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住宅标准化-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

住宅标准化-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

目录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技术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1总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2自然条件(天津地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3设计荷载错误!未定义书签。

楼(屋)面活荷载(单位:kN/m2)错误!未定义书签。

砖墙荷载错误!未定义书签。

楼面装饰荷载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计荷载特殊的部位错误!未定义书签。

4结构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数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

整体性能特征控制指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5结构设计统一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基础错误!未定义书签。

主要材料错误!未定义书签。

构件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6其他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7重要经济指标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表:高层住宅经济控制简明参数一览表错误!未定义书签。

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技术措施解释说明及论证资料错误!未定义书签。

1总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2材料和荷载控制错误!未定义书签。

材料错误!未定义书签。

恒荷载错误!未定义书签。

活荷载错误!未定义书签。

3地震作用及设计基本规定错误!未定义书签。

4剪力墙布置错误!未定义书签。

5结构设计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基础错误!未定义书签。

上部结构设计计算要点错误!未定义书签。

6计算参数规定错误!未定义书签。

7经济性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剪力墙长度的一般经济性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含钢量的经济范围错误!未定义书签。

8结构加强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9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10经济论证说明错误!未定义书签。

11标准配筋截面示例错误!未定义书签。

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技术措施编制目的在满足集团专业化、设计精细化要求前提下,本着经济性与合理性相结合的原则,为合理控制土建结构成本,保证产品质量,控制项目开发投资,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针对目前市场高层住宅的主要结构形式,通过数据分析和专家论证,编制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技术措施讨论稿,本措施仅供集团内部参考。

编制目的在于针对高层住宅的主要结构形式和结构计算进行设计控制与设计洽商。

如设计院有不同意见,超过本措施规定的,应与甲方协商确定并上报集团。

设计院在满足基本功能基础上做出的经济优化调整,不受本细则限定。

本细则不替代设计,设计同时应遵循有关国家规范和相关规定。

异地项目应参照本措施制定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技术措施上报集团。

1总则注重结构概念设计,满足设计经济、安全、合理、美观基本准则,体现精细化设计原则要求,杜绝缺漏项,减少变更。

在满足经济指标要求下,结构计算模型准确,荷载计算准确,参数选择无误。

严禁“算不清,加钢筋”模糊设计方法。

杜绝无确实理由的荷载、构件截面、钢筋放大。

明确与设计条件相关的施工措施的合理方法和步骤。

保障结构措施合理性,安全性,严格控制砼裂缝给客户带来的品质影响。

注重结构设计布置对客户感观要求。

2自然条件(天津地区)修正后基本风压:m2;地面粗糙度:B类基本雪压:m2抗震设防烈度及场地类别:第一组,7度,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场地类别为Ⅲ类3设计荷载楼(屋)面活荷载(单位:kN/m2)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采用,各主要楼面荷载如下:住宅的卧室、起居室、卫生间、走廊、门厅、厨房、暗阳台,露台均为kN/m2 悬挑阳台kN/m2电梯机房kN/m2制冷机房kN/m2变配电房kN/m2水泵机房kN/m2消防疏散楼梯kN/m2一般楼梯kN/m2地下室顶板室内部分:(用于楼盖计算配筋),(用于整体分析)室外部分:消防车道:(双向板或无梁楼盖)砖墙荷载砖墙荷载(设计说明中应注明材料强度要求),结构设计师应对建筑设计师提供轻质高强的合理化建议。

内外墙:实心砖:kN/m3、空心砖:kN/m3、炉渣空心砌块:m3、粉煤灰空心砌块:m3、加气砼:m3、页岩空心砖:m3加气砼条板100厚含抹灰:m2。

双面粉刷:kN/m2,石材另加kN/m2。

楼面装饰荷载楼面装饰荷载(包括板底抹灰吊顶和板面保温隔热找坡找平防水及地面等)(单位:kN/m2)首先应根据设计装饰面层实际计算确定,当毛坯交房或装修未定时:二次装修荷载考虑:客厅、餐厅、卫生间、厨房:其他部位:设计荷载特殊的部位设计荷载特殊的部位(总说明未表达或表达可能误解),设计图中应注明设计荷载(活荷载、设备荷载等)计算地下室外墙时,其室外地面荷载取kN/m2。

当为消防车道旁时取kN/m2。

高低层的相邻屋面,在设计低屋面时应考虑施工临时荷载,取kN/m2,整体分析仍按正常取值。

4结构计算参数选择SATWE&TAT电算参数的约定砼容重27kN/m3同时考虑地下室模拟施工加载1计算上部结构,模拟施工加载2用于基础设计。

根据结构特点选择考虑偶然偏心、扭转藕联和双向地震计算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计算结构位移采用、计算结构内力不采用)取足够振型数(Cmass>=90%)周期折减系数,高层住宅考虑活荷载折减但不考虑不利布置地下车库顶板考虑活荷载折减和不利布置梁端弯矩调幅系数梁跨中弯矩增大系数梁扭矩折减系数连梁刚度折减系数考虑中(边)梁刚度增大,按计小塔楼放大系数(如果出现局部刚度突变的小塔楼,要考虑地震放大系数梁主筋强度360N/mm2柱墙主筋强度360 N/mm2梁柱箍筋强度360N/mm2墙分布筋强度360N/mm2梁柱箍筋间距100mm墙分布筋间距200mm普通框架柱按单偏压计算柱,双偏压计算作复核;异型柱框架柱按双偏压计算回填土对地下室约束的相对刚度比取3,注意周边裙房和地下层的影响上部结构计算层间刚度比时,按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计算。

托柱梁应指定为转换梁。

整体性能特征控制指标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X(长向):1/1400<X<1/1000;Y(短向)1/1100<Y<1/1000位移比:不应大于扭转特征,周期比:Tt/T1不应大于(超限高层)剪重比: *(1-25%)≤剪力系数≤*(1+35%)。

