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

农村暴力婚姻的保护性体系-------- 中国农村受虐妇女的个案研究摘要:在国外的家庭暴力研究中,受虐妇女通常将离婚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而在中国,情况却完全不同。

通过对农村受虐妇女的访谈,本文将重点探讨农村妇女为什么宁愿忍受暴力婚姻,而不肯离婚;她们是怎样应付自己的婚姻暴力的。

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存在了一个保护性体系,维持了暴力婚姻的稳定,在这个体系中,文化的,社会的,家庭的和个人的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生存,妇女不得不发展出自己的应付策略。

关键词: 家庭暴力,受虐妇女,应付策略保护性体系Abstract:In the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battered women would choose divorce as a means to end their abusive marriage. However, it is not necessarily the case in China. Based on the interviews with battered women in a village,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exploring why they stay in the marriage and endure their abusive husbands, and how they cope with their life. It is found that there exists a protective system that keeps the abusive marriages intact. Cultural, social, familial and individual factors contribute to the protective system. Under this system, women have to develop their own coping strategies that help them to move on with their lives. Qualitative method is applied in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Key words:一、前言虐妻问题(wife abuse)作为社会问题在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国外对受虐妇女的研究中,离婚被看成是受虐妇女解决暴力婚姻关系的出路之一(Bowker, 1983; Gay-ford, 1975; Gelles, 1974; Johnson, 1992; Okun, 1986; Pagelow, 1981; Pfouts, 1978; Strube, 1988; Strube & Barbour, 1984; Walker, 1979)。

在中国,在九十年代中期,学者们开始关注对虐妻问题的研究。

目前的研究大部分以定量研究,和二手资料研究为主,重点放在解释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分析上(Liu & Chan, 2000),对受虐妇女的个人生活经历和心态、个人感受关注较少,她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的?又是怎样应付自己的暴力婚姻生活的?这些成为现存的知识体系中的一个空白。

本文根据对10位受虐妇女的访谈,将重点探讨两个问题:(1)面对暴力,农村妇女为什么会选择维持婚姻关系?(2)她们是怎样应付自己的生活的?同时将讨论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因素限制了这种选择。

本研究重点放在受虐妇女的个人经验和感受上,从她们的角度去考察她们自己对婚姻的感受和评价,探讨她们的应付策略,旨在再现她们的生活状况,发展出本土的对家庭暴力的认识框架。

二、文献回顾虐妻(wife abuse)问题的研究在国外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刘梦,2001),最常见的研究领域是受虐妇女的决策过程和应付策略(Gelles, 1974; Gondolf & Fisher, 1988; Johnson, 1992)。

下面,我们将侧重回顾国内外有关研究状况。

(一)国外的研究1.受虐妇女的决策过程对于受虐妇女为什么不离婚这个问题,Gelles (1976)指出,妇女是否决定离婚,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1)暴力程度。

暴力程度越轻,离婚的可能性就越小,向外求助的可能性也越小。

(2)童年经验。

有过童年受虐历史的妇女,结婚后受到丈夫虐待时,主动离婚的可能性很小。

(3)教育水平和职业地位。

妇女拥有资源越少,就越会受到丈夫的控制和虐待,向外求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4)外部的社会环境,警察、社区工作者、医务人员以及法律工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方式,都会影响妇女的决策。

Herbert, Silver & Ellard (1991)发现,不离婚的妇女对自己婚姻的看法十分积极,很少认为自己的婚姻有问题,因此,她们采用了积极的应付措施来忍受婚姻暴力。

不管暴力的程度如何,这些妇女都能够找到婚姻中的积极因素,来支持自己留在婚姻中。

Johnson (1992) 通过对受虐妇女决策过程的研究发现,妇女的经济地位是妇女决策的首要决定因素,其他因素还有:职业地位、年收入、自我评价,和暴力严重程度。

Strube and Barbour (1983, 1984)重点考察了心理承诺(psychological commitment)和经济依赖(economic dependence)对妇女决策的影响。

他们发现,一旦妇女对自己的婚姻关系承诺了很多责任和义务,就很难作出离婚的决定。

同时,结婚的时间越长,陷在暴力婚姻中的的可能性就越大。

此外,还有学者从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角度,解释受虐妇女为什么留在婚姻中。

在男性主权的文化中,男性在其社会化过程中,被鼓励要具有攻击性、勇敢、学会使用暴力,而女性则被教化成屈从、忍受、温顺,从而成为暴力的牺牲品。

.这种文化规范允许丈夫对妻子使用暴力,并要求妻子接受这种暴力,因此,结婚证就是打人证(the marriage license is the hitting license)(Straus, 1980; McMaster & Swain, 1989; Gelles & Cornell, 1990)。

