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页1.0.4.1Ⅰ类小区: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
1.0.4.2Ⅱ类小区: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
1.0.4.3Ⅲ类小区: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或其他用地有混合交叉使用的小区。
1.0.5小区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1.0.5.1适应居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增长的要求,满足居民居住生活条件。
1.0.5.2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自然、社会、人文、经济环境,使之相互协调。
1.0.5.3充分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裁与特点、建筑气候区划、地形地貌、自然景点、民族风格等地方特点,力求各具特色、突出个性。
1.0.5.4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环保、环卫、防灾、绿化及有利管理等要求,创造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与生活环境。
1.0.5.5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1.0.5.6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经济合理、有效地利用城市土地和空间,空行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有利于商品化经营和社会化管理。
1.0.5.7为生产、施工工业化及建筑群体多样化创造条件。
1.0.6小区规划、设计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0.7小区规划设计应包括土地综合利用规划、不区各专项规划设计、小区技术经济分析三项内容,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0.7.1小区土地综合利用规划包括:用地选择、用地构成、用地平衡、用地规划结构与用地布局等内容。
1.0.7.2小区专项规划设计包括:住宅、公建配套设施、竖向、道路、绿化、市政管线等规划。
1.0.7.3小区规划技术经济分析包括:小区建设造价估算及相应的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2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2.1土地利用与规划2.1.1小区的用地选择,应遵循下列原则。
2.1.1.1符合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及分区规划要求。
2.1.1.2为有利生产、工作、方便生活、应尽可能地接近就业工作区,并与邻近小区及城市干道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2.1.1.3具有适合于居住生活建筑的自然环境和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并尽可能布置与污染源的上游或上风面。
2.1.2小区土地的综合利用应适应居民的居住与生活活动要求,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2.1.2.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规划基地周围地区的土地使用功能、建筑物的性质、道路交通、绿地状况及其他环境因素。
2.1.2.2根据小区不同规模、城市特点及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组织方式,确定不同的规划结构形式,综合考虑道路系统、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建筑群体布置、绿化系统、空间与环境工程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组成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有机体。
2.1.3小区用地应进行用地平衡计算,并应符合本规范2.2.1~2.2.2条规定。
2.1.4小区的竖向规划设计,应包括地形地貌的利用、确定道路控制高程和地面排水规划等内容。
2.1.5小区的土地竖向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2.3.4.1力求反映地方文化特点,具有特色。
2.3.4.2强调建筑群体的多样化。
2.3.4.3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精心选用和设置建筑小品。
2.3.4.4重视户外空间的完整性与良好景观。
尽可能将市政公用设施站点及自行车房等小建筑与住宅建筑综合安排,供电、电话、广播、电视与路灯等管线力求地下埋设。
2.3.4.5作好公共活动中心、半公共活动空间等重点地段的综合环境设计,处理好建筑、广场、院落、绿地、小品等户外空间的相互关系。
3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3.0.1小区公共服务设计(也称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等八类设施。
3.0.2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
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
3.0.3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指标,应以表3.0.3规定的千人指标和分类指标控制,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3.0.3.1非营利性设施的配置,不得小于表3.0.3规定值;营利性设施,可参照表3.0.3规定值配置。
注:旧区改造、城市边缘的小区以及经济发达或发展中地区的小区配建项目及指标可酌情增减,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部门的有关规定。
3.0.3.2地处流动人口较多的小区,应根据不同性质的流动人口数量,增设有关项目及增加相应面积。
3.0.3.3按人防部门要求配建的人防地下室,应遵循平战结合的原则,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相结合,统筹安排,并按其使用性质纳入配套公建。
注:1、托儿所收1~3岁儿童。
建筑面积6~8m2/座,用地面积7~9m2/座,每班容量25座。
服务距离宜小于300m,层数不宜大3层;不超过3个班的托、幼园所可混合设置,也可附设于其他建筑,但应有独立庭院和出入口;不少于4个班的托、幼园所均应独立设置:一般规模4个班。
2、幼儿园,收3~6岁儿童。
建筑面积6~9m2/座,每班容量30座。
一般规模9个班。
3、小学:建筑面积3.0~4.0m2/座,用地面积6~10m2/座。
