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年前,奕车人迁徙至此,就有了过“仰阿娜”节的习俗" />
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仰阿娜”:哈尼族奕车人的爱情盛会

“仰阿娜”:哈尼族奕车人的爱情盛会

“仰阿娜”:哈尼族奕车人的爱情盛会<a rel='nofollow' onclick="doyoo.util.openChat();return false;"href="#">1000年前,奕车人迁徙至此,就有了过“仰阿娜”节的习俗。

这个习俗绵绵延续,从未因外界影响而中断过――包括“文化大革命”时期。

这真可谓奇迹!然而近十几年来,快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却使这个千年不变的传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下文记述的“仰阿娜”,是当地政府在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宗旨下,以行政行为重建的一个民族节日。

但不论怎样,当“仰阿娜”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节日,外界便渐渐知道了这个深山里的独特人群……狂热的爱情盛会“聪明美丽的姑娘呦,天上是闪闪烁烁的繁星,村外有沙沙作响的谷子,在这吉庆的夜晚,请喝下这杯甘美的甜酒,请吃下这块香甜的肥肉……”山顶上,奕车青年一边唱着悠扬古老的曲调,一边举起美酒,从围坐的酒席上站起,大胆地向自己心仪的姑娘示爱,并请姑娘喝下他手中的美酒。

姑娘惊喜而羞怯地低头微笑,不敢去接酒,众人一片哄笑。

此时,在席自张者便发挥他的幽默诙谐,为尚不熟悉的青年人牵线搭桥。

在一片起哄声中,姑娘终于接过了酒杯,对男青年以歌相答。

酒过三巡,原来还害羞的情侣们开始纵情。

男青年当众搭起姑娘的肩,姑娘笑而不避;有的男青年拣起一大块肥肉来喂身边的姑娘,姑娘也不示弱,当即插起一大个魔芋来回敬。

同时,在山中松树林里,穿着紧身短裤的奕车姑娘们围坐一圈,齐齐地将她们健美的大腿展露出来,在阳光下十分醒目。

她们弹着三弦琴欢唱“仰阿娜”之歌,歌声在树林中飘扬,吸引着打马上山来狂欢的男子。

他们乔装打扮,插着羽毛,拿床单铺在马鞍上,骑着高头大马围着姑娘们溜达,吆喝声中显示着男子的刚健魅力。

而那一边,阵阵铿锵有力而节奏明快的鼓声告诉我们正有奕车男女在跳舞狂欢。

男子打起传统的牛皮鼓,“咚咚咚咚”的鼓声是在向他们的天神传达信息。

而奕车男女,两两成对,手舞足蹈,用他们注重臀胯、甚至模拟性交的舞蹈动作,展现自我,表达对旺盛生命力的追求……――这就是奕车人的“仰阿娜”姑娘节。

一个奕车人狂欢的日子。

我所见到的,是现代“仰阿娜”的情景。

而据说,这是一个已经有着1000年历史的古老节日。

从神圣祭祀到爱情狂欢每年农历三月插秧完毕后的第一个属猴日,奕车人都要举行“三月节”,哈尼语称“仰阿娜”。

“仰”意为“众人聚集”,“阿”意为“玩乐”,“娜”意为“休息”。

这一天,各村寨德高望重的长老在早晨7点左右,就赶到姑娘山上祭奠。

早餐过后10点左右,美丽的奕车姑娘穿着独特的民族盛装,带上小三弦,打着小白伞;小伙子则穿上最新的衣服,吹着号,打着鼓从四面八方汇集到空气清新、森林茂密、妥垤玛依花绽放的“孟者轰都”山上,成双成对地相约在树丛中,寻求自己心爱的伴侣。

黄昏,他们双双携手而归。

追溯姑娘节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1000年前,从太平洋来了两位龙女姐妹,娘苏和?厮埂?―她们是世上最最美丽的姑娘。

两人骑着龙马,经过羊街麻坡寨时,因为劳累而停留一夜。

第二天,她们上了“孟者轰都”山,经由山顶升天而去。

为了纪念两位龙女,麻坡寨的村民便一年一度举办姑娘节,杀鸡宰猪祭祀她们。

而龙女升天的高山,就成为了姑娘节举办的地点。

“孟者轰都”是哈尼语,意为“骑马上高山”,说的就是她们的故事。

孟者轰都山是羊街境内最高的山,海拔2125米。

在那样的高山上谈情说爱,寻找自己心仪的伴侣,既可观赏风景,又可避人耳目,真是个好地方!据说,当天如果两位青年男女情投意合,就可私下约好,男方晚上就打着火把来接姑娘回到自己家中。