2.受虐妇女的应付策略妇女们的应付策略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个人应付;寻求正式支持;寻求非正式支持。

(1)个人应付很多研究表明,在暴力事件发生时,妇女们常用的应付策略有:哭叫、咒骂,逃到另一个房间,对打,报警,离家出走,威胁离婚,劝说丈夫改正暴力行为等等(Gelles and Straus,1988; Gayford ,1975; Finn, 1985; Gelles,1976; Bowker, 1983)。

(2)非正式支持非正式支持主要指来自家庭成员、朋友、邻居的帮助和庇护所的服务等 (Bowker, 1983; Finn, 1985; Gondolf,1988; Homer, Leonard and Taylor;1985),其中,向家庭成员和朋友求助的比例较大,其次是庇护所。

(3)正式支持正式支持指来自正式社会机构和组织的支持,包括警察、社会服务机构、律师、地区检察院、教会牧师、妇女组织等 (Bowker, 1983; Finn, 1985; Gondolf,1988;Frieze et al. 1980; Shulman, 1979),内容包括:法律援助、心理辅导、社会救济等。

上述研究解释了受虐妇女的决策过程,总结了她们的应付策略。

可以看出,妇女的决策过程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应付策略。

当然,应该指出的是,这些观点都是在西方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提出的,是否能够直接放在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检测,还有待于证明。

尽管这样,它们还是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的视角和参照,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这个现象。

(二)中国的研究虐妻的研究在中国只有几年的历史,至今尚未形成一个规模。

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频率和严重程度根据1990年第一次中国妇女地位调查的结果表明,大约三分之一的妇女有过被丈夫殴打的经历,其中,0.9% 的人报告是经常被殴打,8.2% 的有时被殴打,20.1%偶尔被打(陶春芳,蒋永萍, 1993)。

1993年在7省市的家庭关系调查中发现,在婚姻冲突中,丈夫动手打妻子的比例分别是:北京9.32%,上海8.54%,成都9.36%,南京17.19%,广州6.71%,兰州13.21%,哈尔滨15.22%(沈崇瞵,杨善华,1995)。

2001年,笔者参与了中国的第一个大型的有关家庭暴力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的样本量为4200人,涵盖三省10个城市。

结果发现,在夫妻冲突过程中,丈夫动手的频率分别为:每周一次的仅为:0.4%,每周几次的为0.5%, 每月一次的为2.4%, 每月几次的为1.9%, 几个月一次的为:29.5%.从不动手的比例为65.1%. 也就是说,在大多数家庭中,夫妻冲突时,动手的比例有34.7%,其中大部分为几个月动手一次(29.5%)(刘梦,张李玺, 2002)。

2.虐妻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在探讨家庭暴力发生的原因时,有学者提出,家庭暴力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大男子主义思想严重,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社会对家庭暴力的容忍,女性素质低下,丈夫社会地位低,文化程度差(罗萍,1997);家庭经济状况差,施暴者早年的受虐经验(佟新,1995),男性对女性的控制欲太强,女性的软弱,接受丈夫的暴力等(高鸣鸾,1998),妻子的语言攻击和唠叨,引发了丈夫的暴力(徐安琪,1997)。

王行娟(2002)通过对热线中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求助电话的分析,发现妇女留在婚姻中,是因为男权为中心的今日的社会﹐提供给她们的社会支持和各种资源非常之少﹐她们很难借助社会的力量制止暴力﹐改善处境﹐乃至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

这些研究从某个方面解释了家庭暴力的产生的原因,以及妇女为什么不愿离开暴力的婚姻关系,但是,没有解决一个根本的问题,即:在同样的社会条件下,为什么不是每个男性都打老婆?暴力婚姻中,一定有一些机制性的东西制约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因此,有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3.家庭暴力存在的机制在一项对成都地区的婚姻家庭关系研究中,有学者发现,57% 的被访妇女报告说在她们的婚姻关系中,不同程度地受到丈夫的身体虐待,这不包括非身体虐待行为。

虐妻现象的存在,与中国现存的夫权制家庭制度和不平等的两性关系有密切关系,同时,缺乏应有的社会支持,婚姻质量不高,夫妻之间缺乏正常的沟通和解决冲突的方法,也都是造成虐妻普遍存在的因素(Xu, 1997)。

刘梦(1999)指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政府只是片面的教育女性男女平等的思想和意识,忽视了向男性灌输这种思想,女性的平等意识被激发了,而男性依然保留了男权意识,一旦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希望与男性平权时,男性感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权利受到威胁时,他们只有用武力来解决,这是当今中国家庭暴力存在的一个根本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