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海洋: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历史特性与道路抉择*1.东西方海洋文化的不同模式与个性“海洋文化”,是人类社会缘于海洋环境这种生存和发展条件而创造的精神的、制度的、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
在人们一般看来,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基地”是陆地,而不是海洋。
但是,一方面,就世界范围而言,人类生活其上的地球,总面积的70%多是海洋,陆地被海洋切割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岛屿,人类社会就是分别居住、生活在“海洋地球”的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岛屿上的,古往今来,无论民族如何迁徙、国家如何变迁,地球上的绝大多数国家、地区、民族都是沿海或环海的“海洋”国家、地区和民族;另一方面,即使是不沿海的“内陆”国家、地区和民族,历史上也大多与“海洋”国家、地区和民族发生了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或疏或密的联系,“海洋”的意识、“海洋”国家、地区和民族对他们的影响,同样形成了他们的文明史的不可忽视的因素;至于在当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把地球看作是一个由“海洋”和“岛屿”组成的世界,把整个“陆地”视为一个“大岛”、几个“中岛”和众多“小岛”。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随着现代化交通与通讯工具与手段的全球性使用,随着经济贸易与文化传播的全球性流通,“纯粹”的“内陆”国家、地区和民族已经少之又少,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地区和民族,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与“海洋”密不可分。
就人类文明发生、发展的早期历史而言,其生存环境及其生活资料来源,决定了其早期的文明模式和文化特性。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人类沿海、环海地区的“渔盐之利、舟楫之便”,是其早期历史上的基本文明模式和文化特性。
例如中国先秦时代沿海的齐国地区、燕国地区、吴越地区等1;公元之前先后不等的腓尼基地区、古埃及地区、古希腊地区等,都是这样的海洋文明区域。
但随着人类历史的进展和国家、民族的整合及其文化区域的扩大与演变,多种模式类型的海洋文化区域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长期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其中,以沿海、环海的“海洋”国家、地区和民族为主体所形成的海洋文化区域,和以沿海、环海“海洋”国家、地区和民族与内陆国家、地区和民族凝聚、整合、汇融为统一体所形成的海—陆兼具、互补互动型文化区域,是海洋文化区域的两大主要模式类型。
前者以环地中海海洋文明为代表,在西方最具影响力;后者以环中国海海洋文明为代表,在东方最具影响力。
世界不同沿海国家、民族、区域的海洋文化,都既具有其作为海洋文化的共性,又具有其本国、本民族、本区域的海洋文化个性。
在环地中海海洋文明那里,由于后来埃及文明的衰落、罗马帝国的分裂,基督教各个政教合一派系的争斗和翻来覆去的战争,使得环地中海区域再也没有形成与广大内陆腹地统一的文化版图,因而环地中海海洋文明先是局限于环地中海区域各个较小的、内陆腹地不大的国家和民族那里。
但这种“西方海洋文化”由于缺乏与其欧洲大陆统一的陆地资源和市场的先天的不足,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带来“人”的打破“禁锢”后的“自由”、“解放”和为所欲为,尤其是英法的工业革命带来的大于人力的非自然生产方式,导致了对产品销售市场的扩张需求和对外部进而对东方世界的物质资源的贪欲,从而使得欧洲南、西、北部的岛屿和沿海各国走上了拓展海外殖民地的道路。
这就是扩张型的、竞争型乃至抢夺型的、畸形的“西方海洋文化”。
在环中国海海洋文明这里,自夏商黧定“九州”,至周“联邦”天下,中原与“四海”形成了统一的中国政治版图与文化版图,九州之中有五州沿海;及至秦、汉帝国以降,更是以中央集权统一中原,以羁縻或封贡的政治形式、礼仪文化和儒家思想统一了中原之外的沿*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东北亚海上交流历史文化遗产研究。
1如春秋战国时期,齐地大兴“渔盐之利”,就号称“海王之国”。
见《管子••轻重五•海王》。
海地区和海外地区,形成了环中国海地区以中国为主体的“朝贡体制”和“华夷秩序”,和以“中国”2文化为中心的以“四海一家”、“天下升平”为理念的东亚文化区域。
诚然,像东亚环中国海这样一种海—陆兼具型文化区域,从区域内部来看,是有不同的“亚区域”的“内陆性”和“海洋性”的区别的,无论在民间基层社会对不同地域环境资源的依赖程度及其民间生活模式上、还是在政府管理层面对不同地域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这些不同“亚区域”的“内陆性”和“海洋性”各有侧重、各有特色、各有千秋;但就大区域的文化整体而言,它是环海的,海—陆文化兼具,始终与“海洋性”相伴随,无疑是海洋文化的一种区域类型。
中国海洋文化,在长期的历史上,是这一区域海洋文化的发源与辐射中心。
2.中国海洋文化模式的历史优势中国有史以来就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文化大国之一。
中华民族自古和海洋有着不解之缘。
且不说中国的历史疆域长期以来南抵南海南部,在不同历史时期北曾抵至北海(今北极圈及北冰洋),东曾抵至日本海,即使今天来看,中国也是濒临太平洋的重要大国——拥有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6500多个大小岛屿;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辖有约300万平方公里海域;既有台湾、海南这样的海岛大省,香港、澳门这样的陆连岛特别行政区,又有上海、天津、大连、青岛、烟台、广州、深圳、珠海、杭州、福州、厦门等全面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和沿海经济特区,占全国行政区划接近一半的沿海省份和接近一半的人口。
