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强化练1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 1.(2016 •4浙江选考,10)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 )A. 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B. 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C. 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D. 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 C 本题考查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
依据图片可看出甲图是婚嫁的一个仪式,从几台大轿的繁琐到乙图简单的婚照 ,体现了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 ,故C 项正确;从图片中无法看到服饰的情况,故A 项错误;两张图片不能说明中国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 ,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故B 、D 两项错误。
2. (2016 • 10浙江选考,11)20世纪初叶,《中国丛报》一篇文章写道 ,在中国“最时尚的区域里,大 部分的妇女都缠足”。
促使缠足陋习开始改变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C.新中国成立D.改革开放A 本题考查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
结合所学 ,促使缠足陋习开始改变的是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移风易俗的法令,故A 项正确;B 、C D 三项错误。
3•光绪年间的《嘉善志•风俗类》记载 :“乾嘉时风尚淳朴,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服饰厌旧喜新。
”这反映出当地 ( )A. 思想观念完全西化B. 服饰等级之别消失 C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传统习俗受到冲击D “乾嘉”指乾隆嘉庆时期,“咸同”指咸丰同治年间,材料反映了前后两个时期城镇风气转变 较大。
A 项说法过于绝对;B 项说法不符合封建社会实情,C 项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始于鸦片战争后 (道 光年间),并且材料不涉及自然经济的问题 ,故排除A 、B 、C 三项。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外国时尚服饰 对当时中国影响较大,旧习俗受到冲击。
4.1902年,清廷颁布劝诫缠足的上谕。
不久 ,“各省之称新学中人者,又到处劝设不缠足会,或撰成 歌词,或编成俚语,闻风兴起,年盛一年”。
这说明( ) A. 官民携手推进移风易俗 B. 废止缠足被各阶层接受C. 缠足与政治态度紧密联系D •社会习俗变迁步履维艰答案:A解析:从“清廷颁布劝诫缠足的上谕”可知这体现了官方的引导,“各省之称新学中人者”体现了民间的行动,故选A 项。
材料只是说成为风潮,并未说明被各阶层接受,故排除B 项。
由材料不能得 出缠足与政治态度紧密联系,故排除C 项。
根据“闻风兴起,年盛一年”,可排除D 项。
5.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 ,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 ,围观者有上千人。
时 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
最爱万人齐着眼 ,看侬亲手挽郎行。
”这一社会景 象说明( )SB SA. 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B. 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C. 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D. 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故A 项错误;题干只提及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不能推断出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 ,故B 项错误;材料谈及的只是中国一些 城市开始实行新式婚礼,但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传统婚俗依然存在 ,故C 项错误;辛亥革命后,一批 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 ,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故 D 项正确。
6. 近代以来,中国在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交通工具、邮电通信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下列 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第一条电报线在台湾架设 ②第一条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建成 ③合身适体的旗袍开始出现 ④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开始实施 A. ②④③①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③ D .②④①③C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①出现在1877年;②出现在1906年;③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④出现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即1912年之后,故C 项正确。
7. 从晚清顽固派官僚认为火车的轰鸣与震动会“损害地脉”到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亲自担任全国铁 路督办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 ) A •封建迷信是当时阻碍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 B. 官员的喜好对各行业的发展有决定性影响 C. 中国交通近代化的趋势是向机械动力演进 D. 近代交通的进步逐渐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
封建迷信是社会进步的阻碍因素之一 ,但不是主要原因, 故A 项错误;官员的喜好对行业发展起到促进或延缓作用 ,但不是决定作用,故B 项错误;交通近代化本来就是向机械动力方向演进 ,但材料仅涉及人们对铁路的态度转变 ,故C 项错误;根据材料“顽 固派官僚认为火车的轰鸣与震动会’损害地脉’到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亲自担任全国铁路督办” ,说 明随着时代的变迁,交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变化,故D 项正确。
&(2018 • 10浙江十校联盟高三适应性考试 )1875年,工科给事中陈彝在一道奏折中认定 ,“电线之 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传曰:‘求忠 臣必于孝子之门。
’藉使中国之民肯不顾祖宗丘墓 ,听其设立铜线,尚安望尊君亲上乎?”奏折内容 未反映的是( ) A. 电话建设遭强烈抵制 B. 儒家思想的巨大影响 C. 宗法理念的根深蒂固D. 封建官员的守旧迷信 A 本题考查近代以来通信工具的发展。
