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发展简史—起源
翻开任何一部中国数学发展史,你都不难发现,祖先们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奋斗的汗水。
(1)中国数学的起源(上古~西汉末期)
古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约公元约前580~约前500年)有这样一句名言:“凡物皆数”。
的确,一个没有数的世界是不堪设想的。
今天,我们会不屑一顾从1数到10这样的小事,然而上万年以前,我们祖先为了这事可煞费苦心了。
在70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甚至连2以上的数字还数不上来,如果要问他们所捕的4只野兽是多少,他们会回答:“很多只”。
如果当时要有人能数到10,那一定会被认为是杰出的天才了。
后来人们慢慢地会把数字和双手联系在一起了。
每只手各拿一件东西,就是2。
数到3时又被难住了,于是把第3件东西放在脚边,“难题”才得到解决。
就这样,在逐步摸索中,祖先从混混沌沌的世界中走出来了。
先是结绳记数,然后又发展到“书契”,五六千年前就会写
1~30的数字,到了2019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祖先们不但能写3000以上的数学,还有了加法和乘法的意识。
在金文周《※鼎》中有这样一段话:“东宫迺曰:偿※禾十秭,遗十秭为廾秭,来岁弗偿,则付秭。
”这段话包含着一个利滚利的问题。
说的是,如果借了10捆粟子,晚点还,就从借时的10
捆变成20捆。
如果隔年才还,就得从借时的10捆涨到40捆。
用数学式子表达即:
10+10=20
20×2=40
除了在记数和算法上有了较大的进步外,祖先还开始把一些数字知识记载在书上。
春秋时代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修改过的古典书籍之一《周易》中,就出现了八卦。
这神奇的八卦至今在中国和外国仍然是人们努力研究和对象,它在数学、天文、物理等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低估和作用。
到了战国时期,祖先们的数学知识已远远超出了会数1~3000的水平。
这一阶段他们在算术、几何,甚至在现代应用数学的领域,都开始了耕耘播种。
算术领域,四则运算在这一时期内得到了确立,乘法中诀已经在《管子》、《荀子》、《周逸书》等著作中零散出现,分数计算也开始被应用于种植土地、分配粮食等方面。
几何领域,出现了勾股定理。
代数领域,出现了负数概念的萌芽。
最令后人惊异的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对策论”的萌芽,对策论是现代应用数学领域的问题。
它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用数学方法来研究有利害冲突的双方,在竞争性的活动中,是否存自己制胜对方的最优策略,以及如何找出这些策略等问题。
这一数学分支是在本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或以后,才作为一门学科形成的,可是早在2019多年前,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公元
前360~前330年)就提出过“斗马术”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内容,正反映了对策论中争取总体最优的数学思想。
“斗马术”问题说的是,齐威王要和大将田忌赛马,他们每人各有上、中、下等马各1匹,田忌那3匹马比起齐威王的来,都要略逊一筹,如果用同等级的对应较量法,田忌必输无疑,田忌为此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孙膑从旁点拨,田忌用了孙膑的办法,以2:1取胜齐威王。
孙膑用的是什么方法呢?请看下面的示意图:
田忌齐威王
上等马上等马
中等马中等马
下等马下等马
看到这,你不觉得我们的祖先实在是很聪明吗?
当历史推进到秦汉时期,祖先们不再往骨头上刻字了。
他们把需要记的事都用毛笔写在竹片上、木片上,这种写了字的竹、木片被称为“简”或“牍”。
这种简或牍以西汉时期的流传下来最多。
从那些汉简中,我们发现,秦汉时期在算术方面乘除法算例明显增多,还出现了多步乘除法和趋于完整的九九乘法中诀。
在几何方面,对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以及体积计算的知识也具备了。
这个时期最值得一提的,要算是算筹和十进位制系统了。
有
了它们,祖先们就不再为没有合适的计算手段而发愁了。
在我国古代,直到唐朝以前,一直用着这一套计算系统。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算筹的确切起源时间至今还不清楚,只知道,大约在秦汉时期,算筹已经形成制度了。
要明白算筹是怎么
回事,先得知道什么叫筹。
筹就是一些直径1分、长6分的小棍儿,这些小棍儿的质料有竹、木、骨、铁、铜等。
它们的功用同算盘珠相仿。
目前,筹的实物已出土多批,1971年在陕西千阳县出土的一座长方形男女合墓中发现,那具男尸的胯部系着一个丝绢带囊,囊内装有一把骨筹。
1980年在石家庄南郊出土的一批早期骨筹,也是挂在死者的腰部。
由引可见,算筹在汉代知识分子中已经通用。
关于如何使用筹,根据记载是这样的:在计算时,将筹摆于特制的案子上,或随便摆放都可。
对于5以下的数字,是几就放几根筹,而对6~9这4个数字,则需要用一根横放或竖放的算筹当5,余下的数则仍是有几摆几根算筹。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
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为了计算方便,古人规定了纵横表示法。
纵表示法用于个、百、万位数字;横表示法用于十、千位数字,遇到零时,则空一位。
十进位制系统,正是我们今天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逢十进一法。
就是说,对正整数或正小数而言,以十为基础,逢十进一,逢百进二,逢千进三等等。
十进位制系统的产生,为四则运算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