学校规模24班,每班容量45座,校内设有60m直跑道。
服务距离宜小于500m;层数不宜大于4层。
4、中学:建筑面积4.5~6m2/座,用地面积10~16m2/座。
学校规模24~30班,每班容量50座。
校内设250~300m环跑道和100m直跑道。
层数不宜大于5层,不少于30个班的中学应设置400m环形跑道的运动场。
5、卫生站:结合居委会布置。
5000人左右设一处。
6、文化活动中心:每个小区应设一处,包括图书室,娱乐室,其中图书室建筑面积不得小于150m2。
可结合室外运动场地一起设置。
7、粮油店:供应户数不宜超过3000户。
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m。
8、肉菜分销店: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m。
9、食品副食品综合店:经营副食、调料、干鲜果品、酱菜、糖烟酒菜、海味等,每1000~1500户可设一处。
10、肉菜市场:每1.5~2.0万人设一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
11、早点、小吃、点心店:早点、小吃、点心、快餐、冷热饮品。
12、饮食店:快餐、炒菜与正餐。
13、饭店、正餐、宴席。
14、综合百货商场:日用百货、鞋帽、服装、布匹、五金及家用电器等。
15、基层百货店:经营副食、水果店、烟酒为主、兼营小百货和日杂。
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m。
16、日用杂品店:经营日用陶瓷、厨房用品、卫生用品等。
17、五金交电建材店:每1.5~2万人可设一处。
20、车辆修理部:包括自行车修理、摩托车汽车保养等项目。
21、综合修理店:包括修理家用电器,日用工业品、钟表、燃气炉具等服务项目。
25、邮电所:信函、包裹、兑汇、报刊零售、电话、电报等。
28、变电房:每800~1200户可设一处,一般在住宅楼内安排;每栋高层建筑至少设置一处。
29、路灯配电室:供电半径宜为500m,提供小区和周围城市道路照明,可与小区变电房结合在楼内设置。
30、燃气调压站:可按每个中低压调压站负荷半径500m设置。
31、液化气罐站:仅设于无管道燃气小区,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m。
33、公共厕所:服务半径宜为300m,可附设于公交站场、肉菜市场以及人流集中之地段,距住宅距离不宜小于100m。
34、垃圾集散点:结合肉菜市场、公厕设置,服务半径宜为300m~500m,应采用封闭式设施,力求存放和转运不外露;同时1000人左右设垃圾桶或垃圾池,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m,距住宅距离不宜小于30m。
3.0.4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应遵循下列原则。
“3.0.4.1根据项目的使用性质和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应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
并应利于发挥设施效益,方便经营管理、使用和减少干扰。
3.0.4.2商业服务与金融邮电、文体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小区各级公共活动中心。
在使用方便、综合经营、互不干扰的前提下,可采用综合楼或组合体。
3.0.4.3基层服务设施的设置,应方便居民、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
3.0.5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集贸市场和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必须相应配建公共停车场(库),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3.0.5.1配建公共停车场(库)的停车位控制指标,应符合本规范6.3.3条规定。
3.0.5.2配建停车场(库)应就近设置,并宜采用地下或多层车库。
3.0.6托儿所、幼儿园的规划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3.0.6.1应优先布置在接近公共绿地和自然环境景观较好的地段。
3.0.6.2方便家长接送、避免交通干扰。
3.0.6.3活动场地应有不少于1/2的活动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之外。
3.0.6.4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
3.0.6.5配建指标应符合本规范3.0.3条规定。
3.0.7中小学规划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3.0.7.1宜布置于小区内较独立地段,减少对居民的噪声干扰。
3.0.7.2小学生不应穿越城市道路。
3.0.7.3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
3.0.7.4配建指标应符合本规范3.0.3条规定。
3.0.8公共建筑设计,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
4住宅4.0.1住宅建筑设计应符合小区总体规划要求,并应与周围环境协调。
4.0.2住宅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住宅建筑设计规范》、《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等有关规范的规定。
4.0.3住宅建筑密度值,应符合本规范2.2.3条规定。
4.0.4住宅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4.0.4.1住宅间距应综合考虑通风、采光、日照、隔热、避免视线干扰、消防、抗震以及管线埋设等因素后确定,并应符合表4.0.4规定。
4.0.4.2朝向宜采用南北向布置,多层及中高层建筑的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间卧室朝南、高层建筑的每套住宅应尽量将卧室朝南布置。
4.0.4.3住宅布置应有利于组织室内穿堂风、夏委主导风入射角宜大于15°。
4.0.4.4地形变化复杂地区,尚应考虑局部气流对住宅及住宅群自然通风的影响:有条件时,应因势利导引风入室。
4.0.5住宅建筑设置天井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4.0.5.1尽量采用开口天井,不宜采用内天井。
4.0.5.2开口天井东西向深度大于8m时,南北向宽度不应小于本规范4.0.4条规定的间距值。
4.0.5.3与内天井应相连的梯楼不得封闭设置。
4.0.5.4内天井应有外接通道和排水设施。
4.0.5.5开口天井的开口宽度或内天井最短边长应大于表4.0.5规定值。
注:最小尺寸范围内,不得外飘阳台和梯平台。
4.0.6Ⅰ、Ⅱ类小区道路两侧建筑物面向道路方向的外墙,不得外露管道(线)。
4.0.7电梯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4.0.7.1Ⅰ类小区住宅建筑层数超过6层时,应设置电梯。
4.0.7.2Ⅱ、Ⅲ类小区住宅建筑层数超过6层时,宜设置电梯、无电梯住宅数不得超过8层。
注:顶层为跃层时,无电梯住宅数不得超过9层。