该奏折只是工科给事中陈彝对“电线之设”的忧虑 ,奏折内容未反映电话建设遭强烈抵制 ,故A 项错误,符合题意;据材料“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传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藉使 中国之民肯不顾祖宗丘墓,听其设立铜线,尚安望尊君亲上乎?”可以得出奏折内容受儒家思想的巨 大影响,故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 侵水灌,势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可以得出宗法理念的根深蒂固 ,故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据材料“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可以得出封建 官员的守旧迷信,故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9.1885年6月16日杭州一菜场失火,上海的《申报》当天就接到关于此事的电讯稿 ,第二天就登在SSBS报纸上了。
《申报》的新闻搜集如此快捷主要得益于 ( )A. 铁路运输的发展 B .轮船航运的发展 C.电报等通信发展D.报纸等传媒发展C根据材料中“电讯稿”,可知新闻搜集如此快捷主要得益于通信技术的发展 ,故C 项正确。
A 、B D 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10.(2018 •浙江金华十校高三上期末 )1897年《申报》载:“梨园竞尚时调,闺阁均效时装,甚至握 管文人亦各改头易……有客籍之人谓沪上求时新……而不知在土著之人观之,不待两三年也,有数月而即变者焉。
”对该材料的解读 ,正确的是( ) A. 上海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B. 上海物质生活变迁速度不断加快 C. 维新思想深刻影响上海消费观念D. 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需求 B本题考查报刊、影视业的发展。
材料强调的是上海物质生活的变迁而非半殖民地化程度 ,故A项错误;材料“时调、时装、改头易、求时新”“不待两三年也,有数月而即变者”反映了上海物质生活变迁速度不断加快,故B 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维新思想,故C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物质生 活的变化而非报刊的影响,故D 项错误。
11. 报刊是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大众媒介。
观察右图,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 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主要报刊B. 这是了解当时政治经济的第一手资料C. 成为先进中国人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D. 以通俗的语言满足了市民的文化消遣需要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的《时务报》是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载体 ,故A 、D 两项不符 合题意;报纸不属于第一手资料,故B 项错误;宣传维新变法的做法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 ,故选C 项。
12. 《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
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 ,如下 表:由此推断( )A. 《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B. 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C. 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SBBD. 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D 本题考查报刊对社会的影响。
图表的关键信息是文章的主题 ,都涉及妇女问题,且文章数量逐渐增加,所以D 项正确。
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万国公报》创办最早和言论自由的结论,故排除A 、B 两项。
题干材料也并未涉及清政府的应对措施,故排除C 项。
二、非选择题 13. 服饰和社会习俗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西方现代文明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向全世界扩散的时代背 景下,中国服饰和社会习俗的改变也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表现。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
且今物质 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
且兵争之世 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且垂辫既易污衣 ,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 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 《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材料三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 人 通过自觉或不自觉地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
-- 摘编自《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材料四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
相比之下 ,中国传统的社 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
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 : 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 ,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摘编自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 (1840 —1949)(1) 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说明其主张的理由。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势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是如何“接近这一历 史性目标”的。
(3) 根据材料四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参考答案:|(1)主张:易服、剪辫。
理由:影响外交;影响工业生产;影响军事;不利于个人卫生;有损 民族尊严。
(2) 变化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
(走向近代化)“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方式 :发展民族资本 主义;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3) 新变化: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
认识冲外文化交流是必由之路;文化碰撞交流所激发出来的历史进步作用是巨大的 ;学习和融 合外来先进文化为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但同时要保留文化的民族性与延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