但是,这一切都必须在老人们完成隆重庄严的祭祀仪式之后。

老人们在孟者轰都山上虔诚地祈祷,预祝五谷丰收,并在山上神色庄重地吃完早餐。

之后,等老人们散去,姑娘小伙子才踏上山。

他们会放声喊着:“伊喔!”、“伊嚯嚯――!”与在山那头还望不见的异性伙伴打招呼,确认身份,但这些口调在老人在场时是决不敢喊的。

奕车人谈情说爱的方式非常独特――姑娘用美妙动听的小三弦自弹自唱与小伙子对答山歌,如果喜欢上小伙子,她就会把头上的白帽子摘下送给他;如果不喜欢,她便只送一面小镜子给对方。

也有男方把白帽子强行抢走的事情发生,但这并不代表女方喜欢男方。

姑娘的白帽象征着以身相许。

而男方在以前则会赠送自己的手帕,现在则改为更具表白意味的信物了,那就是房门钥匙――这更直接地表达着愿与姑娘同宿同栖的愿望。

历史上,奕车女子可准备多件白帽,以应付众多男子的追求;而男子也可同时与数名女子相约。

在奕车人的传统民居里,屋外都设有一个独立的小耳房。

历史上,奕车姑娘长到14岁后,就可以搬到小耳房去居住,自由幽会恋人,谈情说爱,父母并不干涉。

而成亲后的奕车妇女,其感情生活也可十分自由。

在有孩子之前,哪怕已经结婚了,她们也可以自由恋爱,甚至把情人带进家来。

然而一但有了孩子之后,这种行为就被严令禁止了,违者要被赶出家门。

不论怎样,奕车人在恋爱上的自由达到了如此开放的程度,这是罕见的。

服饰与歌舞奕车妇女的服饰对于“仰阿娜”这样的爱情盛会来说,十分重要。

奕车妇女的服饰十分独特,那紧身的超短裤与袒露的衣襟对我们而言,非常时尚;但对奕车人来说,却非常古老。

那是她们的祖先在千百年前留下的。

关于奇特的奕车服饰,流传着一个与奕车祖先迁徙有关的传说。

但从实际上来看,除了方便劳作外,这样的服饰更多地透露着先民粗犷、古朴的生活意味。

奕车妇女的上衣无领对襟,里面不穿内衣,胸部微露,据说这是留给自己的“车爱”的。

奕车姑娘们都以拥有自己的“车爱”而自豪。

“车爱”就是“亲密的伙伴”。

奕车未婚女性可以自由地拥有自己的“车爱”。

唯一的禁忌只针对已生产孩子的妇女。

观看奕车人特有的鼓舞――“苏独独瑟瑟”,你会一眼发现他们最显著的特点:胯部与臀部的剧烈摆动,双手夸张地前后划动,姿态热烈、自由、奔放。

过六月年时,奕车男子还会将自己化妆成老虎、狮子,脸上画满兽纹。

1 000年前,奕车祖先迁徙至此,在丛林深处开辟家园。

自然万物既赋予他们生活的种种启示,也使他们对某些深不可测、无法解释的东西深怀敬意。

譬如,这里动物繁多,特别是猴子经常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猴子的种种习性对奕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说,“猴子的恋爱”毫不怕羞,公开而自然,这对奕车人的恋爱习俗,也许发生了影响。

现在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鼓舞”,也是模仿猴子灵巧、夸张的动作。

崇拜生命力的游戏现代的“仰阿娜”与过去相比,新增了“打磨秋”、“阿巴多酒会”和“农家宴”等内容。

“打磨秋”是一种需要勇气和想象力的运动。

在一个一米多高的桩上,支起长达六、七米的木杆;术杆绕着支点上下飞旋打转;一头翘起时可高这十米左右。

这在我们看来是那么危险而不可思议的运动,但奕车青年们却世代相袭,前仆后继,甚至带着姑娘上磨秋。

当木杆高高翘起、人被抛上天空时,他们在想什么?磨秋桩是村寨的圣物,具有生殖崇拜的意味。

磨秋桩子象征男性生殖器,高高挺拔矗立在地;被插在上面的磨秋木杆因为有个深深的圆洞,被磨秋桩尖顶着,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