计算沉降量:100mm相邻建筑差异沉降宜控制在30mm以内抗震等级:≤80米:高层住宅抗震三级;>80米:高层住宅抗震二级。

5结构设计统一措施基础优先采用试桩确定承载力方案,无条件时可根据地质报告计算确定;桩型应采用长细比较大的桩型(桩径600-700);构造配筋率,由计算确定的配筋值不应放大;布桩方式:墙下布桩,注意局部桩承力与局部荷载的量值及重心接近;布桩时应扣除水的浮力,水位按地质报告提供的最低水位,要求:高层桩基总承载力标准值/总竖向力标准值=~,并应验算边桩承载力。

地下室底板厚度应通过计算确定:A底板承受向上荷载为,实际水浮力+8-10%的总桩反力平均值。

B底板承受向下荷载为,底板自重及+底板面层恒荷载。

底板厚度、配筋按A、B项荷载值计算确定。

主要材料混凝土:高层住宅C30~C40;构件设计5.3.1板跨度≤3.6米,板厚100mm,每增加0.3米,板厚增加10mm≥4.5米可酌情加厚。

实配板顶负弯矩钢筋及板底钢筋不做系数放大。

配筋时按受力钢筋直径8、10、12、14、16间距200,180,165,150,125,100选择最接近计算值的直径、间距配筋。

单元入口至管道井处楼板厚度考虑电线穿管要求适当加厚,参考值:不小于120mm.大跨楼板与小跨楼板相连时,应采用连续板计算方法计算配筋。

楼板抗裂钢筋不应采用受力钢筋贯通的方法,应采用负弯矩钢筋的分布钢筋贯通。

配筋形式一般为分离式,端开间板、较厚板(h>=120)通长钢筋采用分布筋贯通,间距不大于200,通长钢筋配筋率控制在%,建筑平面长度大于45m时,顶层屋面板长方向通长钢筋配筋率控制在%,同时注重屋面保温做法。

板高差降不大于50时,可不设分界梁。

凹凸不规则和楼板局部不连续按弹性板计算。

其余按照塑性板计算。

对L 形和T形等异形板的厚度及配筋按有限元计算。

房屋平面阳角及拐角凸窗处设置楼板角部加强筋,伸入板内长度按ln/4计。

空调板在结构图中绘出体现,与建筑图保持一致。

固定分隔墙直接砌筑在楼板上时,应按填充墙的实际折算荷载作为恒荷载参与结构整体计算,保证抗震设计安全(不应采用将线荷的1/3作为面荷输入)。

楼板配筋计算时,应按照实际情况按板上线荷计算。

并整体加强楼板的配筋,不建议采用墙下加筋的做法,而应依据分隔墙的荷载将垂直分隔墙方向的楼板受力钢筋适当加大。

5.3.2剪力墙剪力墙一般考虑最小厚度200,可在层高和无支长度二者中取较小值计算最小厚度;其它见JGJ3-2002第7.2.2条,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首先按JGJ3-2002附录D验算墙体稳定性。

剪力墙的截面高度与截面宽度比应尽量大于12,即一般200mm厚墙的无洞口截面高度应尽量大于2400mm。

即剪力墙的布置应整片,均匀。

避免过多的墙体开洞及小墙肢。

外墙考虑均为钢筋砼墙提供最大刚度,窗下墙可以采用填充墙.内墙灵活掌握.对无条件做长墙的,也应尽可能保证墙肢长度大于8倍墙厚,避免出现短肢剪力墙。

剪力墙平面布置尽量采用大开间的布置方案,即不一定每道建筑墙体都设置为砼墙,可将填充墙体直接砌筑于楼板之上。

电梯井、管道井四壁剪力墙厚度按160mm设计,当按《高规》附录D验算不满足稳定要求时可加厚,并应与建筑专业协调好尺寸关系。

首层剪力墙轴压比应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尽量均匀,当出现个别超限墙段时应调整墙段长度。

如仍不满足时,应根据超限墙段的数量及重要性合理判断规范对轴压比“宜”的限制,严禁出现为了个别超限墙段而整体提高砼强度等级的做法。

剪力墙水平分布筋在底部加强区可适当加强,上部无必要。

按构造最小配筋率%配筋,200厚墙体底部加强区配Φ10@200即可满足,高于规范要求保证结构延性,非加强区实配Φ8@200即可。

5.3.3边缘构件二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墙肢端部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一、二级剪力墙其它部位以及三、四级剪力墙墙肢端部应设置构造边缘构件;具体见JGJ3-2002第7.2.16条和第条。

边缘构件实际纵筋配筋值与计算值之比不应大于,一般的可控制在~。

必要时可采用不同直径钢筋。

构造边缘构件为翼柱情况时,应按《高规》图7.2.17(b)设置,不应将下部的约束边缘构件的阴影区完全复制。

边缘构件箍筋长度计算应按构件实际尺寸每侧减20mm计算。

实际箍筋配筋值与计算值之比不应再放大,一般的应控制在~。

必要时可采用不同直径钢筋级配。

边缘构件的纵筋满足0.006Ac和6Φ12两者之间最大值要求,应视同为总量控制要求,例:配筋总量要求1480mm2,但纵筋总根数需18根,则实际可配14Φ12+4Φ10。

边缘构件应单独采用一张图整体定位,必须注明细部尺寸。

约束边缘构件的Lc长度应在平面图中详细标注,严禁用文字简单说明。

5.3.4连梁,框梁、次梁两端均与墙肢相连的非连梁按框架梁设计。

剪力墙开洞形成的梁(至少一端墙肢平行)按连梁设计,跨高比大于5时可按框架梁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