0.5g。3.治疗严重阿米巴病:起始剂量为0.5-1g,然后每
1.肝损伤患者用药每次剂量与正常用量相同,使用药间隔时间要加倍,以免药物蓄积。
2.使用过程中,如有异常神经症状反应即停药,并进一步观察治疗。
3.本品不宜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本品可透过胎盘,迅速进入胎儿循环。动物实验发现腹腔给药时胎仔具毒性。本品对胎儿的影响尚无足够和严密的对照观察,因此妊娠3个月内应禁用。3个月以上的孕妇只有具明确指征时才选用本品。本品在乳汁中浓度与血中浓度相似。动物试验显示本品对幼鼠具致癌作用,故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使用。若必须用药,应暂停哺乳,并在停药3日后方可授乳。
12小时0.5g,连用3-6天。4.儿童剂量为每日20-30mg/Kg体重,每1 2小时静滴一次,滴注时间30
分钟。
不良反应
15~30%病例出现不良反应,以消化道反应最为常见,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部绞痛,一般不影响治疗;神经系统症状有头痛、眩晕,偶有感觉异常、肢体麻木、共济失调、多发性神经炎等,大剂量可致抽搐。少数病例发生荨麻疹、潮红、瘙痒、膀胱炎、排尿困难、口中金属味及白细胞减少等,均属可逆性,停药后自行恢复。
(2)同时应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诱导肝微粒体酶的药物,可加强本品代谢,使血药度下降,而苯妥英钠排泄减慢。
(3)同时应用西咪替丁等抑制肝微粒体酶活性的药物,可减缓本品在肝内的代谢及其排泄,延长本品的血清半衰期,应根据血药浓度测定的结果调整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