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中考语文课本知识愚公移山

2020中考语文课本知识愚公移山

2020中考语文课本知识愚公移山九年级下册每课要点--23愚公移山第一部分中考文言文阅读要点之《愚公移山》一、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二、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

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是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5、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三、语音太行(háng)万仞(rèn)惩(chéng)塞(sè)汝(rǔ)曾(céng)诸(zhū)箕(jī)畚(běn)荷(hè)孀(shuāng)龀(chèn)叟(sǒu)匮(kuì)亡(wú)以应厝(cuò)雍(yōng)冀(jì)四、通假字(在古汉语中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这种现象叫“古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用“惠”代“慧”,“惠”是通假字,而“慧”则叫本字。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山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五、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负荷。

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

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10、惧其不已也已:古义:止。

今义:已经11、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川阻隔。

今义:把持独占12、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六、词类活用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止: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停下2、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3、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5、聚室而谋曰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集七、一词多义1、方:(1)方七百理(古代称面积用语,纵横)(2)今方来,吾欲辱之(将要)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3)蝉则千转不穷(尽)(4)非咨询不穷其致(追究到底)(5)穷凶极恶(极端)4、如:(1)其如土石何(如……何:把……怎么样)(2)闻水声,如鸣佩环(好像)(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及)(4)如法炮制(依照)(5)如意算盘(符合)5、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4)政通人和(顺利)(5)通计一舟(全,整个)6、且:(1)年且九十:将(2)且焉置土石:况且虚词:1:之字原有三种常见用法:A、相当于:“的”B、相当于:“他(她,它)”C、起舒缓语气,调整音节作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A、相当于“的”{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山之一毛操蛇之神跳往助之B、相当于“他(她、它)”(笑而止之曰闻之告之于帝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起舒缓语气(甚矣,汝之不惠调整音节的作用虽我之死译时不译汝心之固)2、“而”在句中作连词,通常有两种含义:A、表顺承,不译B、表转折,译为“但”,“但是”文中表顺承的有{聚室而谋曰何苦而不平表转折的有:而山不加增3、焉:(1)无陇断焉:语气词,相当于“了”(2)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八、重点词语解释1、年且九十且:将近2、惩山北之塞惩:苦于。

塞:阻塞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曰室:家,这里指全家人。

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

险:险阻。

这里作名词指险峻的大山。

6、杂然相许许:赞同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8、以君之力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损:削减丘:小山10、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么样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挑夫:成年男子14、叩石垦壤扣:敲,凿15、始龀龀:换牙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节:季节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通,达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匮:尽,不足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背20、方七百里:方:见方。

古代称面积用语,译为方圆。

21、面山而居:面:向着,这里用作动词。

22、指通豫南:指:直。

23、箕畚运于……:簊畚:泛指盛土石的工具。

这里指用箕畚。

24、山之一毛:毛:草木。

25、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九、特殊句式1、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句。

实际语序:汝之不惠甚矣。

)2、且焉置土石(倒装句。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焉”充当“置”的宾语,前置。

)3、何苦而不平(倒装句。

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

)4、帝感其诚(被动语句。

“帝”是被感动者。

)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

)十、朗读节奏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十一、理解性默写1、“愚公”移山时得到了人们的支持,初定计划时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2、“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文章的驳论部分。

“智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列举的论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来驳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话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批驳的方式是驳论据;其结果是河曲智叟亡以应。

4、反映愚公移山艰苦情形的句子: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士石何?6、愚公能够移山的原因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7、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细节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8、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河曲智叟无以应”而言的。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2、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3、、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泥箕、筐子装上士石运到渤海边上。

5、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好吗?6、且焉置土石?*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呢?7、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子子孙孙是无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愁什么挖不平呢?十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接着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立即行动,上山“叩石垦壤”,这是情节的开端。

下面再写河曲智叟闻讯赶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这是情节的发展。

最后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终被移走,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二者是同时到来的。

这种安排很巧妙,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

开头写太行,王屋既高且大,而愚公仅以全家的力量来移山,这在一般人看来,已经是“愚蠢”的了。

接着写运土石,地点是“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路程如此遥远,而帮助他们来移山的又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往返一次需时一年,这又进一步显示了愚公之“愚”。

但所有这些,仅仅是事物的表象。

及至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他的形象刹时变得高大起来──原来他的见解远远超出一般人之上,他是“大智若愚”啊!这种随着情节的发展由表及里地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