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艺术与生命本组概述:本组围绕“艺术与生命”这一专题,安排了21篇文章,其中课文4篇,《新语文主题阅读》文章8篇,《主题式·经典诵读》诗文9篇。
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品都以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为主要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操,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作家在描写艺术家以及他们的艺术生命时,无不倾注了对艺术家生命的讴歌,有的侧重从艺术的精美绝伦写起,赞叹艺术的超凡魅力;有的从艺术家的艺术人生入手,赞美艺术家高尚的情操和高贵的品质。
围绕专题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等内容,也就是说,本组文章以“艺术与人生”为主线,形成了“读艺术、说艺术、写艺术”的这样富有特色的一组材料。
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这一特点,把对“艺术与人生”的读、说、写紧密地结合起来。
设计理念:以“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策略为指导,以“单元主题”为线,以批注式阅读为重点,完成21篇文章的阅读。
在分享阅读的基础上,唤起学生对“艺术与人生”这一主题的领悟与理解,使学生掌握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内容:莎之约》《我的舞台》2.《新语文主题阅读》:《二泉映月》《一个冬天的夜晚》《听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弹琴的姑娘》《妙趣横生的虾》《红虾》《精卫的震撼》《姥姥的剪纸》。
3.《主题式·经典诵读》:《朝天子·咏喇叭》《听邻家吹笙》《赠花卿》《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金陵图》《乡间的音乐》《音乐之歌》《英国圆号》《不死的音符》教学目标:“一主”目标1.能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3.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两翼”目标1.阅读《新语文主题阅读》8篇,《主题式·经典诵读》文章9篇,背诵喜爱的经典诗文。
2. 在批注式阅读中学习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各种艺术形式的美,体会作家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第3、4课时详案(以文带文课型)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月光曲》《一个冬天的夜晚》《听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音乐之歌》《乡间的音乐》教学目标:“一主”目标:1.读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语文训练点。
2.精读《月光曲》一文,学习联想与想象的描写方法。
3、学习抓关键词、句、段,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4、联系上下文理解“贝多芬为什么弹了一首曲子,又弹了一首”,为什么贝多芬的曲子引起了穷兄妹俩那么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两翼”目标:阅读《新语文主题阅读》文章《一个冬天的夜晚》《听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读诵《主题式·经典诵读》诗文《音乐之歌》《乡间的音乐》,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学习抓关键词、句,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教学流程:一、导言(1)请同学们朗读语文课本136页导语,大屏幕出示第一段,请学生读: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
它可以是一首歌、一幅画,也可以是一件不起眼的小工艺品。
有艺术的地方就有美。
本组课文将带你走进艺术的百花园,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2)请同学们关注画横线的词语,明确第一段文字讲的是教学内容,说明本组课文跟艺术有关。
(3)教师导语:是啊,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不知道有多少艺术家,用他们的艺术人生演绎着一首歌、一幅画……一个悠远的梦。
今天让我们在走进“艺术与生命”。
(4)出示第二段导语,请学生读: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还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如果有条件,可以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更多地了解艺术。
(5)明确这一段讲的是学习本组课文的学习方法,明确本单元训练重点是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这一环节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导语,关注本单元训练重点,直击单元训练目标,达到“新语文主题阅读”快捷高效的阅读效果。
)2.认读生字: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检查预习并为阅读扫清障碍,事实证明,会读词语了,阅读的障碍就被扫清了一半。
)3.指导批注式阅读把文中联想和想象的语言用“﹏”画出来,多读几遍,关键词语用“△”标出来,想想这样表达的好处。
例: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感悟:从“水天相接”可以想象到曲子是多么宁静而悠远,多美啊!(要求简单明确,为学生批注式阅读指出既具体又明确的要求,便于操作,同时举例子,更给学生以明确的示范。
)4.阅读分享:(分享时的语言: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面,看×段,我的理解是……)5.教师点拨: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争取在自由汇报阶段通过文中联想和想象的句子带动全篇,弄懂全文的思想感情,了解贝多芬的高尚品格。
(通过学生汇报,教师点拨,以点带面,既训练了本课重点,又带动了全文,牵一发动全身,避免繁琐啰嗦地重复讲解。
)6、“双读式”朗读课文第9段:(1)现实与想象对比读:(教师读划横线的句子,学生读没有画线的句子。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这种朗读,再次巩固现实与联想的区别,掌握作者描写的切入点。
)(2)减字对比读:(教师减去括号里的词读,学生读原文。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种朗读,重点训练重读,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想想画面的美感。
)(3)引导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读)教师:乐曲舒缓而宁静;学生: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教师:乐曲越来越高亢,越来越响亮;学生: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教师:乐曲激越而急速;学生: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种朗读,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乐曲的变化,皮鞋匠看到的画面和乐曲的变化是相关联的,可见乐曲多么美妙。
)(4)看画面读:(大屏幕出示三幅图,分别是:波光粼粼、穿过微云、风卷巨浪,请学生根据画面来朗诵,最好不看书,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这种朗读,一方面训练学生想象力,另一方面积累语言。
)7、问题探究:(1)教师导语:同学们,贝多芬的这首曲子是之前就谱好的吗?(不是,是即兴演奏。
)(2)是什么激发了贝多芬的灵感呢?(是穷兄妹俩的遭遇,还有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再加上环境的促发——借着清幽的月光。
)(3)贝多芬演奏的曲子里面饱含了什么样的情感呢?(学生可自由发挥。
大体应该饱含了他对穷兄妹俩的同情,也饱含了他对不公平命运的控诉等等。
)(几个问题的探究,直接深挖“艺术与人生”这个主题的内涵,感悟贝多芬的伟大人格。
)8、格言提升:大屏幕出示: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
啊,多么幸福的时刻!当我能接近这地步时,我该多么幸福!——贝多芬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
——贝多芬同学们,读了贝多芬这两句格言,你感受到贝多芬什么样的人格魅力?(用格言提升主题,既作为拓展,又作为升华主题的关键因素。
)9、配乐朗读单元主题:就在昨夜,树叶落了,花瓣谢了,在我的梦里,他淡淡地去了,却留下一首歌、一幅画、一个梦。
那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昨日,一段折翼斜飞的行程,一场生命如歌的演绎。
(在凄美的音乐中,再次渲染情境,让艺术的美融合起来,感受文字的力量。
)10、比较阅读,填写表格。
(内容:《新语文主题阅读》中的《一个冬天的夜晚》《听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音乐之歌》《乡间的音乐》)(这一环节,放手批注自读,加强训练联想和想象这一单元重点,另再次感受主题“艺术与人生”,体会贝多芬的人格魅力,也领略音乐的美。
)11、作业:1、背诵《月光曲》联想和想象的段落,背诵《音乐之歌》《乡间的音乐》。
2、自读课文《蒙娜丽莎之约》,《新语文主题阅读》文章《妙趣横生的虾》《红虾》。
(作业重在积累语言,布置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