而作为中国沿海区域的内陆腹地,“条条江河归大海”,陆—海相通,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相通,经济上的相通,同时也是文化上的相通。
在中国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上,中国人不但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海洋文化,而且形成了不同于西方海洋发展模式的独具的、凸显的中国式的海洋文化传统。
中国自先秦时期就出现的吴、越、燕、齐等海洋强国,自先秦时期就有的海洋科学探索的发达与丰富,自先秦时期就盛行的对海外世界的探索和以“徐福东渡”为代表的早期海外交通与移民历史的出现,自汉代以降中国南北沿海通向外部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东亚东南亚汉文化圈的历史形成,唐代国家开放、海外贸易发展、港口城市繁荣与万国来朝、中外文化交融的强盛局面,宋元海外贸易发展、国内海运昌盛,以妈祖信仰为主的海洋信仰的海内外传承播布,明代郑和下西洋沟通东西方世界、推进中西海上交通交流历史的伟大壮举,历代“渔盐之利、舟楫之便”的传统海洋经济与海洋民俗生活方式,历代海商社会和海洋经济贸易对整个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所作出的贡献,历代王朝的外交使节及中外人员海上往来所缔结的中外关系与中外情谊,历代文人学士海洋观光鉴赏、海洋艺术创造的审美体验,大量涉海著述和对海洋、海疆的吟咏及描述等,都构成了中国海洋文化历史传统的“天下”一体、“四海”一家、互通有无、和谐发展、耕海养海、亲海敬洋、知足常乐的“中国式”发展模式和人文精神。
所有这些,都通过与大陆文化的互补联动,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整个中国历史、整个中国文化的自身发展,并且通过“中国文化圈”(今多被称为“汉文化圈”、“儒家文化圈”)深刻地影响了东方、并通过东西方海上丝绸之路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的历史进程。
3中国海洋文化传统比西方海洋文化具有先天的优势。
这个优势就是:作为一种文化统一体,中国文化历史上就具有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农业文化与商业文化、内敛文化与开放文化或曰长城文化与码头文化的二元兼有兼容、互补互动的二元结构和发展机制。
在传统社会、传统文明中,中国文化是在儒家文化统摄的观念系统中重农轻商但不抑商、重陆轻海但不抑海,并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则农商并重、海陆并举的文化选择。
所谓中国的“闭关锁国”、“封2这里的“中国”,不是作为现代意义的国家的中国,而是中华帝国历代王朝视野和统辖下的中心区域。
中华帝国历代王朝视野和统辖下的政治、文化“版图”,则是整个东亚世界。
3参见曲金良、周秋麟主编:《中国海洋文化》(英文附中文),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中文第1页。
海禁洋”,只是主要在明清两代的多个时期中迫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局势而做出的不得已选择,尽管这样的选择从今天看来也许并不一定就是“最佳”,但这并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面对海洋的必然走向,就如同西方中世纪选择了禁锢与封闭同样道理。
明清两代中海洋政策的时禁时开,就很能说明问题。
从总体上看,中国历史上的商业文化、中国历史上的商业发展、中国历史上的城市经济、中国历史上的海洋发展与开拓,绝不比任何别的民族、别的国家、别的文明落后。
应该说,中国历朝历代所选择的这样的发展道路、所形成的这样的文化传统,是有历史根据、长期考量、总结积累的最佳选择,是中国历代政治文化精英智慧的结晶。
正是由于选择了这样的文化发展道路,中国文化才有了如此辉煌、丰厚、绵延不断的历史,才有了世界早期文明史上东方世界的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形成了以中华天下一体观念为基础、以中国文化为主导、以中国为核心、为宗主国的东亚朝贡体系和国际秩序,这足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海洋文化的优势所在。
我们不应该对老祖宗指手画脚,以近代西方的“模式”标准对我们的传统横加指责,动辄批判、否定,埋葬、断送我们中国自己的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包括中国自己的民族的海洋历史和海洋文化传统。
世界进入近代之后,西方海洋文化在西方国家之间激烈的海外殖民掠夺竞争运动中形成了靠武力打拼、争霸的发展模式,他们如此东来,先是控制了曾在东西方海上贸易中长期扮演重要的中转与集散角色的中东及南亚海洋文化区域,并对这一区域实施了长期的殖民占领,进而又开始把魔爪伸向东南亚、东北亚区域。
至此,以中国为中心国家、以中国文化为核心文化的东亚和平式海洋文化形态自此败北,并受制于斯,一蹶不振。
自此之后,在这种世界发展的“大潮”面前,我们传统的海洋文化丧失了本来具有的优势,西方海洋文化主导了天下。
而正因为西方文明、西方文化本身缺少与自身大陆文化的相互依赖、互补的优势,基于资源匮乏而又没有其自身的大陆支撑的先天劣根性,因而必然导致对别国、别民族的资源与市场的掠夺、占有,必然导致与别国、别民族的激烈的相互竞争、因而也必然以整体性浪费资源、浪费人的生命体力和精神为代价,搞得整个世界不得安宁。
自此,日本自“明治维新”,中国自“洋务运动”,开始走上了以“师夷以制夷”相号召的既对西方抵抗、又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
自此,以欧美为主体的西方海洋文化成为世界强势文化,遮蔽了中国作为世界上重要海洋大国悠久、灿烂的海洋文化历史的显示度,因而导致了近代以来中外思想文化界对中国海洋文化历史传统的低视、无视和误识,导致了近代以来中国国民海洋意识、海洋观念的弱化。
如前所论,中国海洋文化传统模式在近现代社会的失落和败北,并不是这种模式自身发展的必然结局,而是遭遇西方海盗式、掠夺式、依靠洋枪洋炮殖民式海洋文化袭击和重创的结果。
无论是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野蛮文明靠武力掠夺、抢劫、击败甚至占领、统治一个先进文明,这样的史例屡见不鲜。
东方世界若丢却了自己的传统而走向西化,结果何如?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道路很能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