在“打磨秋”的前一天,奕车人要举行隆重的祭磨秋仪式;仪式后,希望得子的妇女,可以去摸一摸磨秋桩,祈祷怀孕生产。

“阿巴多”酒会就是我们在本文开始看到的一幕。

在姑娘山的山顶,男女成对而坐,邀请受人尊敬而诙谐的长者同席。

席间,一对用鸡爪架起的雄鸡腰子则是世代相传的、男女约会必备的礼物。

而男女间的交流都必须用歌唱的形式,以歌相敬,以歌作答。

这不仅是气氛的张扬,也是才智的较量。

“农家宴”是组织者特意安排的,把来宾都请到各家各户去与村民共享野味佳肴。

奕车人对旺盛的生命力是极其崇拜的。

奕车长老说:“生首先是谷子的生”。

所以奕车人的重大节日都和稻作生长联系在一起,是哈尼稻作文化的构成部分。

“仰阿娜”在插秧完毕后举行,意味着插下去的秧苗会顺利地发芽生长。

稻谷的发芽,与爱情的萌芽,体现了人类与大自然的生命同构关系。

“仰阿娜”的誓约姑娘节的前一天,我们被邀请到羊街普玛村的钱周虾老人家中做客。

钱大爹是村中的老贝玛(祭祀师)。

来到他家时,他的老伴正在穿针引线地修改明日要穿的节目盛装,堆在沙发上的那一串串奕车服饰挂件特别引人注目。

一拎才知道有多重,因为都是纯银打造的,有很多年的历史了。

罕见的是上面那一颗颗用作装饰的圆币,竟都是些中外钱币,备式各样――清光绪年间的、民国的,甚至是外国钱币!闲聊间,乡长随意问了钱大爹一句:“您可赶过姑娘节?”竟问出钱大爹夫妇就是在姑娘节上相识、相恋、结婚、终生相伴的例子!这正是我们想要寻找的人啊!我们顿时喜出望外!钱大爹今年57岁,妻子何龙艾S2岁。

19岁时,钱大爹在姑娘节时结识了素未谋面的何大妈,当时她仅14岁。

两人开始对歌。

对歌须男人先开腔,女人来对;歌词则是即兴而发,随调而填。

但第一句一般先问“你从哪里来”,随后便是“你喜欢什么颜色的花”、“你喜欢怎样的小伙子”……一句句地对下来。

何大妈当年送给钱大爹的是一对银手镯,钱大爹回赠一面镜子。

我问当年的信物还在吗?钱大爹立即进屋拿出来给我们看。

只见钱大爹拿出一个包得严严实实的布兜,翻开一层又一层,最后拿出两只银镯子来。

那对银镯十分沉重,上面雕花刻朵,据说是花了16块银锭打成的。

现在则成了钱大爹万金不换的传家之宝。

问及钱大爹自那日姑娘节与何大妈定情后怎样了。

他说他们自那日后天天见面,无一日不约会。

三个月后,何大妈便嫁入钱家。

两人如今都已半百,婚后感情和睦,从未分开过。

生有二男二女,如今孙辈都有了。

我听了又惊诧又敬佩。

38年了,两人一直相守相望,何等珍贵的一段感情!而这个美丽的例子,也向我证明着:姑娘节是一个虽古老却仍然拥有旺盛生命力的传统习俗!现在与未来奕车人自迁徙至此,就有了过“仰阿娜”节的习俗。

这个习俗延续千年,从未因外界影响而中断过――包括“文化大革命”时期。

这真可谓奇迹!然而近十几年来,快速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却使这个千年不变的民族传统发生了较之“文化大革命”都不曾有过的改变。

由于奕车服饰造价昂贵、工艺复杂,做起来劳财费力,制作得渐渐少了。

现在的奕车少女读书后受文明思想的影响,羞于袒露自己的身体,也不再穿了。

惟有在过“仰阿娜”这样的节目时,妇女们才会穿戴起那套古老的行头。

自2007年以来,羊街乡政府为了恢复、传承民族传统,开始参与组织姑娘节。

自古以来民间自发的节目,现在变成了政府行为。

在政府的倡导下,奕车妇女重新穿起了自己的传统服饰,重新跳起了传统歌舞,同时还创新了舞蹈作品。

姑娘节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节日。

外界渐渐知道了这个深山里的独特人群,纷纷前来考察参观。

然而,当一个民俗节日变成了一个旅游产品后,必定会带入商业元素,出现对其原始形式的破坏。

但羊街乡政府一直竭力地保留其原汁原味,避免过多商业倾向的出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